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摘要:阐述了适地适树的概念、途径,及近年来我国在适地适树的决策方法、判断标准方面的研究进展关键词:适地适树;立地类型近十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主体的林业建设,通过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全民义务植树、部门造林绿化,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1]。

但我国的林地利用率仅50%,而日本为96%,瑞典为8%;以上现象与传统林业中的粗放经营,特别是没有适地适树有直接关系。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人工林产量,我们应大力提倡适地适树。

1 适地适树的概念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2]。

通俗讲就是把树栽植到最适宜其生长的地方。

所谓适地就是要正确认识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地形、天文、植被等立地条件,确定适宜的造林树种;适树就是要正确认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确定适宜的造林地[3]。

适地适树是造林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造林树种的林学特征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的相适应是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辨证统一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做不到这一点,则直接影响造林的质量。

造林过程中出现的小老头树、生长停滞林、成活不成材、成材不成林现象,就是没有贯彻适地适树原则,或者对适地适树原则理解片面而导致的。

2 适地适树的途径适地适树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归纳为两条:第一条是选择,包括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第二条是改造,包括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4]。

具体可表述为以下四种途径。

2.1 选树适地植树造林必须选择合适的种源、品种,并采用科学的造林营林措施。

否则因树种、品种或种源选择不当,盲目引进推广杨树树种,不仅会造成人财物和时间上的浪费,甚至有可能造成重大生态损失,带来严重隐患[5]。

在已确定造林地的前提下,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

首先选择乡土树种(在某一地区的天然分布中,其中有栽培经验、生长稳定的树种),其次引进外来树种。

外来树种必须是经过引种试验表明能很好地适应本地立地条件的树种。

目前,在生态公益林造林中,提倡大量栽植地带性乡土阔叶树种,是一种保险度很高的行为,其带来的造林效果也较好。

2.2 选地适树在已确定造林树种的前提下,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去选择适合该树种生长的造林地。

造林地选择不仅关系到造林的成败,而且关系到林木生长迅速、丰产、优质,只有当选择了能满足某个树种生物学特性的立地条件,才能使其正常生长发育而成材成林。

如果“地”选择不当,不仅苗木不易成活,即使成活也生长不良,最终成为“小老树”[6]。

在速生用材林的培育上,这一点非常重要,如南洋楹适宜发展区域多在北回归线以南,且应选择山坡中下部土层厚的地方。

2.3 改地适树即通过一系列措施,包括整地、施肥、灌溉、混交、土壤管理等,改变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使之满足树木成活、生长的需要,达到适地适树的目的。

如通过排灌洗盐,能使一些不太抗盐的速生杨树品种在盐碱地上顺利生长。

又如通过与马尾松混交,使杉木有可能向较为干热的造林地区发展等等[7]。

2.4 改树适地即在地和树之间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方法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它们能够相适。

如通过育种工作,增强树种的耐寒性、耐旱性或抗盐性,以适应在寒冷、干旱或盐碱化造林地上生长[8]。

在这三条途径当中,‘选择’是最关键的,后两条途径必须以第一条途径为基础,因为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改树和改地的程度都是很有限的,而且改树及改地措施也只是在地树尽量相适的基础上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 适地适树的决策方法3.1 立地类型划分决策法植物对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依赖关系。

环境条件如何,直接决定着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其存活、发育、生长和生物量的多少。

于是就有必要对宜林荒山荒坡布点取样进行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后,对森林立地进行评价,探讨地域分布规律,划分立地类型,并按其立地质量及适生树种进行适地适树布局[9]。

森林立地分类研究在林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进展直接影响林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从初期的感性分类阶段,即单因素定性分类阶段,到多因子定性分类及综合多因子的定量化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阶段,立地分类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随着数学的渗透、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生长预测模型的广泛应用,立地分类和评价正向定量化快速发展。

汪炳根[10]在广西大青山实验基地森林立地评价与适地适树研究中,以大青山实验基地的地貌、土层厚度和林木生长状况为依据,把实验基地范围内的土壤划分为34个立地类型,并把所调查200个标准地的土壤养分、水分分级,结合基地20年生马尾松、杉木相应地位指数的平均值作为评价立地类型质量的指标。

据此将基地的森林立地质量分为5个等级。

基地范围造林树种的选择则以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立地质量优劣来确定,从而实现‘树适其地,地尽其力’。

3.2 模糊决策法科学的适地适树决策方法应以生态因子作用规律和树木生态学特性为基础,从每一生态因子与林木生长关系入手,对某一具体立地条件下的各种林木未来的生长情况做出定量预测,然后通过定量比较,确定出最佳适地适树方案。

但由于环境因子作用的复杂性以及林木对环境适应性的不同,使定量预测极其困难,在这种复杂并伴有模糊性的事物面前,通过模糊数学才可提供较为满意的结果。

在适地适树研究中通过特尔菲法(Delphi)模糊评定各生态因子对林木生长的限制程度,从而获得决策信息,然后通过模糊决策得出各种立地条件下的最佳适地适树方案[11]。

适地适树模糊决策是一种多目标、多限制决策。

从系统工程角度而言,它是一个受立地条件、林木生长预测系统、效益评价系统等综合影响的开放式规划系统。

李福双[12]等人采用模糊决策的原理,以小兴安岭的带岭林区为背景,进行了适地适树科学决策方法的研究。

其决策过程包括确定带岭林区适地适树系统流程图,根据自然植被状况和造林实践确定带岭林区主要造林树种,根据自然条件和已有的研究确定立地条件类型,用例证法结合特尔菲征询法确定隶属度,最后用特尔菲法和模糊数学的有关原理得到带岭林区主要造林树种的较适立地类型和不适立地类型子集。

4 适地适树的标准关于适地适树的具体标准,要根据造林目的的要求来确定。

并且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立地条件(土地生产力水平)、不同树种和林种。

通常从以下各方面予以检验。

4.1 是否成活用成活率和保存率检验,如第一年成活率高,连续三年保存率也高,这是成功的第一步(这种成活率应排除造林前因苗木保护不好而死亡的因素)[2]。

4.2 数量质量要求用材林采用是否成活、成材并达到一定标准,也可用年平均蓄积增长或平均材积衡量,把密度规定在能够达到高产的范围内,针对一定的经营水平,调查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的产量变化,能够鲜明地反映出立地条件的影响,这种指标就可以用来作为判断适地适树的标准[6]。

经济林和其他林种要通过目的产品的产量、质量进行评估。

4.3 生长稳定性林木对自然灾害(如风、温度、湿度、雪压、病虫害和其他灾害)适应能力强,能在当地正常生长。

4.4 用成本和效益评估对使用的树种,用产投比来衡量是否适合在本地种植,如经济效益高即可采用。

通过一些措施可在当地生长,但成本太高、产投比太小的则不宜种植。

适地适树是客观自然规律的要求。

把生态习性不同的树种混栽在同一块造林地上,或不顾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盲目引进外地树种,将造成造林失败。

对于目前在造林生产中存在的不适地适树的现象应予以纠正。

适地适树是相对的、发展的,要求地和树之间绝对相适应是不可能的,只能要求相对地、基本地适应。

地树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其它措施调节,这一点可结合造林、营林措施进行。

大量开展对现有林的调查研究工作,用科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不断提高对适地适树规律的认识。

适地适树应该与经济因素相结合,选择经济价值高的珍贵用材树种或特殊用途的树种造林。

当我们把某个地方确定为林业用地后,就要研究如何造林,即如何选择树种、林种及造林、营林方式等,经济因素及其它目标效益参与下的适地适树选择是比较科学和全面的。

参考文献:[1] 陈志蹇,张沐春,汪峰,等.林业需“精确”——对植树不成林问题的思考[J].辽宁林业科技,2002(1):26-28.[2] 孙时轩.造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徐中平.退耕还林一定要坚持适地适树甘肃科技.2004,6,20(6).[4] 沈国舫.森林培育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10.[5] 程鹏.造林必须适地适树适种源适品种适措施.安徽林业,2007,6.[6] 刘峰,鲁文化,宝力格.浅谈适地适树[J].内蒙古林业,2001,16(12):27.[7] 杨继镐.广西南部林地土壤与适生树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8] 张万儒.中国主要造林树种土壤条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 贺文明.关于“适地适树”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林业,1995,14(8):27-28.[10] 汪炳根,卢立华.广西大青山实验基地森林立地评价与适地适树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5,12(10):5-9.[11] 陈彦斌.适地适树的再认识[J].中国林业,1995(2):30.[12] 李福双,鲁少波,魏洪杰.模糊数学在适地适树决策方法中的应用.河北林果研究.2006,2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