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四节跨文明对话研究
涌现时情感状态的生动描绘,同西方文论家描述的
灵感状态是一致的。
2020/8/15
13
中西诗学中的镜喻
乐黛云,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8/15
14
•
在文学理论中,镜子是一个遍及各民族文学
的比喻。西方文学常用镜子比喻作品,强调其逼
真。柏拉图认为艺术家就像旋转镜子的人,“拿
镜子来比喻世界的空虚和无限。如佛教有“宝镜
无限”之说;《高僧传》载发藏和尚取十面镜子
“八方安排,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
老子的“道”更倾向于“无”,而赫拉克利特的
“逻各斯”更倾向于“有”。这一基本倾向从起
点上确定了中西方文化与文论的话语的基本方向
和路径。
•
中国 “虚实相生”论,“虚静”论等,显然
与老子的“尚无”密切相关 “逻各斯”对“有”
的探索、追问与分析,使得西方文化与文论显得
更加严密而系统,更注重逻辑因果、注重情节结
第四节 跨文明对 话研究
一、跨文明对话研究的定义
•
所谓跨文明对话研究就是立足多元文
化立场,探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文学和
文论的互相理解与互相沟通,实现异质话
语的平等对话。
2020/8/15
2
二、跨文明对话研究的特征
• 1、异质性
•
跨文明研究最关键之处就在于对东西文化异
质性的强调。
•
所谓的异质性,就是从根本质地上相异的东
西。就中国与西方文论而言,它们代表着不同的
文明,在基本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和文学话语上
是从根子上就相异的。 跨文明对话研究必须抓住
不同文化体系中的思维与言说的基本规则,在此 基础上展开对话。
2020/8/15
3
• 2、平等性
•
跨文明对话研究就是以异质性话语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行平等对话。如果在研究中抛弃或忽视平
等性,仅仅固守某一方话语立场,而不给
感状态时,却有明显差异。西方的“迷狂”,着重
说明的是灵感闪现时那种狂热、狂喜、忘我的不由
自主的状态;中国的“悟入”“虚静”,则注重灵
感的生发,要诗人在“虚静”中自然“悟入”,即
在静中诱发灵感的闪现
2020/8/15
12
•
无论西方还是中国文论家,都认为灵感闪现时
情感状态是激越的、活跃的、突发性。苏轼:“作
2020/8/15
8
案例:道与逻各斯—— 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
老子的“道”与赫拉克利 特的“逻各斯”有许多共同或 相似之处,但为什么这种相似 甚至相同的“道”与“逻各 斯”,却对中西文化与文论产 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2020/8/15
9
•
“道”与“逻各斯”都是“永恒”、“恒常”
的,又都是万物之本原,万物之“母”。不过,
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就合造出太阳、星
辰、大地、你自己……”镜子可以是动态的,如斯
丹达尔说:“一部小说是一面在公路上奔驰的镜
子”。镜子也可以有时间的维度,如卡夫卡说毕
加索的艺术“是一面象表一样快走的镜子,记下
了尚未进入我们意识范畴的变形”:歌德曾希望
他的作品“成为我灵魂的镜子”,雪莱则指出
“诗歌是一面镜子,它把被歪曲的对象化为美”。
予异质话语以平等主体地位,那么就只会 导致一种强势文化的霸权状态。
•
整体上看,以异质话语的平等对话为
特色,跨文明对话研究成为比较文学中国
学派的方法论支柱。
2020/8/15
4
三、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
• 1、共同话题的对话
•
选择涉及文化与文学关键问题的话题
作为共同话题,以此为范围接纳不同文化
体系中的相关论题,并在话语规则层面上
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大略如行云
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
止。”他在论画时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追,
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明代剧
作家汤显祖说过:“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
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这些都是作家对灵感
2020/8/15
15
•
中国人却总是用镜子来比喻人心,强调其纯
正和无偏。老子说:“涤除玄览”,高亨注:
“览鉴通用,鉴者镜也,悬鉴者,内心之光明,
为形而上之镜”。庄子说:“圣人之心静乎?,
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中国诗学强调真心,
也用镜子做比喻,如说:“若面前列群镜,无应
不真……镜犹心,光犹神也”。印度佛教则多用
展开分析、比较。例如,选择文学艺术的
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作为展开对话的前提。
2020/8/15
5
• 2、共同语境的对话
• (1)建构相同或相似语境,探索不同的话语模 式产生各自不同的反应与提供的不同解决方案, 以此来展开不同的话语之间的对话。
• (2)在内容上重建语境;在方法上以话语分析 与比较为主。应注意语境建构上的准确性与可比 性,例如处于不同历史时期是庄子文论与海德格 尔文论的话语内容各不相同,但二者能形成对话 的前提是二者面临共同语境。
从中西古代文论所展示的灵感状态看,中西文
论家都把灵感和作家的艺术想像联系在一起,是艺
术想像最活跃、最丰富的时刻,由于它的闪现,使
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达到高发状态;而且认为灵感
的闪现,并非人的意志可以控制的,不是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的东西。在这方面,他们的立论有许多相
同和类似之处。但在揭示、探究灵感来源和论述灵
2020/8/15
6
• 3、话语互译的对话
•
立足文化创新与话语创新,把握异质文化不
同话语规则,以术语翻译来展开异质文学与文论
对话。
• 4、杂语共生的对话
•
以范畴交错的方式使多种话语共同存在,建
构多元异质话语碰撞、整合状态。作为跨文明对
话研究方式,杂语共生的对话是从自发的文论话
语杂语共生现象出发,自觉建构杂语共生的对话
构。老子的重“无”,将中国文论引向了重神遗
形,而赫拉克利特的偏“有”将西方文论引向了
注重对现实事物的摹仿,注重外在的比例、对称
美、注重外在形式美的文论路径。
2020/8/15
10
案例:中西灵感说与文化差异
饶芃子, 暨南大学文艺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学术研究》1992年1期
2020/8/15
11
•
状态。
2020/8/15
7
• 5、激发的对话
•
多元文化的视野与本土文化立场相结合,深
切了解与把握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特质;并以外
来文化的强项来激发本土传统,开启本土文化自
身固有的但未得到充分注意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来展开文论对话。激发的对话首先要注意既不盲
目排斥外来文化理论,又要能灵活而自由地吸收
其长处,而不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