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定义小组成员:崔鸿刚米玛石达贾璀珍王佳丽薛春霞候霖经过我组成员对《教育技术学导论》中教育技术的定义的认真研读,和对相关书籍的阅读以及在网上查阅大量资料后综合讨论,我们认为:教育技术: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使用、管理和评价合适的技术过程和学习资源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改进学习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一种实践和研究。
教育技术的内容:1.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
主要针对教学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2.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包括,将音像技术、电于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3.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利用,应强调对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和法规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4.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管理,包括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5.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评价,既要注重对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
为此应及时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参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定量的测量与比较。
参考书籍:(1)《教育技术学导论》—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主编。
负责人:薛春霞教育技术的目的:教育技术学具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facilitating learning)和改善绩效(improving performance)。
促进学习强调运用技术手段优化教育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
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
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改善绩效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能力。
参考书籍:(1)王以宁《教育技术学——从理论到实践》。
(2)陈晓慧《教育技术学》。
负责人:贾璀珍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教育技术有多层面的含义,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实践领域,“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其主要研究教育媒体的种类、特点及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在信息时代教师更应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科学与教育实践的变革发展,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都在不断扩展。
总得来说,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现代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形态的教育技术阶段、以不断发展完善的教育技术之整体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形态与科学形态并存的教育技术学阶段、以及以教育信息化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与实践统一、微观与宏观结合的教育技术学阶段。
每一阶段的研究对象都是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研究的领域与问题的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与学科进一步走向成熟。
参考书籍:(1)《现代教育技术》。
(2)《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3)《教育心理学》。
负责人:候霖教育技术的属性:(一)教育技术学的性质:1.科学性:教育技术是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是一定的科学原理的转化形式,因此它具有科学性。
2.综合性:教育技术与一定的生产水平、物质条件有关,同时也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如教育观念);有关,所以任何教育技术都包含着某些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具有综合性。
3.相关性:任何教育技术体系都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具体技术手段的开发使用总是以另一种技术手段为基础的,而且各种具体教育技术之间必然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因此它具有相关性。
4.历史性:教育技术是随社会科技的进步而发展的,每一种具体教育技术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发挥作用,而它必然又会被更先进的教育技术所包容,因此它具有历史性。
(二)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1.分类上的应用性:教育技术属于应用性分支学科。
它与其它分支的教育科学,尤其与理论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受理论教育科学的指导。
2.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技术学既不属于传统的理科,也不属于传统的文科,而是融两者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3.方法论上的客观性:教育技术学在方法论上具有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性。
4.作用范围的广泛性:教育技术学可以作用于教育的各个层次,也可以作用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教育的一切领域都是教育技术学的用武之地。
5.开放性和国际性:教育技术学是现代国际性的新兴热门学科,其目的是改革全世界的教育,促进全人类的学习。
参考书籍:(1)《教育技术学》——章伟民、曹揆申著。
负责人:王佳丽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比较:1.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2.教育技术是根据教育理论和科技知识,开发和使用各种媒体以及其他学习资源,优化教与学的一种时间和研究。
3.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相比较,现代教育技术学更注重探讨那些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关联的课题。
具体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学习资源是最近一二十年问世的信息、传递、处理手段和认识工具,如先进的电声、电视、电脑系统及其教学软件,而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又是与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指导分不开的。
参考书籍.:(1)《现代教育技术》,祝智庭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教育技术学导论》—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主编。
负责人:崔鸿刚教育技术的价值:教育技术是育人技术及其创新整合的技术,教育技术的价值实现一方面表现为教育技术自身的创建,另外一方面表现为教育主体本质力量的增强。
所谓“教育主体的本质力量”,即是指教育主体(教师等)“教育生产力”,具体表现为构建和维护教育系统的能力。
只有我们顺利地完成教育技术的价值实现,教育主体才能更好地完成其担负的历史使命。
参考书籍:(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7]杨开城. 从技术的本质看教育技术的本质[J].中国电化教育,2007,(9).负责人:米玛石达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景:1.从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注重“教”的技术向注重“学”的技术再到“主导——主体”教学方式的演化始终是领域发展的一个方向。
我们认为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不应过分强调“学”或“教”,而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处理教师、学生的地位,使之平衡发展。
2.从学校教育向个别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为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空间,使个别化学习成为了可能。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为终身学习提供了要求和舞台。
3.综合国力的增强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促进,及教育技术学为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而对民族性格的培养和引导。
4.有专家预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正在急剧增加”。
该专业前景广阔,它将以专业新、课程新、技术新的优势,在信息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并为促进我国的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教育技术在课堂的应用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的应用运用教育技术的现在课堂运用现代技术的课堂参考文献:[1]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杨九民.教学系统设计原理[M].湖北科技出版社,2005.张祖忻.用教育技术引领教育改革——论我国教育技术的定位(二)[J].现代教育技术,2007,(07).黄荣怀.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J].中国计算机报,2001,(9).小组分工合作方案:组长:王佳丽。
组员:崔鸿刚米玛石达贾璀珍薛春霞候霖。
第一步:小组开会决定每个人的任务。
任务的选择考虑个人的能力与兴趣所向。
第二步:每个人就自己所负责的任务内容开始查阅相关书籍和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第三步:小组第二次会议。
每个人就自己的任务结合查到的相关资料做一下阐述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做的不够好的组员虚心接受其他人的建议,对自己的任务做进一步的改进。
第四步:每个人将自己负责的任务用word文档传给组长,由组长进行排版设计。
组长完成任务之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审核,不足之处进一步改进。
第五步:由组长将小组最终成果以word文档的形式上交老师。
小组合作总结:1.通过这次的小组合作,加深了我们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和认识,为我们以后对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对各种书籍的阅读和网上资源的检索,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提取、筛选、总结、运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3.在小组合作当中,通过对各个问题的讨论,问题的解决,从而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这不仅提高了个人的沟通交流能力,增加了友谊。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
《教育技术学导论》小组作业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