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的起步与发展
北京物资学院彭彦淞
关键词:日美物流;中国物流;起步;发展
一、日美现代物流的发展
美国是物流概念的起源地,而日本的物流发展十分迅速,中国正需要深入学习,所以了解别国的物流发展历史很重要。
(一)从美国对物流概念的认识看物流的发展
美国对物流的定义重心落在管理上,物流是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从工商企业(货主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给出物流的概念。
在20世纪50年代,物流被视为营销的一个要素,从属于销售,强调了与产品销售有关的输出物流,物流经历了从物理供应到物流的过程。
从工商企业的角度来看,材料的运输,运输的时间,保存的地方,要保留的库存,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满足客户的商品需求等,这些都是物流问题,企业关心。
这些问题更接近管理的问题,所以早期物流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一系列活动的管理,以最低的成本确保把产品有效的送达给顾客。
至此最早的物流概念--PD形成。
这个概念只是单纯的考虑工商企业到顾客的商品流动的问题,没有考虑这些商品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等的流动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原本在军事上的后勤管理(Logistics)被引入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它不仅包含销售领域的实物分销管理,而且还包含采购供应领域的物料供应管理、生产制造领域的生产计划、半成品流动管理,形成了采购-生产-实物分销一体化的商品供应系统。
两者围绕的中心是不同的,PD以企业为中心,Logistics以用户为中心,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
20世纪末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将物流放在供应链中,使物流的定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它改变了以往的物流一体化仅限于整合物流的某些基本功能,并扩大了物流。
内涵和外延,但物流的概念仍然集中在人和人的活动上。
(二)从日本对物流概念的认识看物流的发展
日本对物流的定义侧重于对物流活动要素的描述。
日本的物流概念形成的历史较美国要晚的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是在考察美国的过程中,发现PD涉及大量的流通技术,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很有好处,PD的概念被引入并被理解为“物流技术”。
在将物流概念引入日本的过程中,物流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即“各种活动的综合体”,既理解为从生产到货物流通的过程,又被认为是流通过程的各种活动中物理商品的取送活动。
因此,“物的流通”一词包括了各种活动,如“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在库管理”“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社会对PD这个概念的重视,把PD用“物的流通”来表达。
当时日本主要是从运输或仓储服务业、社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来理解物流,侧重于使物资流动起来的活动。
因此,当时的物流定义侧重于对使物资流动起来的活动要素的描述。
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给出物流定义的时候还是处于PD时代,仍然着眼于企业,着眼于流通,这适合于销售物流的解释。
根据这样的定义,在其后的年代里,日本也出现过对物流概念的不同理解,以及产生了各种争议。
二、中国物流概念的起步
(一)中国早期的物流思想与实践
物流概念由来不久,但是扎根在中国本土的“物流实践”却是十分久远,中华民族上下5千年的文明史无处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对“物流思想”的认识,一项项的“物流工程”展现了先人的智慧,为世界范围的物流理论和物流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下面就举例说明。
1、世界上最早最长的物流和军事通道——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动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中国的地理环境,打通了中国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的水上运输通道,进而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水上物流网,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运物流工程。
2、经济全球化最早的物流通道——丝绸之路度
丝绸之路推动了以东方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的交融和发展。
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中国的交通网络,包括草原森林丝绸之路,高山峡谷丝绸之路,沙漠绿洲丝绸之
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物流通道,也是从海到陆最广泛的物流网络。
3、现代快递的鼻祖——驿运与八百里快递
人们惊叹现代快递业的迅猛发展,而我国早期的八百里快递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清代驿传制之路度趋于完备,驿传设有驿站、军塘、台、所、铺。
乘驿须有符信,官吏驰驿,验以邮符。
军事兵役,拨兵护送,验以兵牌。
递送公文,验以火票。
驿运与快递所具备的职能的完备性、业务服务的多样性、运作的合理性和组织的严密性都充分体现出现代物流的系统的思想。
当时在长安能吃到广西的鲜荔枝就是我国古代快递高度发展的生动写照。
(二)中国现代物流的起步
中国对物流的定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在物流概念的认识上,受到日本早期对物流的认识的影响大,加上汉语词汇的干扰,对PD和Logistics 之间出现模糊的认识,它们似乎都可以翻译成“物流”。
我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对物流的定义也都是参照日本对物流的定义。
物流概念的引入大体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
中国物流起步。
物流的相关理论从发达国家引进,现代的物流研究开始起步,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尽管当时在中国还尚未形成“物流”的概念,但是类似物流的行业是客观存在的。
如同中国的“储运”业与国外的“物流”业很相似一样。
只是限于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尚末形成。
2、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
由于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将现代物流 ( Modern Logistics)理念传播给中国;另一方面大量“三资”企业的生产和制造活动开始本地化,对现代物流产生了需求。
于是,一批传统储运企业开始向开展综合物流业务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3、20世纪末至今
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技术和管理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市场环境基本具备,现代物流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三、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特点
中国物流已经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中国特色的时代特点
中国的物流的发展受到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痕迹影响,时至今日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我国物流是在大规模企业转型、改制、重组和技术创新中形成、发展、丰富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同步发展与平衡的特点
以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发展方向的流通领域的物流理论,与以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和作为企业订单加速器的生产领域的物流理论,均是与时俱进达到了同步发展平衡。
(三)全社会参与的特点
我国物流的发展是经济界、产业界、学术界、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并相互影响和促进的结果,各种物流的论著、译著、期刊、杂志、报刊,呈现出良好的学术氛围。
(四)不断创新的特点
依托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敏捷物流物流理论和方法,JIT,MRT,ERP等是我国物流研究的体现。
我国的物流网络、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的建设和遍及全国的“区域物流”、“物流基地”、“物流港”的建设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物流思想理论和实践。
(五)以高投入获得物流服务的特点
我国物流投入大,物流占GDP百分比高,物流的成本居高不下,目前中国的自身的经济条件所限,不可能跨越式发展,所以只能加大目前阶段的投入。
四、中国物流发展的展望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在世界上保持长期第一位的经济增长率,再加上我国众多人口所带来的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与全球各地和其他国家贸易量的急剧增加,全球物流中的中国因素也随之增加了。
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加、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生产出来的商品,全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全面进入了买方市场,流通作为商品价值实现的必然途径,其生产到消费的桥梁作用越发重要了。
消费者的需求直接引导着整个物流行业的运作全过程,成为未来物流产业的起点。
同时,信息服务实现电子化网络化。
这个信息中心摆脱了行业地区乃至国家的各种条件限制,利用各自的优势结成信息共享的统一整体。
随着网络化的程度的提高,商品生产物流信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明显加强,与其相对独立的形式出现在社会在生产的过程中。
那时,以资本运动、汇率及信用为主要内容的符号经济将逐步超越以商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实体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