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21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教育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首先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显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的实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的追求。

可是,当今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呢?静心思考,我们很容易发现问题主要还是在学生的语言积累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潭,蛟龙生焉。

”丰富的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条件。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开辟语言积累途径,掌握语言积累方法。

2、《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精神强调语言积累。

重视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精神。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总目标中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在各阶段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

例如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在第二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在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因此,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任务。

重视语言积累,既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也寻找到了一个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突破口。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的概念界定
1、关于丰富与语言积累
“丰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有两种:①种类多或数量大;②使丰富。

我们这里着重研究的是第二种,即:怎样使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它有哪些途径。

“积累”在词典中的意思是:(事物)逐渐聚集。

从广义上说,各科教学都是积累的过程──积累知识,积累文化,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经验。

我们这里的“语言积累”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逐渐聚集学生的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

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锦言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知识。

语言范例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材料、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因此,语言范例的积累是一种综合性语言积累。

2、关于“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2000年修订版“大纲”提出的一个概念。

什么是“素养”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

这里的“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

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

在此,我着重研究语言积累对提高语文素养的帮助。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要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意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并且对此进行了量化的规定。

它明确要求1、2年级的学生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3、4年级的学生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的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60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2、现代课程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积累,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的必要条件。

3、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

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

4、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语言历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智能的卓越范例”。

语言是使别人信服其行动过程的一种能力。

语言智能是其他智能的基础。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课题立足于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可供借鉴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能在语文素养上得到明显的提高。

3、通过研究和实践,引领本校的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

促使教师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取的新的突破。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2、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3、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素养”的策略研究,引领学生语言积累自主化、语言积累生活化。

4、开展对“学生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展示和评价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主要采取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根据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修订课题计划和调整实施方案。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来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逐步调整和完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方法。

五、研究的步骤
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们精心安排、分工合作、按步实施,确定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2006年2月——2006年3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规章与课题研究方案,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理论研究阶段 2006年4月——2006年7月
结合学校实际,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认真分析,细致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通过理论研究,提高老师认识,增强研究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
展和深化提供保证。

3、行动研究阶段 2006年8月——2007年7月
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教师进行了培训。

采取了自学加培训进修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教法研讨、学法指导,共同学习。

4、总结阶段 2007年8月——2007年12月
改进和完善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成果汇编,申请课题结题验收,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

六、保障措施
1、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的研究队伍。

2、学校已有多项课题研究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保障。

3、具有完善的教科研制度,规范了课题研究的运作,研究活动定期开展。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总结性研究报告。

2、科研论文集。

3、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等。

4、学生成果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