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述总产量

试述总产量

试述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定义及其边际收益递减规律(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对应于特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可以定义该要素的总'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既定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数量被称为该要素的总产量,己成TP。

利用总产量可以定义该要素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以劳动作为变动投入,劳动的平均产量是指每单位劳动投入量所能生产的产出量,表示为:APL=y/L边际产量是增加一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所能生产的总产出的增加量,表示为:MPL = △y /△L(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简称为收益递减规聿。

它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不断地把等量的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中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主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边际产量之所以会出现递减,直观的解释是,在固定的投入量既定的条件下,当变动要素艾量较少时,固定投入量相对过剩,增加变动投入量将有助于充分利用固定投入。

但当变动投l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变动投入出现相对过剩,从而边际产量呈递减的趋势。

边际成本和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实际上是在任何产量水平上,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

理论上来讲:边际成本表示当产量增加1个单位时,总成本增加多少。

一般而言,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递减的增加,从而边际成本下降,也就是说的是规模效应。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用MP表示。

即: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边际产量的计算公式边际产量的计算公式是:MP=总产量的增加量Q/劳动的增加量L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及其关系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第一,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

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平均成本,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边际成本是指成本对产量无限小变化的变动部分。

即:产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

平均成本是把总成本除以产量计算出来的每单位产量的成本.它等于一定产量水平上的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的总和。

平均可变成本是指变动成本除以产量计算出来的每单位产量的成本.在相关范围之内,如果数量只变动一个单位,那总成本就是平均成本了,这个时候的平均成本也是边际成本,也就是说,边际成本也是一种单位成本,只是它的数量变化只有一个单位,而平均成本的数量变动是无数个.同样的.平均成本包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边际收益随着产量上升而下降,这是由经济学著名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决定的;而成本一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在一定区间内不随着产量变化而变化,而变动成本随着产量变动同比例变动,当产量上升时,单位变动成本不变,而单位固定成本逐渐下降,所以边际成本是随着产量上升是递减的。

根据经济数学,边际利润函数等于边际收入减边际成本,当边际利润等于0时,其原函数利润函数取得极大值。

际产量函数和边际成本函数的形式一样么我只知道边际成本函数MC=ΔSTC/ΔQ,是关于STC 求导边际产量函数MP=ΔSTP/ΔL也是关于STP求导吗是的我们所说的边际就是数学中的导数概念,如果知道总成本函数TC,那么对其求导就是MC,如果知道总产量函数TP,那么对其一阶求导就是MP了。

在垄断中,为什么垄断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就是社会有效率的产量需求曲线可以理解为消费者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曲线可以看作生产者的边际成本。

当消费者和生产者以某个价格完成交易的时候,接受了这个价格的消费者之所以能接受,是因为该产品带给他的收益>=价格(需求曲线揭示),接受了这个价格的生产者之所以能接受,是因为多生产一个所需要的成本<=价格(边际曲线揭示,只限于垄断厂商)。

如果把消费者和生产者看成一个社会整体,那么对于这个社会而言相当于,消耗了一定的财富--生产成本,创造了新的财富--消费者收益,这两者之差就是社会增加的财富(学术语言叫社会总剩余),这个财富越大,那么我们认为这样的社会最有效率。

因此,社会最有效率的衡量标准是社会总剩余最大,而不管究竟是生产者赚得多(生产者剩余),还是消费者赚得多(消费者剩余)。

显然,只要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消耗的边际成本<=消费者边际收益(价格),社会财富就是增加的,直到P=MC时,社会财富增加最大,即社会最有效率。

但在垄断情况下,价格不是均衡产生,而是由垄断厂商制定,出于利已的考虑它会控制自己的产量使得价格处在利润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总剩余最大化的地方,所以垄断是缺乏效率的。

我比较赞同楼主的“需求曲线是社会的边际收益”的理解,我持类似观点。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C-D函数一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最初是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H.Douglas)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是以美国数学家C.W.柯布和经济学家保罗.H.道格拉斯的名字命名的,是在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上作出的改进,引入了技术资源这一因素。

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和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称生产函数。

是经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生产函数形式,它在数理经济学与经济计量学的研究与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保罗·道格拉斯柯布和道格拉斯研究的是1899年至1922年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函数。

他们指出,制造业的投资分为,以机器和建筑物为主要形式的固定资本投资和以原料、半成品和仓库里的成品为主要形式的流动资本投资,同时还包括对土地的投资。

在他们看来,在商品生产中起作用的资本,是不包括流动资本的。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流动资本属于制造过程的结果,而非原因。

同时,他们还排除了对土地的投资。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部分投资受土地价值的异常增值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他们的生产函数中,资本这一要素只包括对机器、工具、设备和工厂建筑的投资。

而对劳动这一要素的度量,他们选用的是制造业的雇佣工人数。

但是,不幸地是,由于当时对这些生产要素的统计工作既不是每年连续的,也不是恰好按他们的分析需要来分类统计的。

因而,他们不得不尽可能地利用有的一些其它数据,来估计出他们打算使用的数据的数值。

比如,用生铁、钢、钢材、木材、焦炭、水泥、砖和铜等用于生产机器和建筑物的原料的数量变化来估计机器和建筑物的数量的变化;用美国一两个州的雇佣工人数的变化来代表整个美国的雇佣工人数的变化等等。

经过一番处理,他们得到关于1899年至1922年间,产出量P、资本C和劳动L的相对变化的数据(以1899年为基准)。

令人佩服的是,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里,他们从这些数据中,得到了如下的生产函数公式:P=1.01L3/4C1/4柯布(C.W.Cobb)这一结果虽然与现代计算机统计软件的计算结果不同,但两者无本质上的差别。

用严格的统计学术语来说,就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能拒绝这两者相同的原假设。

从这一结果出发,他们计算出资本的边际产出,即产出P对资本C的导数,为1/4P/C;劳动的边际产出,即产出对劳动L的导数,为3/4P/L。

然后,将这些边际产出乘以相应的生产要素量,得到资本的总产出为1/4P,劳动的总产出为3/4P。

他们显然被自己的结论吓坏了。

因为他们竟然表示他们自己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得到的这样一个结果是值得怀疑的,强调他们的文章不在于给出结论,而在于演示方法。

当然,吓坏他们的,决不是因为他们发现资本也能“创造”价值,而只是因为他们发现产出的大部分,即3/4的产出都应归属于劳动。

继柯布和道格拉斯之后,其他西方学者也对所谓的生产函数进行了实证研究,如霍奇等。

霍奇还根据其研究的结果,计算了所谓的最优生产要素配置。

根据这一配置,要大大降低劳动要素的投入,增加资本要素的投入,好象无限扩大厂房面积,就能够大大增加产出似的。

基本形式编辑本段回目录经济增长分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的形式为:式中Y是工业总产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单位是万人或人),K是投入的资本,一般指固定资产净值(单位是亿元或万元,但必须与劳动力数的单位相对应,如劳动力用万人作单位,固定资产净值就用亿元作单位),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

从这个模型看出,决定工业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包括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引进先进技术等)。

根据α和β的组合情况,它有三种类型:①α+β>1,称为递增报酬型,表明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

②α+β<1,称为递减报酬型,表明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得不偿失的。

③α+β=1,称为不变报酬型,表明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

美国经济学家R.M.斯诺提出的中性技术模式即斯诺模型属于不变报酬型。

当μ=1时,斯诺模型为:或式中(1-ε)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

根据弹性系数的经济意义和数学意义,。

这里p是产出价格,q是资本价格。

当p=q时,。

它表示对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综合评价,全面反映企业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A(t)值越大,水平越高。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得到下列经济参数(设μ=1):①劳动力边际生产力表示在资产不变时增加单位劳动力所增加的产值。

②资产边际生产力表示在劳动力不变时增加单位资产所增加的产值。

③劳力对资产的边际代换率表示产值不变时增加单位劳动力所能减少的资产值。

④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表示劳动力投入的变化引起产值的变化的速率。

⑤资产产出弹性系数,表示资产投入的变化引起产值变化的速率。

国际上一般取α=0.2~0.4,β=0.8~0.6。

中国根据国家计委测算一般可取α=0.2~0.3,β=0.8~0.7。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生产函数生产函数编辑本段回目录一、生产函数介绍: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