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政策工具及其选择

第三讲 政策工具及其选择


制度安排论
• 政府提供物品和服务的制度安排。
我们的观点:
政策工具是政府用以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的手 段或活动方式。
• 是政策问题与政策理想目标之间的链接 • 本质是政府采取的活动(作为与不作为,各种不 同方式的作为) • 是政府针对目标群体而采取的活动 • 研究政府的活动方式,而非活动本身
1.3 政策工具的认识
5.3与政府能力相匹配
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 考虑到政府的能力 政府能力: (1)官僚\机构的能力 (2)权力与权威 (3)经济性资源 (4)信息和道德资源 例如 政府财政能力强,可 选用经济诱因工具 政府的道德感召力大, 可采用劝诫工具 政府能力弱,可采用 市场和信息类工具
5.4 与目标群体相匹配
4.4 信息性工具的应用
环保标志 空气污染指数 信息公开 卫生先进城市评奖活动
4.5 市场和自愿性工具
自由市场工具:
• 解放市场 • 创造市场 • 激励市场
志愿性工具:
地球村
5.工具选择的要求与标准
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 政策问题 政府能力 目标群体
5.1 与政策目标相匹配
标准:政策工具的 选择要有利于最大 化地实现预定的政 策目标。 如果要进行资源配置: 则:自由市场工具或 经济诱因工具 如果进行再分配:管 制性工具 实现社会保障:管制 工具或补贴
安排者(供应者)
公 公 生 产 者 ●政府服务 ●政府间协议 私 ●政府出售

●合 同 ●特 许 ●许 可
●自由市场 ●志愿服务 ●自我服务 ●担 保

政府介入的强度

自愿性工具
混合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
家 庭 和 社 区
志 市 愿 场 者
信 息 和 规 劝
补 贴
产 权 拍 卖
税 收 和 使 用 者 付 费


盛行原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政策执行的现实需要 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持
1.2 政策工具的概念
因果论观点:
• 系统性地探讨问题症结与解决方案之因果关系的过程。
目的论观点
• 是目的导向的,它朝问题得以解决的方案发展。
机制论观点
• 将政府目标转化为具体政府行动的机制作用。
目标群体:公共政策所 指向的企业、团体和个 人 标的群体的重要性:政 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标 的群体身上的某些变化 标的群体的指标:组织 性;资源;自主性;与 政府的传统关系 目标群体的资源愈多, 政府愈不宜采用强制性 的工具 目标群体的自主性愈强, 愈宜采用弹性的政策工 具 目标群体组织性愈强, 愈适宜采用非强制性的 政策工具 目标群体与政府传统关 系愈好,愈宜采用传统 的工具
第3讲 政策工具及其选择
主要内容
政策科学的工具观
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 环保政策工具的
领域
最早起源于社会科学 领域。 研究:个人或公共组 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 和途径来有目的地影 法 响和作用于社会进步。学 以此为基础,政策工 具的研究大量存在于 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 产出税 作为解决外部性(尤其负 外部性)的政策工具。 产出税可以用来减少开放 性进入资源的过度消费 • 关税 幼稚产业论; 垄断效应
供给方补贴
• 配套拨款 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增加 公共物品的行为提供配 套拨款。其作用相当于 降低了投资的边际成本 • 税收优惠 固定资本投资的税收抵免; R&D的税收优惠
4.3 经济诱因性工具
税收:包括污染税、产品税、出口税、进口税、 资源税、 税率差、免税等; 收费:包括排污费、使用者费、资源(生态环境) 补偿费等,针对排污者向空气、水、土壤排放废 弃物或产生噪音而征收的费。 罚款:包括违法罚款、违约罚款等; 金融:如贴息贷款、优惠贷款、商业贷款; 财政: 如财政拔款、部门基金、专项基金;
4 环保问题的政策工具设计
环保问题的解决思路:
• 组织性工具:政府建立机构直接控制和处理 • 管制性工具:指令/法规控制或直接管制方法 • 经济诱因性工具:排污标准、排污费(环境税) 和排污权交易。 • 信息性工具:给予必要的信息指导 • 自由市场和志愿性工具:由市场或自愿性组织来 解决问题。如(产权交易)。
萨拉蒙:按政府活动性质分类
• 无条件的金钱支付:包括政府对个人的支付,对 地方政府的资助和政府采购。 • 提供物品和服务:包括信息。 • 法律保护:如专利、担保、免除义务等,其目的 在于减少活动的风险,降低成本,或刺激活动。 • 限制/惩罚:强迫某人为或不为某些活动。包括管 制、刑法等。
Ostrom:按物品和服务的性质分类
4.1 组织性工具
建立垃圾填埋场 建立污水处理厂 城市清洁队 命令公共企业执行标准
4.2 管制性工具
排污标准。排污标准通常与惩罚相联系,超过标 准排污者将受到惩罚。 强制性改造 停产与关闭 派发许可证制度 关停污染企业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
保险
• 强制性保险
利用其权威来强制全民保 险,防止逆向选择 外部性,比如开车人的个 人资产未必能够完全补偿 严重交通事故中受到损害 的人 家长作风
救助
• 储备
自然资源或农产品
• 过渡型援助
买空存货、拆迁补助
• 现金或实物补贴
生活、医疗、危机、灾难、 流浪人员
• 补贴性保险
直 接 提 供
公 共 企 业
管 制
2 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
主要按照政府与市场的观点 注重其中的逻辑线索 韦默&维宁
纠正市场与政府失灵
市场机制(market mechanism) 诱导(incentive) 管制(rule) 非市场供给(nonmarket supply) 社会保险与救助(social insurance and cushions)
目标的多元化与政策工具选择
目标多元化:公 共政策经常面临 着多元化目标 如北京私人轿车 发展政策的目标: 地区形象、地方 经济 策略:采用目标 组合 例子:经济增长 >财政收入>百姓 福利
目标的冲突与政策工具选择
公共政策的目标经常 存在着冲突。 如北京市私人轿车的 发展政策:
所谓推动市场,是指在原先不存在市场的地 方通过建立物品的产权或者创造可交易物品 来建立市场的过程
通过产权分配现有物品
• 非排他性是由于制度性原因造成,那么,通过建 立产权就有可能避免市场失灵的发生。
创造新的可交易物品
• 环境治理中有关排放量的交易许可。
(3)激励市场
如果市场本身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政府可 以通过激励市场来提高效率(或者达到一定 的分配性目标)。
经济学
政策工具
政 治 学
公共行政学
公共组织如何作用和影响社会的进步:
• 经济学: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利益,工资、价格 及社会福利政策一直被当成工具使用。 • 法学:法律是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 • 政治学:注重对工具的政治属性的研究,是政府 的手段。
1.1 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80年代 胡德《政府工具》( 1983, 1986) 90年代 彼得斯和尼斯潘《公共政 策工具》(1998) 近几年 政策工具研究开始盛行 大本营: 德国、荷兰、 美国。 陈振明
3.4 信息性工具
定义:政府不直接作为,而是通过提供一定的信息 发动标的群体的行动来解决政策问题的活动方式。 形式:行政指导;各种信息发布;认证;意识形态; 仪式、象征等 特征:间接;弹性;知识的作用 优势:成本最小化;持久的行动;公众自由度大 缺陷:有时候无效;直接效果差 适用条件:政府行动意愿强但资源匮乏;市场或社 会意愿不强但行动能力强
2.3管制
建立规则的作用是强制而不是诱导;当然, 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存在绝对的界限 与激励的方法相比,建立规则的方法在很多 情况下更容易造成效率损失,但在一定条件 下,建立规则的方法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法律性规则 为建立制度框架而制定 的规则。目的:
• • • • 维护公共物品的供给 防止外部成本的产生 消除信息不对称 如宪法、合同法、民法
3.3 经济诱因性工具
定义:政府依靠经济诱因引导目标群体采取某种行 动来解决政策问题的活动方式。 形式:税收;直接/间接支付或补贴;费;券;担 保;合同;贷款;产权确定和交易 特征:间接;一定的弹性;经济利益的变更方式; 充足的经济资源 优势:局部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标的群体的动力; 阻力小 缺陷: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扭曲;可能的腐败;财 政压力大 适用条件:政府行动意愿强且经济资源充足;市场 意愿不强或能力有限
拍卖或招标
• 应用于共有的自然资源开采权分配中
2.2 经济性诱导
与市场手段相比,补贴 和税收是一种更具干预 性的政策 补贴和税收可以诱导而 不是命令人们采取某种 行为,因此,它是一种 干预和市场兼容的政策 形式。 方式
• 供给方税收 • 供给方补贴 • 需求方补贴 • 需求方税收
供给方税收
2.1市场机制
基本考虑:
• 如果市场失灵不是某一 解放市场 种公共政策问题的固有 特征(不存在市场失 创造市场 灵),那么,建立(或 者重建)市场就成为一 种潜在的方案。 激励市场 • 并不等于简单地允许私 人交易。为了建立市场, 政府通常需要扮演更加 积极的角色。
(2)创造市场
3.5 自愿性(市场与志愿性)工具
定义:政府不作为,而是依靠市场机制或自愿性组 织机制来解决政策问题的活动方式。 形式:市场;团体自治或自我管制;志愿性行动; 慈善组织等 特征:间接;弹性;“看不见的手”或利他主义; 优势: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政府成本最小化;公 众自由度大 缺陷:市场失灵和自愿行动的稀缺;政府责任的逃 避; 适用条件:政府行动意愿弱或资源匮乏;市场或社 会意愿强且行动能力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