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蔡玉梅*张晓玲**姚林君***王建峰****摘要:大陆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发展时期,探讨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对于科学预测未来耕地资源变化,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典型工业化国家英国、美国和日本,分析不同工业化模式下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与耕地数量变化的关系。
研究表明,不同工业化模式下的耕地变化规模有所不同。
未来大陆工业化占用耕地表现为一个从多到少的趋势。
关键词:经济发展耕地变化工业化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具有养育、生态以及社会保障等多种功能[1]。
有不可再生性。
无论是耕地资源富裕的美国还是匮乏的日本都十分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
而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占用耕地,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为耕地保护提供重要的支持。
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一直是和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
目前关于经济发展和耕地变化关系的研究多是从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为基础,以典型地区的定量研究为主[2];国家尺度的研究由于土地数据的缺失,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的寻找具有一定的困难[3];实际上,不同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耕地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以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分析为前提,可以提高经济发展条件下耕地变化趋势预测的科学性。
本文总结主要工业化国*蔡玉梅.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规划所研究员**张晓玲.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规划所所长、研究员***姚林君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系****王建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变化的规律,对于科学判断未来20年大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耕地资源需求,制定相应的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和方法(一)国家的选择众所周知,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拉开了人类长达两百多年工业化道路的序幕,工业化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1820年,世界GDP 总量为6950亿美元(可比价格1990年盖凯美元,下同),20世纪末接近40万亿美元,增长了近50倍。
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以能源、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大量快速的消耗。
以工业化为特点的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是各工业化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考虑到大陆目前所处的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选择主要的工业化国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年度统计资料,以各国2005年GDP总量数据为依据,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中国(大陆)。
(二)数据来源1、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不同国家长时间序列经济发展的对比研究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对比各个国家实际经济发展水平(GDP)的统一货币尺度。
考虑本币对美元的汇率由各国政府视国内外经济情况而定,并非实际价值的体现。
同时,根据各个国家自行确定的汇率计算GDP很难在全球尺度上客观的评估不同国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及水平的高低。
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过国际对比项目研究建议提出的以可比价格折算的国际元(PPP)作为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比的货币尺度,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5]。
本文采用国际元作为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比的指标,并利用《世界经济千年史》(2003年)提供的以国际元表示的可比国家的GDP和人均GDP数据,作为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比的基础。
2、耕地数据受资料来源和不同国家土地统计中的分类标准不同的影响,不同国家的统计口径稍有不同,但是不影响作为规律性的分析。
英国采用圈地的数据包括牧草地和耕地的混合。
美国的数据按美国土地分类采用的是农用地(farmland)的概念。
日本的数据采用可耕地面积(Arable & Permanent Crop)口径。
(三)方法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体上经历农业化、工业化和三产化的过程,其中的工业化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度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为此,选择工业化作为表征经济发展的指标。
工业化是一个社会经济全要素不断变化的相对漫长的过程,表现为随着人均增长而发生的需求、生产和要素(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市场、技术等)使用结构的全面变化。
工业化的标志一般理解为国民经济中制造业份额的上升、农业份额的下降以及相应从业人口的变化[5]。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世界贸易的发展,使得工业化的过程不断延伸,工业化标准随之复杂起来。
考虑到土地资源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主要与以技术革命为标志的工业化阶段有直接关系。
一般的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
从人均GDP水平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都相继进入了工业化发展后期阶段(表1)。
表1 典型工业化国家和中国(大陆)的人均GDP综合分析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的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表2)的特点,表明,英国的快速度工业化时间较早(1820-1870),而美国、德国和法国的快速工业化时期较晚(1870-1913),但比日本早,成为中期工业化国家,选择美国为代表。
所以,可将工业化分为三种模式:早期工业化——英国模式;中期工业化——美国模式;晚期快速工业化——日本模式。
寻找不同的工业化模式下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
表2 典型工业化国家和中国(大陆)的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对比(%)二、早期工业化国家耕地变化的特点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782年的蒸汽机革命,经过19世纪50、60年代的高速工业化阶段,到70年代,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用了大约100年的时间。
其中1782年到1850年为工业化完成时期,1850年到1880年为快速工业化时期。
1839-1868年间英国工业增长率为36%,1869-1879年为33%,1905-1908年为10%。
英国工业革命是以轻纺工业机械化为开端,然后向重工业及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波及,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到使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时候基本结束。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和以圈地运动为标志的农业革命相伴而生的。
早期的圈地运动是把耕地变成牧羊场,后期伴随耕地的增加。
尤其是1793-1815年,由于对法战争,贸易中断,垦荒达到高峰。
到1830年,曾经称为荒地的土地在英国已基本不复存在。
三、中期工业化国家耕地变化的特点美国从始于1812~1814年英美战争的工业革命开始,到南北战争(1861-1865)前,已经初步建立了近代工业体系,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经济强国[4]。
伴随着战后重建、西部大开发,尤其是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电的发明[1]。
工业化高峰期的1870年到1920年的50年间,美国的GDP从984.18亿美元增加到5914.35亿美元,50年间增加了近5倍,远远超过了英国工业化高峰时期的增长速度。
与英国工业化相比,美国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以重工业为主;以同时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为特点,具有明显的加速特点。
南北美战争期间及以后,美国相继颁布了《宅地法》、《荒芜土地法》等法案,大批移民向西拓植,来自国外的和移民业增加。
从1862年到1926年,联邦政府共颁发了139万公顷土地所有状,面积大约2.3亿英亩。
美国农业耕地面积从1870年的4.07亿英亩增加到1914年的9.1亿英亩[1: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工业史]。
美国工业革命进程和英国同样,伴随耕地的开发和耕地面积的增加。
有英国有所不同,耕地生态环境保护受到日益的重视。
1877年颁布了《沙漠土地法》,鼓励灌溉农业的发展,1902年颁布《环境治理法》,确定用出售土地得到收入兴修水利灌溉工程的政策。
图1 美国农用地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四、晚期快速工业化国家耕地变化的特点日本的工业革命始于1868年。
1868年至1884年为准备阶段,1884-1950年为加速阶段,到二战后的50年代日本的工业革命开始起飞,增长显著。
1950-1980年为快速工业化发展时期。
1910-1940年,GDP从621.08亿美元增长到2017.66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2.3倍。
1953-1983年,GDP从2168.89亿美元增长到17063.8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7倍(图2)。
工业化的主要特点为:开始时间晚,加速度和赶超特征明显;主要发生于以原子能、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四次技术革命时期;以重工业发展为主,贸易和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明显加强。
以日本为代表的晚期工业化国家耕地变化表现为耕地减少数量不断增加而后平稳减少的特点。
日本在1960、1970和1980年的耕地减少数量分别为5000公顷、36000公顷、53000公顷,而在1980年以后每年的减少量为13000公顷左右,表明工业化的完成与建设占用耕地的减少具有一致性(图3)。
图2 1960年以来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和可耕地面积的变化图3 1960年以来日本耕地面积减少数量与日本耕地减少的特点与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均耕地资源少有关,主要是受工业化时期较晚的影响,走过了耕地开发的阶段,日本的耕地政策体现为保护和控制的特点。
1959年日本农林水产省颁布《日本农用地转用标准》,目的在于确保优良农地,维持农业生产力,适当限制农地转用。
五、结论和讨论(一)耕地的变化不仅与工业化的时间阶段有关,更与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使得各国的耕地变化特点和耕地保护目标、内容和政策有所不同。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投入数量和弹性系数趋于降低。
通过分析早、中、晚期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智力(技术、管理、信息等)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物质投入的量和弹性系数趋于降低,资本和劳动的作用力下降,经济社会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土地资源消费的这种趋势也十分明显。
2、不同工业化模式下的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化的规律有所不同。
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相应的建设占用耕地也处于高峰时期?经济发展和耕地变化的高峰期?工业化的完成与建设用地的减少一致吗?3、耕地资源变化除与工业化模式有关外,国家的资源禀赋、政治经济体制、制度政策以及文化的偏好等要素也有重要作用。
比如美国1910-2000年的农用地(包括耕地和牧草地)规模一直保持在359百万英亩左右,耕地的变化是随世界粮食市场波动变化的。
美国的耕地保护政策也是以保护优质农用地为核心,保护生态功能为主。
另一方面,不同政治体制下,政府对土地控制的力度不同,对耕地资源保护程度也有所不同。
值得指出的是,本文从国家尺度上探讨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关系的分析,未考虑城市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相对于经济发展变化的滞后性、科学技术对土地用集约度的影响等诸多要素,需要进一步研究(二)大陆未来十五年的耕地减少不可避免晚期快速工业化模式的日本和大陆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大陆具有相似性,可以作为大陆耕地资源变化预测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