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波普尔

波普尔


三、主要思想
(一)科学证伪主义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波普尔尤 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 只能作间接评测。 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 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 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 得到解答。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 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 学理论绝对无误。(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 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 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 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 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 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 学思想的核心。
(三)反对历史决定论
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作了精细的分析和 强烈的批判。
什么是历史决定论呢?按照波普尔的定 义,“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涉及社会科学 各学科的理论,这种理论把对历史作出 预言作为它的基本目标,认为通过发现 历史中潜在的节奏、模式、规律或趋向, 便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便能预言历史事 件的进程。凡具有这种观点的各种社会 哲学,统称为历史决定论”。
宽容是和自由类似的,不加限制的宽容也会击溃宽容其本 身。
所以,开放社会的原则和他的认识论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 争辩双方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正误,只有在讨论的基础上才有 可能使自己的观点更接近真理。
四、评价
波普尔对马克思本人怀有很深的敬意,认 为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哲学家,也敏锐地 意识到,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与“空想社 会主义”区别开来是正当的,而且他的理 论在当时的确是科学的,因为提出了大量 可以被经验事实检中所言: “所有的科学都建立在流沙之上
波普尔是一个深刻而清澈的思想者,一 个徘徊在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学者,一个反 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一个以偏执的风 格竭力宣扬审慎与开放的雄辩者,一个享 有盛名又在流行中倍受误解的知识分子, 这就是卓越而独特的卡尔·波普尔。
他一生无穷的探索,最终将苏格拉底 “我一无所知”的箴言作为自己思想的墓 志铭。他以最有力的方式告诫人们知识的 局限性,以警惕理性自负的危险。
在哈耶克的帮助下,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授予波普 尔高级讲师的职务。他 1946年初抵达英国就职, 教授“逻辑与科学方法”。
1950年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演 讲,期间与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会面讨论。1959年 出版英文版《科学发现的逻辑》,这是25年前德 文版著作的扩充。1963年出版《猜想与反驳》。 1969年波普尔放弃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全职工作, 专注于研究和写作。1972年发表《客观的知识》。
(四)三个悖论 关于民主社会的“三大悖论”——民主悖论、宽容悖论、自
由悖论 。 民主的原则虽然是防止极权和专制,但是有的时候民主制的
效率却不如专制主义。波普尔将专制分为开明的和恶性的, 开明的专制拥有最高的效率,而民主制的政策实依赖于权力 的制衡,不可避免的遭遇效率损失。
自由的悖论在于,不加限制的自由会击溃自由其本身。波 普尔认为自由取决于制度,而不在于平等。因为即便人生来 平等,但极权主义仍然将他们困于枷锁中,所以,平等绝不 能以牺牲自由的代价来换取。制度的目的在于限制严重的不 平等,所以制度既要维护自由经济制度,又要限制自由竞争 所产生的不平等。
二、主要著作
《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猜想和反驳》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无尽的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08月出版 作者:(英)波普尔著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1992年,山西高校联合出版
波普尔著,何林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卡尔·波普著,汝楫,邱仁宗译 华夏出版社
索罗斯
塔勒布的作品《随机致富的傻瓜》
波普尔反对历史决定论,基于一个简单而根本 的逻辑推理,即社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而其中有些重要的因素,比如意识形态,科技发 展,社会风尚等,是无法预测的,因此历史是不 可能预测的。
波普尔不仅从逻辑上证明人类不可能预测历史 规律,他还更根本地否认历史规律的存在。
在他看来,所谓历史规律,只是人们按照某种 论点,在历史史实中抽取事实来加以证实的结果。 所有这些史书,都有一定的意义,给人们某种启 示,但这些都是人为赋予的,而历史本身,只是 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发生,而并非一部已被策 划,幕数明确,结局注定的戏剧。预测长远未来 的方法是不可靠的,理由也是既简单,又根本的, 即未来并不完全蕴含在过去和现在之中。
波普尔用以下这个模式来描述科学知识 的积累。
P(1)——→TS——→EE——→P(2)
对于问题1,人们提出假说尝试解决 (tentative solution)它。然后通过证伪 来消除错误(error elimination),进而产 生新的问题2。随着问题的深入,对问题 作尝试解决的理论的正确性也就越来越 高。科学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数量上的 增长,而更应该是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 质变。
波普尔
卡尔·波普(Karl R·Popper)是举世闻明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证伪主义创始人,被西方学界誉为“开放社会之父”。
一、生平
波普尔于1902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 太中产阶级家庭,10岁时就开始接触马 克思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17岁时曾为 弗洛伊德的弟子、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 工作过。
1919年爱因斯坦在维也纳的演讲对他 的一生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波普尔少年时期曾是一名共产主义者, 虽然他后来放弃了这一信念,但此后许 多年仍然信奉社会主义,而至今仍然对 马克思关于人类平等与自由的道德理想 抱有很深的认同。
他在《无穷的探索》中写道: “如果社 会主义有可能与个人自由相结合,那么 我仍然是社会主义者。因为没有什么比 在一个平等的社会中过着一种朴素、简 单而自由的生活更好了。”
(三)开放的社会 波普尔对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即开放社会,并没有作多少具 体描述;对于其反面,即封闭社会,倒作出了贯彻分析。他说: “结论是,神秘的或部落的或集体主义的社会也可以称为封闭 社会,而每个人都面临个人决定的社会则称为开放社会。” (第一卷,第325页) 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的根本区别有两点:前者的生活习惯是一 种神秘的、非理性的态度,反对变化,充满了禁忌;而后者则 把生活习惯当成可以批判地思考的对象;前者的成员象一个有 机体的器官或细胞,每个单元的位置和功能是不变的,有的是 可以思考、发号施令的大脑,有的只是听从命令、辛勤劳作的 手或脚,而后者的成员在整体中的地位是变化和可交换的,它 们之间存在竞争的关系。 波普尔关于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的对比,也就是古代社会和现 代社会、极权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对比。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的 根本区别,就是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有与无的问题,对此, 我们应该是清楚的。波普尔这本书的最大帮助和有益的启示, 就在于让我们看清了,在我们一向认为值得顶礼膜拜的大哲学 家的思想中,原来潜藏着剥夺自由的因素。
于是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在波普尔这里得到了 明确界定。
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 它的不可证伪性。
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同样, 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骨相学,马克思之后 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和其他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也都是非科学的。它们 都不可被证伪。
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了非科学的原因 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验去检验它们,他们被休 谟称为必然真理。而科学和非科学一样,都既 包含着真理,又包含着谬误。
波普尔1928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与 著名的“维也纳小组”成员接触。1932年完成《知 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1934年在石里克的推荐 下,手稿的压缩版《研究的逻辑》以德文出版。
后来两年中,波普尔访学英国,结识了哈耶克、罗 素和伯林等学者,又到哥本哈根会见了物理学家波 尔。
在反犹太主义浪潮的压力下,波普尔获得了新西兰 坎特伯雷大学的一个永久职位。1938年到新西兰任 教,开始写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发社会 及其敌人》,前者在1944年哈耶克主编的《经济学》 上发表,后者1945年在英国出版,使他获得了国际 性的声誉。
1974年,由谢尔为自传,后来以《无穷的探索》单独出版)。 1977年发表与艾克里斯(John Eccles)合作出版 《自我及其大脑》。1980年代出版的主要著作包 括《实在论与科学的目的》,《开放的宇宙》和 《量子理论与物理学的分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