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原始社会概况原始的“图画文字”;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注:原始社会的史实,同学们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即可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一)历法夏朝的《夏小正》,商朝的“殷历”。
历法产生于农业。
早在夏朝,中国已有透过观察和记录天时的方法来编制自然历法。
到了商朝,大规模的祭祀和占卜,要求准确的祭祀时间和周期,加之农业生产进步,使得商朝历法在夏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二)文字商朝汉字——甲骨文已形成完整体系。
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一)思想:“百家争鸣”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巨大的社会动荡与变革构成“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2)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产生。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3)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
(4)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5)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各家针对各种社会问题争相发表见解,互相驳难、互相论辩,又对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
2.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重要学派及代表人物(1)儒家①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
出生鲁国,少学礼乐。
壮年创办私学、收徒讲学。
五十从政,失败后周游列国。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
政治学说: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学说,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民,认为血缘之爱是仁的起点和原动力;崇尚礼治,“克己复礼(周礼)”;主张恰当协调仁和礼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过犹不及。
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人”、“君子”;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
认识:“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以德治民”是其政治思想,是“仁”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礼”是“仁”的规范。
“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上的身体力行。
地位和影响: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日本、朝鲜、启蒙运动)。
②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仁政和“民贵君轻”论。
③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性恶论;礼乐教化;“仁义”和“王道”。
(2)道家①老子: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物。
“道”为万物之本原;“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辩证法思想因素。
②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可获得精神自由。
(3)法家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主张法治、权术、威势,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注:列表比较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思想(二)科技1.指南设备:战国时期发明“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天文: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彗星记录,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八百多恒星位置。
后人据此辑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
春秋时期采用19年7闰,战国已确定了一年主要节气,如立春、春分等。
3.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三)文学1.《诗经》:春秋末年出现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经孔子编订,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其代表作为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四)艺术1.绘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青铜铸造精美,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戏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汉时期的文化(一)思想1.汉初的“无为而治”背景:战争之后,经济残破。
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治国原则:“无为而治”。
应用:休养生息政策。
2.儒学成为正统背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社会也潜伏危机;“有为”成为时代需要。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统治。
他还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以儒家标准选拔人才,设“五经”博士,在中央设太学,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以儒家经典教授青年子弟。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科技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
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数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值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汉朝史籍中提到“珠算”。
3.天文历法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两汉时期使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
4.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在铁犁牛耕基本普及的条件下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总结。
5.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三)文学出现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
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气度。
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民生痛苦,因此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泛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儒兴教,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二)农学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记录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涉及农业和部分手工业,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细作。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三)文学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四)书法发展阶段:魏晋之前,基本是自发阶段;魏晋之后,走向自觉阶段。
成就:楷书、行书、草书日趋成熟。
杰出书法家:钟繇、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五)绘画绘画理论: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
代表作: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时期的文化(一)思想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②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二)科技1.造纸术外传:715年,唐朝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大食俘虏,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
廉价的纸张取代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4.天体测量: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一行还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三)文学1.唐诗的繁盛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诗歌繁荣。
著名诗人:王勃、陈子昂、高适、岑参、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2.“词”和“传奇”的出现出现诗的另一种形式——词和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
(四)书法唐朝楷书步入盛世,出现一大批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大家:张旭、怀素。
(五)绘画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
宋元时期的文化(一)思想1.理学: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宋朝是春秋战国以后另一个哲学思想发达的时代。
背景:汉朝独尊儒术后,儒学一直在思想界占有统治地位。
可是,儒家思想以社会、家庭的道德规范为主体,理论性不强。
另外,古代研究儒学的学者,也只注重对儒家经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证和注解,结果儒学渐渐变得僵化和流于琐碎。
到了魏晋南北朝,玄学和佛教盛行。
玄、佛都提倡心灵的解脱、对人性的探究,也比烦琐的儒学更深入和更理论化。
不少知识分子因而研究玄学、佛学,儒学在思想界的地位日渐下降。
韩愈等唐朝儒学家,已注意到这个情况,提出尊儒抑佛的主张。
宋朝理学的变革,正是在儒学备受挑战的背景下出现的。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洛派);南宋的朱熹(闽派)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观点:①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天理就是人伦,就是三纲五常,这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因此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明道德之善。
影响:适应统治阶级政治需要,成为南宋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朱子学”。
2.心学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烦琐方式表示不满。
陆九渊(象山学派)提出“心即理也”,“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
陆九渊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
因此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这就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
(二)科技1.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
11世纪中叶,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经济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13世纪中期外传。
2.火药宋朝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产生极大震动。
3.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4.天文历法元朝郭守敬为了编制精确的历法,研制了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进行了空前规模的纬度测量。
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