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与应用研究
(穆晓西安体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8)
摘要:课堂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互动既是大学生学习主动性、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更是教师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培养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的需要,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
笔者总结自己多年来教学实践的经验和研究认为,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可以采用以下模式:论证说明型、归纳总结型、逻辑推理型、对比辩论型。
以上四种模式因其内在思维模式的差异决定了其在具有相对独立的应用领域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培养训练方向进行选择搭配。
关键词:课堂;互动;模式;应用
作者简介:穆晓,女,1974年生。
陕西户县人。
西安体育学院管理学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公共治理与公共管理体制、农村公共治理问题和公共管理课程教学实践等问题的研究。
主动性、探究性和互动性是大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大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特征,而大学教育其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整个教学环节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因此,作为实践和实现这一最终目的的关键环节之一的大学课堂,就应该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给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积极发挥提供舞台,唤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交流观点,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提高能力、修练智慧。
一、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建构的前提条件
通过对数年来教学实践资料的整理、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良好的课堂互动首先来源于教师对以下三方面教学情境的深刻理解:
1、对要讲授课程要达到目的和程度的深刻理解。
教学目的是一切课堂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语言的使用等方面活动开展的依据和前提。
对目的实现程度需要教师围绕目的展开分析和预测,这一分析预测关乎教学互动中教师的引导程度和方式、互动时间等许多问题。
即互动过程达到什么程度要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2、对所讲授内容的深刻理解。
深刻理解必须全面了解所讲授内容的来龙去脉、层次体系、地位作用及学科联系以及他的发展态势;必须从思维上逻辑上清晰所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明白其关键环节和重点部分;必须尽可能详尽的拥有能确切、清晰、富有吸引力的阐释授课内容的资料,这种最终资料并不是剪辑资料的简单集合和堆积,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和目的对资料进行综合整理,最终结果是教师综合思维的展现。
3、对学生培养和锻炼方向的宏观把握和总体知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刻了解。
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对课堂整个活动的安排,其实质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服务的。
因此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互动环节必须与学生的整体水平、培养能力选择的基点是相匹配和一致的。
由此可见,对以上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从整体上把握三方面的关系,是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环节的基础。
二、课堂互动模式的基本模式及应用情境
1、论证说明型。
该种模式运用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发散扩展思维方式。
具体的展现的逻辑方式从抽象到一般,从理论到应用,从本质到现象。
主要用来开拓学生视野、训练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维。
应用的问题类型和领域为,重要的概
念的解释说明;成熟理论的实践应用举例;具有同一性问题的多种表现方式分析等。
常见的使用方式是列举法,案例说明法。
2、归纳总结型。
归纳总结型与论证说明型从思维方式上正好相反,该法的基本思维模式是收敛式思维方法。
具体展现的逻辑方式为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理论,从现象到本质。
这种模式主要用来训练学生发现和提炼、综合概括能力。
应用的问题类型为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的重点规律、概念;需要辨别性质、属性归类的问题和情境;需要掌握关键环节、主要矛盾和优先次序安排方面的事件和知识。
常见的方法描述法、排列法、组合法等。
3、逻辑推理型。
逻辑推理型是一种较常见的科研使用方法。
该法的基本思维方式为按照一定的逻辑次序进行思维上的推理和延伸,力求取得某一知识、问题或事件的全貌。
一般遵循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甚至可以再到办得怎么样等这些逻辑思维延伸次序进行。
强调的是依从一定的序列如时间序列对问题和知识最全程的跟踪。
这种方式主要用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力度,训练依据事物内在发展规律来探求本质的能力。
该法应用领域很广,对学习中存在的一切疑惑、困惑皆可使用。
尤其对那些知识的逻辑连贯性很强的知识和体系。
4、对比辩论型。
这种模式类似于我们常见的辩论赛的形式。
主要应用的问题和情境是:具有明显的有差异的知识体系但各体系之间又有很强的交叉性。
一些尚未定型的理论和观点、一些热点问题的探讨、一些是非观点的辨析等。
该法主要用来训练学生从矛盾的立场来看待问题、有利于廓清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说服能力和及时反应能力等。
以上四种方法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既可以独立选择,又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综合使用。
不管使用的方式如何,最终是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来进行的。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互动中使用的方法一定很多,作为高校教学工作者,笔者会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尽可能的开发出更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
[4] 陈琦,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