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脑血管病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脑血管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分别给予有针对系统护理和常规临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经护理干预后存活17例,其中植物生存5例,中残6例,良好6例,死亡1例,存活率94.44%;对照组经护理干预后存活13例,其中植物生存4例,中残5例,良好4例,死亡5例,存活率72.22%。
观察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3.12,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临床护理。
即根据医嘱进行静脉注射、临床观察等常规护理干预。
1.2.2 观察组有针对性的系统护理干预。
24小时持续性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电、血氧等临床体征,每15分钟—3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发现异常及时纠正[3];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给予持续吸氧,对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及时清理,发生呼吸抑制患者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治疗,并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对于存在脑出血的患者在头部放置冰枕、冰帽,有效降低脑部耗氧量和代谢率。
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保持患者的床铺干燥、清洁,对患者进行翻身、拍背等补偿性护理干预,确保患者的舒适,给予营养护理干预[4],保持患者的良好身体素质,注意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控制好静脉输液的速度;根据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
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树立康复的信心,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对具备康复训练能力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护理干预,进行坐、站、走的康复训练,如果患者暂时不能进行康复训练,卧床期间要保持患者的正确体位,为今后的康复训练进行积极准备[5]。
1.3 观察项目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对存活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观察经护理干预后存活17例,其中植物生存5例,中残6例,良好6例,死亡1例,存活率94.44%;对照组经护理干预后存活13例,其中植物生存4例,中残5例,良好4例,死亡5例,存活率72.22%。
观察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
3.12,p<0.05),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一)
(表一)观察组和对照组存活比较
组别例数存活植物
生存中残良好死亡存活率
观察组18例17例5例6例6例1例94.44%
对照组18例13例4例5例4例5例72.22%
χ2 23.12
p <0.05
2.2护理满意度观察经护理干预后非常满意12例,满意5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94.44%;对照组经护理干预后非常满意5例,满意7例,不满意6例,满意率66.67%。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
3.23,p<0.05),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一)
(表一)观察组和对照组存活比较
组别例数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率
观察组18例12例5例1例94.44%
对照组18例5例7例6例66.67%
χ2 43.23
p <0.05
3讨论
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主要应该分成:急救期的护理、稳定期的护理、康复期的护理[6],针对不同护理时期,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更有针对性的系统护理干预,在急救护理期应该更加强调对患者生命安全的保证,针对威胁患者生命的因素继续宁对症干预,并有预见性的分析风险因素,提前性的制定护理干预方案;在稳定期,应该更加强调对患者舒适、心理、营养等的护理干预,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并且有针对性的避免褥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在康复期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状态,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早日让患者获得自理能力[7],回归社会的正常生活中。
综上所述,给予重症脑血管病患者
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才英,李婷婷,杨芳,循证护理在重症脑血管病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2):2103—2104.
[2] 王月霞,李霞,重症脑血管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7):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