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组织全说(二)】联合国翻译及秘书长

【国际组织全说(二)】联合国翻译及秘书长

联合国的语言和翻译
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语言只有6种,按英文字母顺序为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6种语言同等有效,代表们发言时可以任意选用其中一种。

秘书处日常使用的工作语言,则有英语和法语两种,实际上英语使用更广泛。

《联合国编辑手册》指出,英语档应以英式用法和牛津拼写为准,汉字应以简体中文为准。

繁体中文在1971年中国代表权发生转移后(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已被取代。

凡是联合国的正式会议,代表们的发言都要在现场用阿、汉、英、法、俄、西6种语言“同声传译”。

正式文件,包括重要发言,都要用6种文字印出,因而每次正式会议都必须安排6种语言的翻译,不得有任何疏漏。

为了完成繁重的翻译任务,联合国秘书处有一支庞大的翻译队伍,由会议事务部管辖。

口译和笔译分开,两者加起来有470多人,分别由该部下属的口译与会议司和翻译司负责。

“联大”会堂和各个会议厅都配有同声传译。

每个语种,都有一个称之为“箱子”的同声传译工作室。

6种语言共有6个“箱子”。

开会时,每个“箱子”里通常坐着3位译员,每位译员头上都戴有耳机倾听发言,轮流对着话筒翻译。

会场内,每个座位上都装有6种同声传译机,代表们可以按旋纽选择自己想听的语言。

联合国秘书长
职责权限
联合国秘书长既是外交官又是代言人,既是公务员又是执行官,《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秘书长履行行政官的职务,以及安理会、联合国大会、经济社会理事会和其他联合国组织“所托付之其他职务”。

宪章还规定秘书长有权力“将其所认为可能威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任何事件,提请安全理事会注意”。

这些纲领性的原则即明确规定了本职位的权力,又给予其极大的采取行动的自由。

如果秘书长不关心成员国的利益,他就不称职。

但是他必须要维护联合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权威,一言一行都要从和平的角度出发,为此甚至可以不惜经常得罪上述成员国。

秘书长要参加联合国各机构的会议,同世界领袖、政府官员和其他人员举行会谈,奔赴世界各地,使成员国的人们能清楚的了解联合国日程上值得国际关注的众多事情。

每年,秘书长都要作联合国工作报告,评价联合国的工作,指出以后的工作重点。

联合国秘书长同时又是行政协调委员会的主席。

该委员会由联合国基金会、署及其他专门部门组成,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在联合国体系面临的全部重要事宜和管理事务上谋求进一步的协调与合作。

联合国秘书长的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发挥他的“积极职能”,本着独立、公正、诚信的原则,公开或私下里采取措施,防止国际争端的产生、激化和传播。

每任秘书长在其任期中间都会根据当时的时代形势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

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秘书长经安理会推荐由联合国大会任命。

历任联合国秘书长
(“n.”表示第n任)
0.格拉德温·杰布(英国)
于1945年至1946年在联合国初创阶段担任过代理秘书长。

1.特里格夫·赖伊(挪威,欧洲)1946年2月至1952年11月10日在任
(1896.7.16—1968.12.30在世)
1946年2月1日当选为联合国首任秘书长。

1951年连任,后因支持联合国对朝鲜战争进行军事干涉,被迫于1952年11月10日辞去联合国秘书长职务。

2.达格·哈马舍尔德(瑞典,欧洲)1953年4月10日至1961年9月18日在任
(1905.7.29—1961.9.18在世)
1953年4月10日,年仅47岁的哈马舍尔德成为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

1961年9月在非洲北罗得西亚(现在的赞比亚)的飞机失事中殉职(疑为政治谋杀)。

3.吴丹(缅甸,亚洲)1962年11月3日至1972年12月31日在任
(1909.1.22—1974.11.25在世)
1961年11月3日,吴丹出任联合国代理秘书长。

1962年11月30日,他当选为联合国第三任秘书长,1966年连任。

1972年1月1日任期届满后退休。

4.库尔特·瓦尔德海姆(奥地利,欧洲)1972年1月1日至1981年12月31日在任
(1918.12.21—2007.6.14在世)
1971年9月至1981年,连任两届秘书长。

瓦尔德海姆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期间,同中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瓦尔德海姆于1972年、1977年、1979年五次访问中国。

5.哈维尔·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秘鲁,南美洲1982年1月1日至1991年12月31日在任
(1920.1.19出生)
1981年至1991年12月31日两任秘书长。

在德奎利亚尔领导下,联合国在处理结束两伊战争、结束苏联军队对阿富汗占领、纳米比亚独立、柬埔寨和平协定、黎巴嫩人质事件等大事时表现出色。

6.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埃及,非洲)1992年1月至1996年12月31日在任
(1922.11.14出生)
1991年12月3日,联合国大会任命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为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任期五年。

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此职务的非洲人。

被选为联合国秘书长之后,加利的工作引起了众多争议。

人们批评他在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中未能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另外在安哥拉内战期间,加利在调停上未能统一联合国的意见。

在联合国的作用以及美国在联合国的地位等问题上,加利遭到了更猛烈的质疑。

尽管他的支持者们将之归咎于美国对联合国行动的抵制,但加利已渐渐成为空洞的联合国的象征。

以三个非洲国家为首(埃及、几内亚比绍、博茨瓦纳)的10个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提议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留任第二个五年任期直至2001年。

但是,美国表示反对。

尽管英国,波兰,韩国以及意大利起初也支持其留任,但在美国明确表示将行使否决权后,这四个国家就不再支持加利。

尽管加利不是第一次被否决的秘书长,但他仍然是联合国历史上首位没能连任两届的秘书长。

1996年12月31日卸任。

加利的继任者是科菲·安南,这是由于加利没能连任,所以他的继任者须从其代表的非洲选出。

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7.科菲·安南(加纳,非洲)1997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在任
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1938.4.8出生)
科菲·安南(KofiAnnan)1938年4月8日出生于加纳库马西市,早年就读于加纳库马西理工大学,曾到美国和瑞士留学,先后获美国明尼苏达州麦卡莱斯特学院经济学学士学位和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

安南1962年进入联合国工作,先后在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联合国难民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等部门工作。

1974年中东“十月战争”后,他担任驻开罗的联合国紧急部队民事长官。

20世纪80年代初,安南调回联合国总部,先后担任人事和财政部门的领导工作。

1986年升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负责人事厅的工作。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后,安南负责同伊拉克谈判释放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工作人员的人质问题。

此后,他率联合国小组同伊拉克进行了“石油换食品”的谈判。

安南1993年3月出任联合国负责维持和平事务的副秘书长,主管联合国在世界各地的维和行动。

曾作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