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防癌知识讲座资料之二十二~肿瘤病人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癌症病人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安徽省立医院程广源提示: 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疾病打开方便之门”。
“一个人的内心冲击如果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认为郁闷、孤僻、嫉妒、忧思、多愁、急躁、易怒、长期忍气吞声、因丧失亲友哀痛而不能自慰、蒙受打击、劣性刺激而不得解脱、精神长期紧张等情绪变化都能促使癌症的发生发展。
中医强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良情绪的过度刺激是百病之源,并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疗疾病的第一步。
生活中有些事情、挫折与磨难往往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发生后的态度,人的一生中生病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与疾病抗争,要用科学的方法诊疗疾病。
一. 心理、情绪与癌症有什么关系?科学研究表明,除了环境因素与癌症关系以外,心理因素与癌症同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在同癌症斗争过程中发现,抑郁悲伤的心理,紧张的情绪,应激的反应和沉重的精神压力,可以成为癌症的诱因。
近50年的资料,发现忧郁,焦虑,失望和难以解脱的情绪变化时间大多数在癌症前1至2年。
综合国外大量文献资料,目前认为:①具有某些心理特征的人,较容易患癌症;②癌症的发生、转归与内分泌和免疫防卫功能有关,后者又受患者本人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③表现某种心理行为特点的癌症病人,其生存期较短;④采用情绪支持和行为干预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使癌症病人生存期延长一倍。
也就是说肿瘤的发病原因除物理、化学、遗传、生物因素外,还有大量的事实和动物实验资料证明与以上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在癌症发生、发展、转归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属“忍气吞声”性格的人易得癌症。
这类性格的人往往过渡克制自己,压抑自己的悲伤、愤怒、苦闷等情绪,不让发泄。
恶性情绪长期作用于大脑会导致内分泌紊乱,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从而给癌症以可乘之机。
所以医学专家以英文Cancer(癌)的第一个字母C为这种性格命名。
调查表明C性格者患癌症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3倍。
人的心理、情感、精神、情绪对疾病的产生、治疗和康复有一定的影响。
在50多年以前,就有人做动物实验,使小鼠中枢神经发生紊乱,促进了用甲基胆蒽诱发的肉瘤生长。
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小鼠单独饲养时得癌的较多,而在群养环境下得癌的较少。
另一实验将6只狗关起来,设法使之长期惊恐不安,无法休息,另外4只狗生活在平静的环境里,经一定时间后,前面的6只狗中有3只狗患了癌症而死亡,后面的4只都安全无恙。
研究认为郁闷、孤僻、嫉妒、忧思、多愁、急躁、易怒、长期忍气吞声、因丧失亲友哀痛而不能自慰、蒙受打击而不得解脱、精神长期紧张等情绪变化都能促使癌症的发生发展。
此外,心理和情绪也影响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究其原因,心理和情绪密切影响人的免疫功能与内分泌,使抗病能力降低,内分泌失去平衡。
二.癌症病人常有哪些心理反应?肿瘤病人对疾病的心理反应根据临床观察,癌症病人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的相互关系更为突出。
癌症患者一般要经过否认期、愤恨期、抑郁期、妥协期及接收期5个阶段。
一是否认期:在没有确诊之时,病人焦虑反应突出,对诊断表现震惊和猜疑,对确诊又有心存错误的侥幸。
往往反复求医检查企图逃避;二是愤恨期:病人已知确诊为癌时,会惊恐万分、烦恼不安,如大祸临头。
性格外向者会悲伤痛哭、茶饭不思。
内向性格者可能逢人征询,以求证实;三是抑郁期:病人对自己患癌无疑后,便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一方面留恋过去的人生,惦念放不下的种种问题,同时病人心理活动十分矛盾,表现为失望多于期待。
心绪不安、事事失兴,终日闷闷不乐;四是妥协期:经历一个时期的诊治与周围的情境的适应,病人终于接受了自己的“病人角色”。
五是接收期:表现为愿意接受治疗,并对各种疗法寄予很大期望。
所有病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有心理障碍,根据生病之前的性格、文化修养、病情轻重而定,表现为多样化,70%的癌症患者有焦虑、抑郁等症状;30%有恐怖、压抑、愤怒、绝望等症状,这些主观上的恐惧及焦虑不良心理状态常常是癌症的催化剂。
一般来说,癌症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其中一些反应是正常的、适应性的,而另一些可能是异常的,适应不良性的。
有关资料显示,近80%的晚期癌症患者由于自身对疾病过度恐惧,而被“吓”死。
相反,能够坦然对待晚期肿瘤、积极配合与癌魔战斗的患者,不仅可以延长生命,而且面临死亡时大多平静而安详。
Rundell(1996)将不同阶段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了归纳,见表1.表一患者对恶性肿瘤的正常或异常的心理反应阶段正常的、适应性反应异常的、适应不良性反应确诊前关心各种与诊断有关的信息过度警觉状态、焦虑担心患癌后可能有的疼痛、因自我暗示而出现类癌症状、损容、死亡等恐癌症状情感震惊(shock)完全否认,拒绝治疗怀疑诊断的准确性认为必死无疑,放弃治疗诊断期部分的否认临床抑郁愤怒,敌意,受迫害感寻找江湖郎中焦虑抑郁治疗期害怕疼痛与死亡拖延手术外科害怕麻醉寻求非外科治疗形象改变的悲伤反应术后反应性抑郁放疗害怕X线副作用类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害怕被遗弃化疗害怕副作用药源性精神病焦虑,轻度抑郁严重的“囚禁”精神病性反应形象改变器质性脑综合征/谵妄隔离治疗后恢复正常的应对方式严重的治疗后焦虑和抑郁担心复发治疗后焦虑和抑郁复发期情感震荡严重的反应性抑郁,伴失眠、怀疑诊断准确性厌食,不安,焦虑和易激惹部分的否认愤怒,敌意,受迫害感焦虑抑郁疾病恶化期疯狂地搜寻新的信息,抑郁四处求治及试用各种偏方终末期害怕被遗弃抑郁害怕无法保持镇静以及失急性谵妄去尊严害怕疼痛事业未竟感对未知的恐惧(摘自:黄丽罗健主编.肿瘤心理学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三.肿瘤病人的心理治疗与认知矫正?心理治疗包含在心理行为干预之内,是指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医患之间语言、行为的交流以及治疗性人际关系的交往,帮助病人克服心理障碍,达到改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治疗过程。
当一个人患了癌症时往往是精神最脆弱的时候,人的尊严最敏感也最容易受伤。
对肿瘤病人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是一项通过教育性的和心理治疗性的途径,影响病人应对疾病行为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斗志,增强自尊心,提高应对能力,减少疾病带来的困惑,以及增加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控制感,帮助病人更好地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
由于恶性肿瘤本身及其治疗和因此而带来的躯体功能、身体形象、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家庭关系等的变化,会使病人产生多维度的不良心身反应。
因此,对肿瘤病人而言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心理行为干预,如错误认知矫正、康复病人的示范作用、一定程序的行为训练、负性情绪的表达等等可以帮助病人改善心身紧张状态,减轻各种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等。
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包括心理状态、躯体功能、社会支持和影响、经济状况。
而生活质量的优劣则与远期生存密切相关。
1.教育性干预:教育性干预是指通过提供有关化验、诊断、治疗、治疗副作用、预后、医疗费用等信息;向病人解释疾病可能引起的强烈负性情绪反应;介绍不同的应对方式、不同的社会支持利用状况等对癌症适应的影响等知识;澄清病人的一些错误认识,并给予一定的保证、支持,使病人减轻因癌症及其冶疗而出现的适应不良。
2.治疗性干预:主要有三类:①进行心理药物治疗。
是通过使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或麻醉药等减轻那些因癌症诊断或治疗继发的适应障碍、严重焦虑障碍、严重抑郁障碍、谵妄、精神分裂、疼痛、恶心与呕吐、失眠等。
②认知-行为干预。
是通过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认知方法及教会一定的行为训练程式,帮助病人改变癌症诊断、治疗、康复期间的不良认知和不良行为。
认知-行为干预的具体方法有许多,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暗示和催眠治疗等。
③支持-表达式干预。
是通过提供病人讨论的场所,如癌症病人康复俱乐部等,使病人表述所有他们关心的有关疾病的问题及表述与疾病相关的害怕、悲伤、愤怒等情绪。
3.认知治疗:何谓“认知”与“认知矫正”?所谓“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个对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和看法,如对环境的认识、对事件的见解,对自己、对他人的看法等。
个体认知的产生总是离不开自身的情感、意志、动机、行为;同时它又反过来强有力地影响着个体的情绪、行为等等。
其基本观点是人在生活中总是以自己的独特的认知方式来感受、理解、评价和预测周围事物和自身,同时作出相对固定的行为反应方式。
如果个人的认识评价中存在错误和歪曲的成分,就有可能产生各种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进而导致或加重心身症状。
因此,帮助患者改变认知不合理成分,调整其错误、歪曲的思维、想象、信念,摆脱消极观念,接受新的、正确的思想,以消除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反应,是认知治疗的着眼点。
对于病人处于突发的生活事件中情绪不稳定时,给予认知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人们坦然面对癌症的时候,压力就会变成战胜疾病的动力.疾病最容易使人思想消沉。
癌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和治疗引起的许多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躯体、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有的还会失去生活的信心。
疾病的压力来自于失去健康身体的优患,失去康复信心。
病人产生一些负性心理反应大多与对癌症的片面理解有关,他们把癌症与死亡划了等号,这是认知上的错误。
因此,认知矫正就显得很有必要。
应告知病人:①癌症不等于死亡;②癌症是难治之症,不是不治之症;③癌症发展有个过程,治疗正是为制止或延缓其发展;④科学在发展,治疗方法会越来越多;⑤有成功的信念才会有奇迹出现。
通过认知矫正使病人自行调节负性心理反应。
这也是肿瘤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家属、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大量研究证明心理行为干预在提高肿瘤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改善免疫功能及延长生存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癌症病人有哪些特殊性表现?如前所述,癌症虽然不是不治之症,但确是难治之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癌症治愈率也在不断提高,当前先进国家癌症最好的总治愈率已超过60%以上。
因此,癌症患者经治疗后有三种可能的结果:①永久性治愈;②治疗后经过一段明显的缓解期后,肿瘤复发、转移或出现新的病灶,经再治疗病情控制、稳定或带瘤生存、或被治愈;③癌症继续不可遏制地发展而导致死亡,治疗没有能消灭癌肿,此类病人在发现癌症时或就诊时多为中晚期。
第一、二类的患者因各种治疗带来的躯体功能损害、毒副作用和高额的治疗费用常给他(她)们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在社会人群中就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
老年病人,除了老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还易由孤独感发展为与世隔绝、抛弃感,由衰老感发展为绝望感和濒死感。
他们普遍希望得到尊重和重视,怕遭嫌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