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诊断学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诊断学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临床意义】 新出血点超过正常为阳性,见于:
血管壁的结构和(或)功能缺陷: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血友病
血小板的量、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功能缺陷症
第二节 血小板检测
P298
复习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一)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生理情况下,血小板依层流作用沿着毛细血管内壁排列,维 持其完整性。
【方法】 ELISA法
P298
【参考值】
PAIgG:(0~78.8)ng/107血小 板
PAIgM:(0~7.0)ng/107血小 板
PAIgA:(0~2.0)ng/107血小板
【临床意义】
本试验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 断、疗效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指标,也有 助于其他血小板疾病的免疫机制研究。 PAIg增高: 见于ITP、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以ITP阳性率最高。
血块收缩不良或不收缩: ‫ﻯ‬血 小 板 数 量 、 异 常 : 血 小 板 无 力 症 、
ITP、血小板增多症 ‫ﻯ‬纤维蛋白原异常:低(无)纤维蛋白原
血症 ‫ﻯ‬红细胞增加:红细胞增多症 血块收缩过度:
3、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 包• P括A( i:mIgpmGlu、antoPegAllIgeoMtb定u、laPisAnsIo,gcPAiAaItge)d
4、血小板粘附试验 (platelet adhension 【玻璃珠柱法原te理s】t,PAdT)
血小板具有体内粘附于内膜下组织或 体外粘附于带负电荷物质的性质。当血 液通过玻珠柱时,血小板可粘附在充满 玻珠的塑料管内,血中血小板数会因此 而降低。
P298
【正常参考值】
∮ 定量法(凝块法):37℃1小时其血块收 率为65.8%±11.0%
∮ 定性试验:37℃2小时开始收缩,18-24小 时完全收缩(血清占全血1/3-1/2)。
【结果判断】定性试验 完全收缩 部分收缩 收缩不良 不收缩
【临床意义】
血块收缩主要取决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量等因素。
诊断学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血管壁检测 第二节 血小板检测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测 第四节 抗凝系统检测 第五节 纤溶活性检测 第七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3学时)
掌握内容: 掌握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系 统、纤溶活性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
熟悉内容: 各检测项目的原理、方法及参考值。 DIC检查的项目及临床意义。
正常抗凝过程(抗凝机制)有两大因素参与


抗凝系统 纤溶系统
第一节 血管壁检测
P296
复习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1、收缩反应:神经、体液调节
EC
神经反射
体液中的活性物质
EC
EC
管腔收缩 血流变慢
EC
EC
出血 /停止
复习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2、激活血小板(vWF):
EC
EC

EC

胶 EC 原
vWF
胶原-vWF-血小板
【原理】
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与其本身的结构、功 能,血小板的质、量,以及一些体液因素 有关。
用加压的方法来部分阻止静脉血液回流, 可以根据一定范围内新出血点的数P目296及大
【操作】
(12-13.5)kPa/(90100)mmHg)
8min
【参考值 】阴性: 5cm直径圆圈中的出血点数: 男性少于5个;女性及儿童少于10个
了解内容: 止凝血与抗凝血机制。
生理状态下
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 破损的血管为什么能止血?
机体内存在着复杂的止、凝血系统和抗 凝系统
正常止凝血过程(止凝血机制)有三大因素参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血管 血小板 凝血因子
生理性止凝血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时相:
血管 血小板 凝血因子
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与维持
1、 出血时间测定(Bleeding 【原理】测定t皮i肤me受,特B定T条)件的外伤后,
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即为出血时间。
是反映毛细血管壁和血小板止 血功能常用的筛选试验。
P296
【方法】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40mmHg (30-60)s
【参考值】出血时间测定器法6.9±2.1min,超 过9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
受血小板数量和血管壁影响。 出血时间延长: ‫ ﻯ‬血小板数量、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
症 ‫ ﻯ‬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 ﻯ‬综合因素:VWD、DIC 出血时间缩短: ‫ ﻯ‬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
病:脑血栓、心肌梗死、糖尿病、高
2、束臂试验
又 叫 毛 细 血 管 脆 性 试 验 ( capillary fragility test,CRT) 、毛细血管抵抗试 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CRT)。
复习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二)参于止血 1、血小板的初期止血功能
聚集、粘附、释放反应、血块收缩
由血管和血小 板参与的止血 过程。
2、血小板的二期止血功能
主要是PF3参与,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
由凝血因子参 与的止血过程。
血小板检测
筛选试验: 血小板计数 血块收缩试验
诊断试验: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血小板粘附功能测定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1、血小板计数 (platelet count,PC或BPC,
PLT)
【参考值】 (100-300)× 109/L
P260
【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 ‫ ﻯ‬血小板生成障碍:见于造血功能障碍
(再障、急白、急性放射病) ‫ ﻯ‬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ITP、DIC、
TTP ‫ ﻯ‬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 血小板增多: ‫ ﻯ‬原发性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
板 粘 附
EC
复习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3、促进血液凝固过程:
EC
EC
EC
组织因子
EC 胶 原
EC
激活FⅫ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复习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4、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EC
EC
EC
分泌PAI
EC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EC
PAI: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血管壁检测——筛检试验 1. 出血时间测定(BT) 2. 束臂试验(CRT,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 髓纤维化早期、慢粒急性失血、溶血后)
2、 血块收缩试验 (clot retraction test, 【原理】血液凝固后C,RT由)于血小板释放的
PF4(血栓收缩蛋白),使血块收缩,血 清析出。
测定析出血清量占全血量的百分数来 表示血块收缩的程度,可间接了解血小板 功能情况,此即血块收缩试验(CR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