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_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_贝内特_雷默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述评_覃江梅
_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_贝内特_雷默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述评_覃江梅
纵观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可以发现, 他正 是因为利用朗格等人对其有极大的影响的理论来分 析音乐的审美价值并为审美的音乐教育辩护, 而撇 开了音乐的社会的、功利性的价值。
二、雷默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内核: “音乐教育 即审美教育”
( 一) 音乐的审美本质是音乐教育的前提 雷默认为, 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艺 术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 而音乐的本质和价值正在 于它的审美本质和价值, 因此, 音乐教育的性质应该 是审美的。历史上几种解读音乐本质的理论( 如绝对 形式主义、绝对参照主义、绝对表现主义等) 中, 只有 绝对表现主义是最全面的, 它融合了前两者的合理 成份, 但又不是其二者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 绝对 表现主义最有利于维持音乐的审美经验、审美意义 以及审美价值。艺术的经验必须是审美的经验, 它 “在最深层的意义上与人的生命体验相关联”, 所以 “如果艺术 的经验对人 的生命有 意义, 那 么 , 这 种 经 验必须是审美的”[6] ( p.25) 。在《音乐教育的哲学》第 一版中, 雷默正式提出“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 music education as aesthetic education) 的概念 , 认为音乐 表 现了人类的情感形式, 因此音乐教育就是情感的教 育, 音乐教育的功能即审美教育的功能, 音乐教育的 最高价值亦与审美教育的最高价值一致, 即通过提 高人们对情感本质的洞察来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 雷默认为, 音乐的非审美性本质与价值不应该 在音乐教育中占据核心位置。他在早期发表的一篇 文章《音乐 不能做什么 》中指出 , 音 乐美学( 哲学 ) 对 音乐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对音乐教师而言, “没有相 关的美学知识, 学生就会像不懂人的血管分布的医 生一样”[7]。在文中, 他实际上否定了音乐的非审美性 维度, 并奠定了他此后的思想基调。在另一篇文章 中, 他再次肯定, “音乐的首要价值就在于它的审美 品质”[8] ( p.100) 。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教育, 必须把 注意力放在音乐的审美品质上。而历史上的音乐教
[ 关 键 词] 贝内特·雷默; 审美; 音乐教育哲学; 审美体验
[ 中图分类号] G40- 01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6- 7469( 2007) 11- 0023- 05
作 为 20 世 纪 下 半 叶 以 来 美 国 音 乐 审 美 教 育 哲 学 的 重 要 代 表 人 物 , 已 分 别 于 1970 年 、1989 年 和 2003 年出版了三个版本 《音乐教育的哲学》( A Phi- 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的美国西北大学荣誉教 授贝内特·雷默( Bennett Reimer) 的音乐 教育哲学 思 想是美国音乐教育哲学的主流, 影响了美国乃至北 美的音乐教育实践, 在当代音乐教育史上有着举足 轻重的地位。
苏珊·朗格认 为, 音乐的音 调结构“与人 类的 情 感 形 式— ——增强 与减弱 , 流 动 与 休 止 , 冲 突 与 解 决 , 以 及 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秒的激发, 梦的消失 等等形式— ——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 是 “在深刻程度上, 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 度、简洁和永 恒流动中 的一致”, 因此 , “音乐 是 情 感 生活的音调摹写”[2] ( p.36) , “艺术教育也就是情感教 育”[2]( p.466)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 第三版) 中 回忆了朗格对他的影响: “在我胸怀大志的早期学术 生涯中, 朗格的著作是最热门的读物, 对我来说, 也 是 最 有 启 发 的 。 ”[ 3] 雷 默 的 音 乐 教 育 哲 学 思 想 正 是 建 立在苏珊·朗格的理论之上。他特别认同朗格关于艺 术就是人类情感形式的表现、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 育的观点。也正是在此意义上, 他构建了审美的音乐 教育哲学。
一、雷默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贝内特·雷 默 的 教 育 思 想 受 到 符 号 论 美 学 代 表 人物之一的美国学者苏珊·朗格 ( Susanne Langer) 的 直接影响, 而朗格则秉承了她的老师恩斯特·卡西尔 ( Ernst Cassirer) 的符号哲学的衣钵。卡西尔认为宇宙 是一个符号的宇宙, 语言、宗教、艺术、科学等都是符 号的系统,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拥有“符号化的 想象力和智慧”, 因此,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 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 并且人类文 化 的 全 部 发 展 都 依 赖 于 这 些 条 件 ”[ 1] 。 朗 格 对 此 进 行 了发展, 确定了各种不同的符号形式。她认为“艺术 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2] ( p.51) , 是区别于 逻辑性的语言符号的一种独特符号。艺术的形式是 “有表现力的形式”, 与生命形式同构, 都具有有机统 一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等特点。具体到音乐,
育强调的则是音乐的其他品质, 雷默认为这是极大 的偏差, 是对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的品质的贬低。
可以看出, 雷默的思想其实是对 20 世纪五六十 年代孕育的审美教育的回应。美国历史上一直把音 乐的非审美 ( 社会的、个人 的、道德的 、伦理的) 价 值 放在音乐教育的首位, 音乐成为人藉以成长的手段, 它的本体论价值被隐匿起来。因此他认为, “音乐教 育历 史中最重要 的概念就是 审美教育的 概念 ”[9], 因 为审美教育概念的出现, 使得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的 价值得到确立, 音乐的审美价值在教育中得到肯定 和凸显。应该说, 雷默对音乐的解读体现了“音乐为 了人而存在”转向“音乐为了音乐自身”, 也确实彰显 了音乐的本体价值。
( 二) 审美教育的概念、原则及特征 20 世纪 70 年代初, 雷默曾将“审美教育”描述为 “对 事 物 的 审 美 品 质 的 感 受 力 的 发 展 ”[8] ( p.99) 。 事 物 、审 美 品 质 、感 受 力 是 其 中 的 三 个 要 素 。 “事 物 ”即 可以感知的客体和事件, 包括自然的、人为的客体及 所有的人类活动事件。具体到音乐领域, 事物则指的 是 具 有 审 美 品 质 的 音 乐 艺 术 作 品 。 “审 美 品 质 ”就 是 音乐具有表现性的品质, 它们在本质上是有趣的、带 着情感的、富有意义的。音乐的审美品质就在于它的 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调性、曲式之中, 它们能帮助 人 们 更 深 入 地 体 验 情 感 。 “感 受 力 ”即 体 验 这 些 品 质 的能力。雷默认为每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审美感 知能力, 都能对事物的审美品质作出反应。因此, 为 了使审美教育有效地进行, 教师必须关注培养学生 的审美感受力, 一是对音乐的表现性内容的感知; 二 是对所感知到的内容的反应。而雷默认为以下方式 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1) 给学生大量聆听音 乐的机会; 2) 教师要关注学生与审美客体互动的质 量, 避免心不在焉的聆听行为; 3) 通过艺术的生产活 动来提高审美感受力; 4) 通过概念化的分析活动和 评价活 动提高审美 感受力 , 把它 们与歌唱 、演 奏 、作 曲结合起来”[8]( p.103) 。 从审美教育的概念出发, 雷默继而确立了审美 教育的原则, 即: “第一, 各个层次和各种活动的音乐 教育所采用的音乐, 应当是好的音乐, 也就是真正有 表现力的音乐……第二, 必须不断提供机会, 使人感 受到音乐的表现力……第三,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 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音乐要素 的敏感……最后, 教师所用的语言应当和他们的目 的相适应, 要说明音乐的表现性内涵。”[6]( p.40) 在这 四条原则中, 雷默给出了审美教育中音乐的选择标 准、审美教育的途径和任务。他认为, 真正有表现力
在他于 1991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 雷默认为, 审美教育的核心特征是它试图加强人们获得以文化 的方式体现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中的意义的能力。虽 然审美教育以音乐的艺术性本质和审美价值为基 础, 但它也无法回避艺术的非艺术性特征的问题, 他 认为, 那些“所谓的‘非艺术性’因素事实上能够作为 而且常常也是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的重要决定因 素。但在这种情况下, 它们的性质必须发生转变, 以 使它们的意义能称得上是审美的。这种转变( trans- formation) — ——在 它 的 字 面 意 思 上 , 即 由 ‘超 越 ’ ( across 或 beyond) 而来— ——是由把艺术作为一个真 正的意义领域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那些特征性品 质或条件引起的, 同时也是它们的一种功能”。同时 他还相信 这种“‘转变’或 ‘超越’是全人 类 所 有 历 史 的所有艺术都能达到的”[11]( p.203) 。正是这种转化和 超越使得审美教育成为可能, 也使得音乐学习具有 独一无二的价值, 而不是其他学科的辅助性课程或 学校中的额外课程。“艺术通过它的形式超越了参照 性的内容, 而这种超越引发的意义比那些形式所组 合的内容 的意义‘更 深刻也更 具 基 础 性 ’, 尤 其 具 有 ‘审美’的特征。因此, 我( 雷默) 认为, 存在着一系列 可以识别 的、特别的与 审美领域有 关的特 征 、条 件 、 迹 象 、价 值 观 或 体 验 的 方 式 、进 行 理 解 的 方 式 或 引 人 注意的现象; 这些特征决定了各地、各类的艺术作 品— — — 古 典 的 、 流 行 的 或 其 他 任 何 类 型 — — — 作 为 艺 术的本质 ( 或作为‘完 全意义 上 的 艺 术 ’) , 与 其 他 成 员 一 起 在 同 一 个 文 化 认 知 共 同 体 中 存 在 …… 道 德 的 、政 治 的 、宗 教 的 以 及 其 他 的 文 化 价 值 观 确 实 能 够 在我已经阐明的教学方式中得到暗示, 但常常必然 ( 原文为斜体) 是, 或者无法得到恰当的理解的一段 特定的音乐乐章或音乐过程。”[11]( pp.204- 205) 在此 可以看出, 雷默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具有转化的能 力和超越的品性, 当非艺术性的特征在教育中出现 时 , 必须 经过艺术 形式“转化”后 才能纳 入 审 美 教 育
同时, 雷默还受到美国当代语言哲学家尼尔森· 古德曼 ( Nelson Goodman) 的影 响。古德 曼 在 其 名 著 《艺术语言》中提出了艺术的分析哲学思想。他认为: “审 美( 经验或活 动) 与艺术的 独到之处只 在 其 特 定 符 号体系以 及图式的诸 元素的某些 特殊的属性 ”[4]。 审美经验所产生的一些表征主要为: 句法上的密集、 语义上的密集、句法的充实以及区分例证体系与记 谱体系的属性。经验至少具备了其中的一种属性, 才 可以称之为审美经验。雷默也在此基础上提出, 只有 审美的艺术经验才对人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