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的剃发易服令摘要:发型和服饰虽然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它并非纯粹的个人偏好,它还是某一民族保持其特色和文化并使其所有成员产生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性符号。
发式、衣装作为制度是上层建筑的成分,头发、衣着样式的选择与按制度执行,就成为生活习惯上的事情,是俗尚问题;又由于各个民族有不同的方式,因而各异的服装、发型,它又是民族生活习俗的问题。
对此,清朝统治者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的。
关键词:清初剃发易服民族关系皇太极在称帝时、该国好为“大清”之后,就深谋远虑的地向大臣们提出了如何保持自身民族在发型和服饰方面的特色问题。
如果说皇太极仅仅着眼于保持满族的民族特色的话,那么,从顺治皇帝开始,清朝政府就要求汉族等民族的成员改变其原有的发型和服饰。
清朝政府不顾汉族人的风俗习惯,几番下发“剃发易服”令,以此来判定汉族等民族官民的顺逆,以决定其生死,即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当两个民族形成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时,统治者若采取把它的生活方式强加于被统治民族的政策;双方的冲突就会在生活习俗的领域内发生如同顺治时期这样。
随着清代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不同,其统治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呈现出某种阶段性。
具体来说,它经历了从以民族关系处理为主的阶段,阶段到以经济关系处理为主的阶段再到以阶段关系处理为主的阶段,即它经历了从磨合时期到稳定时期再到裂变时期三个时期。
这里主要谈论一下第一阶段的磨合时期。
磨合总是基于冲突,不同民族道德生活的差异和冲突使其磨合具有必要性,清代道德生活的冲突主要是强势的满族与以汉族为代表的其他民族之间的道德生活冲突,准确地说,首先和主要地是汉族与满族之间的道德生活冲突。
显然,七大恨表明了汉族与满族之间在道德生活方面发生了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前这种冲突尚未存在,恰恰相反,在此之前,同汉族人歧视满族人一样,满族人歧视汉族人,奴役甚至奴化汉族人,不只是如此对待作为战俘的汉族人,即使对部分自愿投奔而来的汉族人也是这样,并且,总是为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上的辩护或者寻找其他的借口。
清朝政府之所以在此之前不敢明目张胆无所顾忌地歧视奴役甚至奴化汉族人,主要因为,第一,它要借口报仇或者解决纷争以倾全力统一女真各部和争取朝鲜的支持,以便为对抗明朝或者汉族人营造一个稳定的后方;第二,它暂时还不具备对抗强大的明朝的实力,不得不忍气吞声地积蓄力量;第三,它要以人口极少的满族来统治中国,势必要依靠汉族人,因此,不得不有所容隐当女真各部统一,大金政权建立之后,清朝政府就立即露出马脚,将明朝政府对满族的歧视分化羁縻打击政策转变成满族对汉族的战争。
于是,清代道德生活进入全面的冲突状态清代道德生活的冲突主要起因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华夷之辨。
这是清代初期道德生活冲突的深刻原因,华夷之辨是古代儒家逐渐形成和所主张的政治伦理观念,其根本问题是所谓治统与道统之间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是强调治统与道统之间的统一,强调政治应该具有道德合理性和具备其道德基础;其目的是论证只有所谓的华夏民族即后来改称的汉族才有统治中国的资格,这种资格是由汉族所具有的文明所赋予的,而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夷因其野蛮则不应享有这种资格这种观念对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往往在四夷进犯中原时被突出强调,在明清之际显然成为了汉族人抵制清朝政府统治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王夫之强调:对于戎狄,人们不应该固守原有的道德标准,相反,欺之而不为不信,杀之而不为不仁,夺之而不为不义者也。
吕留良等强调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要求人们为了汉族及其文明而不惜一切,虽然清朝皇帝意识到了华夷之辨的观念不利于满族对整个中国的统治,并企图借用儒家伦理思想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如皇太极论证了明清鼎革即是有德者受命,无德者废弃,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但是,人们并不被其所影响,由于在明代遗民的心目中,作为人禽之别君子与小人相分的文明只有汉族才具有,是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因此,满族替代通过朱明王朝所代表的汉族的天下,就仿佛是文明的灭绝,满族就被认定是毁灭文明的野蛮之徒,汉族人就应该与之毫不妥协。
其二,薙发易服。
这是清代初期道德生活冲突的主要原因,发型和服饰并非纯粹的个人偏好,还是某一民族保持其特色和文化并使其所有成员产生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性符号。
对此,清朝统治者是有清醒的认识的,皇太极在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之后,就深谋远虑地向其臣僚们提出了如何保持自身民族在发型和服饰方面的特色问题崇德元年(1636年)11月,他意味深长地对臣僚们说:“朕读史,知金世宗真贤君也。
”当熙宗及完颜亮时,尽废太祖太宗旧制,盘乐无度世宗即位,恐子孙效法汉人,谕以无忘祖法,练习骑射,后世一不遵守,以讫于亡,我国娴骑射,以战则克,以攻则取,往者巴克什达海等屡劝朕易满洲衣服以从汉制。
朕惟宽衣博袖,必废骑射,当朕之身,岂有变更恐后世子孙忘之,废骑射而效汉人,滋足虑焉尔等谨识之。
发型服饰满语和骑射由此而成为了满族的不可变易的祖宗之制。
如果说皇太极仅仅着眼于保持满族的民族特色的话,那么,从顺治皇帝开始,清朝政府就强制要求汉族等民族的成员改易其发型和服饰,清朝政府不顾汉族人的风俗习惯,几番下发薙发易服令,以此来判定汉族等民族官民的顺逆,以决定其生死,即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清朝军队入关后,多尔衮发布命令,规定凡真心归顺清朝的汉族人,必须以薙发表示忠诚,对不从者治以军法。
除薙发之外,清朝统治者同时推行了力图改变汉族等各民族同胞生活习俗的措施——易服。
易服的重点是改变汉族人的服饰,强制推行满族服饰,并对不同等级的人的服饰作出严格规定,如果违背,就会受到严厉制裁。
这一违背汉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的禁令和做法,被汉族等民族的民众视为一奇耻大辱,受到了他们的普遍抵制和强烈反抗。
在这里重点来讲述清朝初期的剃发易服法令。
早在开国时期,清朝统治者就强令投降的汉人效法满洲的发式,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
在天聪五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剃发”。
那些降清的、后世成为著名人物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不肯剃发”的,如大凌河之役被俘的明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就被囚于三官庙。
清朝统治者同时要求投降的汉人改变衣着习惯,崇德三年(1638年)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也。
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清军入关,继续这个政策,然而很快中断它的实行,随后却推行的更为猛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曲折?这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不过把政策实行先弄清楚是必要的。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在一片石打败李自成大顺军,进入山海关,即令城内军人各剃发。
“进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换句话说,剃发令伴随着清军入关而来。
五月初一这天,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衮“谕令薙发”。
初二日进入北京,次日多尔衮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谕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薙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军民免其迁徙”。
他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这是清朝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薙发和易衣冠的法令。
接着,京东三河民众暴动,反对薙发。
初五日多尔衮特发谕旨,要求三河人民“遵制薙发,各安生业。
”十一日清朝向原明朝官民宣告:“近闻土寇蜂起,乌合唱乱,......谕到,俱即薙发,改行安业。
毋怙前非,尚有故违,即行诛剿。
”清廷这几道坚持剃发政策的命令表明,三河等地人民进行的反剃发斗争引起清朝的高度注意。
二十四日,多尔衮忽然改变政策,取消剃发令:“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七月,山东巡按朱朗镕报告,有三个文职官员到任,都穿着满式服装,“恐人心惊骇,误以文德兴教之官,疑为统兵征战之将”,因此建议袭用明朝服制,官员“纱帽圆领,临民理事。
”多尔衮采纳他的意见:“近简用各官,姑依明式,速制本品冠服,以便正事”。
官员都着明式装束,自然不要求民间改易着装了。
所以清军入关后,薙发、易衣冠的政策只实行了一两个月,就把它停止了。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占领弘光政权都城金陵之后,清政府把剃发易衣冠法令拾起来,连续下令,强硬贯彻施行。
六月初五日给在江南前线的总指挥豫亲王多择下达指令:“各处文武军民,尽是剃发,尚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要求在江南推行剃发令。
十五日指示礼部,通告全国薙发。
规定实行期限,自布告之日起,京城内外限于十日内,各地方,亦是在通令到达后的十日内“尽行薙发”。
规定惩治办法:“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
”这是对民众的。
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梳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杀无赦。
”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
同一个法令谈到易衣冠,谓“衣帽装束,许从容更易。
”即衣冠也要变更,但不立刻实行,更不要求在旬日内实现。
但仅隔了二十多天,就以“见京城内外军民衣冠遵满式者甚少,仍着旧时巾帽者甚多”为缺陷,正式下达易衣冠的法令,民人不遵行者,官员执行不力者,均要治罪。
清朝政府剃发易衣冠法令的推行,在就通知区内虽也遇到反抗,还是很快实现了,问题是在新占领区和将要归附的地方发生的。
清朝于六月二十八日下令传檄江南各省地方,近处限一个月,远处限三个月,“各取剃发投顺”,不服者即行加兵。
多铎派土国宝为苏州巡抚,周荃为安巡抚使,前往任所,这是宏光的苏州巡抚霍达及其下属苏州知府、吴县令、常熟令等全部逃遁,常熟县丞马天锡投降清朝。
周荃到县,收钱粮户口都图册籍,并携马天锡去苏州。
润六月初土国宝委任陈元芳为常熟主簿,并到了任。
这些事实表明,常熟县业已属于清朝。
只是没有任命主官。
如果不贯彻薙发令,这个地方是不会发生什么事的。
然而七日从苏州府发出告示,限三日之内,军民人等一律剃发,改服满式衣帽,才准归降。
于是“人情汹汹,议论纷腾而起”。
百姓异常愤怒,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难道剃了头在家做和尚不成?”绅士中也有表示以死相争,绝不剃发的。
初十日,绅衿平民齐集城隍庙,向陈主簿提出不剃发易衣冠的要求,请他向上司传达。
如万不得已,只可在衙门各役和守城士兵中执行剃发令,而不要强迫民众。
陈主簿毫不通融,以“薙发改装,兴朝新令,谁敢违抗”,威胁民人。
于是群情激昂,当即打死陈主簿,组织乡兵,推崇祯信阳州知州、弘光兵部郎中严轼为首领,保卫地方,抵抗清军,并尊奉活动在崇明岛的明义阳王。
常熟人民战斗到九月份,方在清兵屠戮下剃发当顺民。
事实表明,常熟的抗清,完全是推行剃发易衣冠引起的。
与此同时,江阴、嘉定等人民也为反对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进行了斗争。
江阴向清朝献图册,“已归顺矣”。
清朝派方亨为直县,众人也以为无事了。
但从常州府颁下薙发令,并派人来监察的执行,众人向方亨请求留发,遭到拒绝,杀方亨,乃在陈明遇,阎应元领导下,武装抵抗八十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