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课程
(四)血小板聚集试验
➢[原理]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比浊法进 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在富血 小板血浆(PRP)中加入诱导剂时, 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悬液的浊 度就发生相应的改变,透光度增 加。
[参考值]血小板聚集图像的参考值见表
➢ [临床意义] ➢ 1.PAgT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
大血小板综合征。 ➢ 2.PAgT增多:鉴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
[参考值]
PT正常值为11~13S,病人测定值超过 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 Ⅶ、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2.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 病如DIC早期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三来自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 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 Ⅹ、Ⅴ、Ⅱ、PK,HMWK和纤维 蛋白原缺乏。
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 态。
(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原理]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在受 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Ca2+,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 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 凝固所需要的时间。PT是反映外源性 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DM,急性心梗,急 性传染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肾 病综合症,灼伤,MM,休克,大手术后, 妊高症,急性感染,恶性肿瘤以及血栓前 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低(无) 纤维蛋白原血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
(四)血浆因子ⅩⅢ定性试验
[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Ca++溶液, 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凝块, 将此凝块置入5mol/L尿素溶液中, 如果受检血浆缺乏因子ⅩⅢ,则形 成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凝块易溶于尿 素溶液中。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及习题
第一节 血管壁检测
(一)出血时间 [原理]将毛细血管刺破,血液自然流 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参考值]测定器法:6.9±2.1min, 超过9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 BT延长见于:
1、血小板明显减少,如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
2、血小板功能异常;
3、血管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 细血管扩张症;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 血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
(二)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原理]甲苯胺蓝呈碱性,有中和肝素 的作用,在TT延长的受检血浆中 加入少量甲苯胺蓝,再测定TT。 若延长的TT恢复到正常或明显缩 短,则表示受检血浆中有类肝素物 质存在或肝素增多,若不缩短,则 表示受检血浆中存在其他抗凝血酶 类物质或缺乏纤维蛋白原。
病理状态下,止凝血和抗凝血机制的 动态平衡失调,若止凝血机制亢进或 抗凝血机制减退便会形成血栓,临床 上出现血栓性疾病。反之,若止凝血 机制减退,或抗凝血机制亢进,便会 引起出血,临床上出现出血性疾病, 本章重点介绍血栓与止血的检测以及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第一节 血管壁检测 第二节 血小板检测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测 第四节 抗凝系统检测 第五节 纤溶活性检测 第六节 血液流变学检测 第七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4、药物,如服用乙酰水杨酸等。
(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原理] 在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 体的琼脂凝胶板中加入一定量受 检血浆,在电场作用下泳动一定 时间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火 箭样沉淀峰,其高度与受检血浆 中VWF浓度呈正相关,计算血浆 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的含量。
VWFAg是血管内皮细胞促凝指标 之一,它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 泌,参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反应, 起促凝作用。
[临床意义]若纤维蛋白凝块在24h内 完全溶解,则表示因子ⅩⅢ缺乏, 见于先天性因子ⅩⅢ缺乏症和获得 性因子ⅩⅢ明显减低,如肝病, SLE,DIC,原发性纤溶症,恶性 肿瘤,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以及 抗ⅩⅢ抗体等。
第四节 抗凝系统检测
(一)血浆凝血酶时间
[原理]TT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 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 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诊断课件教学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生理状态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它 既不会溢出血管外引起出血,也不会 在血管内凝固形成血栓,这主要是由 于机体内存在着完善的止凝血与抗凝 血机制,这种机制呈动态平衡状态。 机体的止血机制包括,①血管壁和血 小板的止血作用②凝血因子和抗凝血 因子的止血作用③纤维蛋白溶解因子 和抗纤溶因子的溶栓作用等。
PAIgM为0~7.0ng/107血小板; PAIgA为0~2.0ng/107血小板。 [临床意义]增高:主要见于ITP患者。也见于 输血后紫癜、SLE等。
观察病情:治疗有效,PAIg水平下降;复发 则升高。
➢ (三)血小板粘附试验
➢ 血小板粘附(PAgT)试验常用玻璃柱法、 玻璃球法和玻璃器法。
➢ [原理]
➢血小板具有粘附损伤的血管表面或异物 表面的特性。当一定数量的血小板粘附 于异物表面上,测定粘附前与粘附后血 小板总数的百分率,即为血小板粘附率 (%)。
[参考值]玻璃柱法:62.5%±8.61%
[临床意义]
1.PAgT增多:见于血凝状态和血栓性疾 病,如心绞痛
2.PAgT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友 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1、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 (VWD),是诊断VWD及其分型 的指标之一。
2、增高:见于血栓性疾病,如急 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心梗,心 绞痛,脑血管病变,DM,妊高症, 肾小球疾病,大手术后,恶性肿瘤, 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MDS 等。
第二节 血小板检测
(一)血小板计数
(二)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PAIg) [参考值]PAIgG为0~78.8ng/107血小板;
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
第三节 凝血因子测定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原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测定,在受检血浆中加入部分凝血 活酶磷脂悬液,在Ca2+的作用下观 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是内源 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参考值]32~43S,较正常对照值延 长10S以上异常
[临床意义]是目前推荐应用的内源凝 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又是监测肝素 治疗的首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