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时期的回顾市长黄兴国在报告中说,“十一五”时期,是天津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特别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天津市委的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要求,大力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重大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推动各项工作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天津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生产总值预计突破9000亿元市长黄兴国在报告中说,“十一五”时期,我们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保增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提高发展水平,经济发展保持了强劲势头。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突破9000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6%,人均超过1万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是“十五”末的3.2倍,年均增长26.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92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3亿元,年均增长18.6%。
外贸进出口总额822亿美元,是“十五”末的1.5倍。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1%,节能减排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市长黄兴国在报告中说,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总产值达到1.7万亿元,比“十五”末净增1万亿元。
航空航天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90%,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实施重大工业项目120项,总投资5700亿元,新投产项目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三位。
研发生产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新产品。
建成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
建成2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启动实施了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
全市专利申请9.1万件,授权3.5万件,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6倍和3倍。
服务业加快发展。
年均增长15.3%,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2.5%提高到45%左右。
实施了服务业重大项目100项,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
金融业发展势头强劲,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是“十五”末的2.8倍。
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6万亿元。
新建改造了29条特色商业街,农村“三进工程”实现全覆盖。
“近代中国看天津”旅游品牌影响不断扩大,津湾广场、意式风情街、极地海洋世界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商业旅游设施投入使用,举办了中国旅游产业节,海河风光游等精品线路成为旅游业发展新亮点。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全面推进服务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市长黄兴国在报告中说,“十一五”时期,滨海新区规划体系基本确立。
功能区建设全面展开。
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封关运作,邮轮母港投入运营。
响螺湾商务区48栋楼宇全部开工,于家堡金融区启动建设。
滨海高新区渤龙湖总部园区首期具备入驻条件。
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滨海旅游区等建港造陆规模扩大,开发区西区、空港经济区等加快建设。
大飞机、大火箭、直升机等航空航天产业迅速壮大。
建设了100万吨乙烯、1000万吨炼油等大型石化项目。
成功研制出“天河一号”、“曙光星云”超级计算机。
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两港两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天津港25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建成,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准箱;滨海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和第二跑道投入使用;京津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国内第一条城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并延伸至滨海新区。
天津大道建成通车,海滨大道、中央大道、于家堡枢纽站加快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
中新天津生态城起步区建设全面展开。
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北疆电厂一期工程竣工投产。
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日产22万吨。
500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三年实施计划”基本完成,10个领域的专项改革成效明显。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撤销了塘沽、汉沽、大港3个行政区,组建了滨海新区行政区。
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显著区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市长黄兴国在报告中说,“十一五”时期,本市农村工业化步伐加快。
31个示范工业园区全面启动,五批600个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带动了区县经济快速发展。
新增设施农业35万亩,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丰富了市民“菜篮子”。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83%的农户进入产业化体系。
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
成功探索了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路子。
全市38个乡镇开展了示范小城镇试点,建成农民住房1150万平方米,20万农民迁入新居,实现了安居乐业有保障。
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000公里,建成一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创建文明生态村915个。
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市长黄兴国在报告中说,“十一五”时期,本市规划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确定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编制完成119项重点规划和一批重点地区城市设计。
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蓟港铁路改造工程建成通车,京沪高速铁路天津段铺轨,津秦客运专线等5条铁路加快建设。
建成津汕天津段等7条高速公路,全市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比“十五”末增长68%。
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2、3、9号线铺轨,5、6号线启动建设。
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进展顺利。
中心城区快速路网基本形成。
建成区排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0%。
生态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实施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植树造林96万亩。
治理河道40条,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60座,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
完成燃煤设施烟气脱硫工程,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
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颁布实施了《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
连续三年累计奋战600天,大规模综合整治市容环境。
整修改造道路719条,管线入地650公里,整修建筑1.8万栋,整治居民社区460个,完成2500栋建筑夜景灯光建设,新建改造绿地1.2亿平方米。
初步形成了大气洋气、清新靓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风格。
民计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市长黄兴国在报告中说,“十一五”时期,本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就业186万人,是“十五”时期的2倍。
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6%。
就业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1018户三类困难企业56万职工得到妥善安置。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连续三年出台增加群众收入的政策措施,四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年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和10.4%。
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率先建立了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制度,实现了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明显增加。
建立了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贴联动机制,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城乡低保、特困救助、农村五保供养标准都有新的提高。
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为41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是“十五”时期的9倍。
66个“城中村”改造全面启动,已完成20个。
中心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5.5%。
更新了出租车和公交车辆,新建改造了一批菜市场、人行天桥和停车设施,市级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新建改造后的公园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为城乡无养老保障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320万农民喝上放心水。
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基础教育实现新发展。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行绩效工资。
职业教育形成新优势。
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完成海河教育园区一期工程。
高等教育迈出新步伐。
国家重点学科达到88个,师范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新校区建成,职业大学、大学软件学院投入使用,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5年。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急性传染病发病率比“十五”末降低34.3%。
建成人民医院二期、总医院二期、中心妇产科医院和一批区县医院,完成农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城乡居民免费享受1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5%以上。
实施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双向互动机制。
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65岁。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电视剧《解放》等一批文艺精品获奖。
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天津文化中心项目启动建设,音乐厅、数字电视大厦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投入使用,国家动漫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国家海洋博物馆等落户天津。
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会科学、文物保护、图书档案、史志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成功协办北京奥运会部分赛事,举办了首届全民健身大会,天津运动员在奥运会、残奥会、亚运会、全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市长黄兴国在报告中说,“十一五”时期,本市体制机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金融改革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达到917家;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占全国24%;连续举办了四届“融洽会”;建立了天津股权交易所等8家创新型交易平台;科技金融、航运金融、产业金融、消费金融等加快发展;政府融资公司“借用管还”良性机制基本形成。
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运行;新建内陆“无水港”18个。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成效明显。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迈出新步伐。
民营经济实力增强,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40%。
百亿企业集团达到44家。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吸引内资是“十五”时期的2.5倍和6倍。
来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43家。
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外贸结构继续优化,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成为全国首批服务外包基地试点城市。
天津与台湾实现海上直航、空中直航。
对口支援陕西震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支援帮扶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工作富有成效。
依法行政扎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市长黄兴国在报告中说,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广泛听取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意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全部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