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地震带
以前只知道我们居住的地方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今年寒假读《地质学基础》时开始了解断层,对家乡所处的郯庐地震带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随即找点有关资料共享。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
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
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郯庐断裂带的位
置
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
为依兰——伊通深断
裂,在辽宁省称为开
源——营口——潍坊
深断裂(又称辽东滨
海断裂),在苏皖境
内名为安江山断裂
(或称皖苏鲁断裂),
以及1959年命名的
郯城——庐江深断裂
(狭义)等名称繁多。
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沭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沭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
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
发生M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历史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
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
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
其主要地震有:
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
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县—郯城8.5级地震(我国东部有记录以来最大地震) 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1974年海城7.4级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预测的地震)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
200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
200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
2006年7月26日定远县陈桥乡4.2级地震
2006年7月26日全椒县3.7级地震
2009年4月6日合肥市肥东县3.5级地震
2011年1月19日安庆市怀宁县4.8级地震
2011年5月20日18时32分在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发生ML3.5级地震
相关研究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郯庐断裂带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有内生矿和外生矿,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沉积、变质热液矿产约几十种之多。
这些矿产都受控于构造地层,岩性和岩浆活动等条件。
如辽宁鞍山铁矿、岫岩县岫岩玉石、山东招远大型富金矿、蒙阴金刚石原生矿、昌乐蓝晶石,江苏东海水晶、云母、红宝石、金红石、蛇纹石矿等。
我国大别山——胶南地区,是全世界发现4个含柯石英的高压变质带中规模最大、最完善、出露最好的变质带。
柯石英是来自地球深处的信使,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记录,用它可研究超高压变质作用和板块碰撞作用,分析推测地球深部物质的运动,描述沧海桑田变化规律。
这些深变质和热液型的高压矿物岩石和矿产,都是郯庐断裂带超高压变质带的典型标志和亚洲科钻第一井定位在东海县的科学依据
旷古奇灾,1668年郯城地震
在郯城县境内,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区域“路过”,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地质探矿、
地球物理和地震地质工作者所倍加关注。
它南起自长江北岸的广济地区,向北经安徽、江苏、山东,跨越渤海,经东北三省,进入俄罗斯境内,在中国境内绵延2400多公里,总体上呈北北东走向,这就是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深断裂带——郯庐断裂。
据专家考证,郯庐断裂形成的历史已有17亿年之久,是一条活动的断裂带,也就是说,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其中7级以上的地震近10次。
而麦坡地震活断层就是郯庐断裂带中典型地段。
“但是根据它的形态,专家分析,麦坡地震活断层并不是一两次大地震就可以形成的,而是经过多次特大古地震才最终形成。
” “目前我们能有史可查最早发生在郯城的特大地震的记载就是在300多年前那次,这次地震对麦坡地震活断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
因为年代久远,少有人知道当年的地震留下的伤痛,只有在地方县志和各种史料记载中,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一次惨绝人寰的灾难。
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山东省郯城发生了8.5级地震,波及中国东部十余个省,并影响到朝鲜半岛,波及总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有震害记载的地区达19万平方公里,破坏惨重的是作为震中的郯城、临沂、莒县等地。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一次最为强烈的地震。
据《康熙郯城县志》记载:“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底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
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
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
查上册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
其时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沟浍皆盈,移时即化为无语,人立地上如履圆石,辗转摇晃,不能站立,势似即陷,移时方定,合邑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其他裂处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其塌陷处皆如阶级,有层次,裂缝两岸皆有淤泥细沙,其所陷深浅阔狭形状难以备述,真为旷古奇灾。
”
同时代的文人也对这次地震进行了记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清康熙进士冯可参写下《灾民歌》,“……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
或如奔马走危坡,或如巨浪摇轻轴。
忽然遍地涌沙泉,忽然顷刻皆干没。
……举头不见眼前人,举头不见当时屋。
……”
蒲松龄也亲身经历了这次地震。
他说当时他正和表兄弟对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河水倾泼
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地震后,“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
这次地震破坏主要表现在,地面变形,包括地裂、喷沙涌水、山崩地陷;建筑物倒塌,包括城池、官衙、民房等地;人员伤亡。
由于历史记载的模糊性,无法精确地统计出此次地震水灾的死亡人数,但至少有数万人葬身。
1668年郯城地震给郯城带来相应的地面形变。
“地震断层、构造裂缝、山体滑移等,从变形带本身现象分析对比,可以看出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由南向北逐渐减弱。
正是类似这样的数次地震,最终形成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麦坡地震活断层。
”有专家根
据断层分析,类似这样的特大地震在一万两千年来发生过4次,
也就是平均每3000年一次。
山东地区郯庐地震带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