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现代社会实际谈谈亚健康及其类型、人体症状表现、引起亚健康原因以及应对措施国贸1001班温玲艳一. 亚健康概况“亚健康状态”是指处于健康与疾病的过渡状态,但已有程度不同的各种患病危险因素,且有发生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人群的身体状态,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称谓。
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有病的人只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且处于“亚健康”疾病状态的人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健康人群约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患病人群比例也大约为15%。
剩于人群中大部分的身体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中年人高于青年人,女性高于男性。
二. 亚健康的类型1. 传统医学中的亚健康我们通常说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
“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
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及时预防疾患。
2. 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亚健康是个大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其中,与健康紧紧相邻的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它常以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症,但是这些失调容易恢复,恢复了则与健康人并无不同。
从亚健康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压力和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与亚健康密切相关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它约占人群的25%~28%。
这种失调若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此时,已呈现出发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向某病发展的高度可能。
在人群中,处于这类状态的超过1/3,且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比例陡增。
他们的表现比较错综,可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心身失调,包括前述的各种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
也有专家将其错综的表现归纳为3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
从临床检测来看,城市里的这类群体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三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
另有至少超过10%的人介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的,可称作“前临床”状态,指已经有了病变,但症状还不明显或还没引起足够重视,或未求诊断,或即便医生作了检查,一时尚未查出。
严格地说,最后一类已不属于亚健康,而是有病的不健康状态,只是有待于明确诊断而已。
因此,扣除这部分人群,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亚健康者约占人口的60%。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也不过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
有趣的是,人群中已被确诊为患病,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也占15%左右。
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作是生命过程的两端的话,那么它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橄榄,中间凸出的一大块,正是处于健康与有病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
三. 亚健康的人体症状表现亚健康状态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发生了一些功能性改变,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症”,大体有以躯体症状为主的躯体性亚健康状态,以心理症状为主的心理性亚健康,以人际交往中的不良症状为主的社会适应性亚健康。
1.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躯体的慢性疲劳,如经常感到乏力、困倦、肌体酸痛,咽喉痛、低热、眼睛易疲劳、无缘由的头晕、头痛、耳鸣、目眩、颈肩僵硬。
此外,易感冒、易出汗、易便秘、易晕车、胸闷心悸、晨起时有明显不快感、食欲下降或有饥饿感却没胃口等,也是躯体亚健康的表现。
2.心理亚健康最常见的是焦虑,主要表现为担心、恐慌。
其次是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反应迟钝、想象力贫乏、情绪易激动、遇小事容易生气、爱钻牛角尖、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
3. 社会适应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淡化,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冷漠,常有无助、无望、空虚、自卑、压抑、苦闷、孤僻、猜疑、自闭等。
四. 引起亚健康的原因有研究认为,亚健康状态可能是由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繁多的社会信息刺激,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而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
1.社会心理因素现代社会压力无处不在,紧张已成为现代人的共同特征。
人们的激烈竞争、努力拼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作为个体,心理上的紧张、中突、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也必然增加。
长期的身心紧张如得不到及时调节,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内分泌混乱,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失调,机体的免疫力下降,躯体出现疲劳感,食欲下降,睡眠不佳,即“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亚健康状态中表现最主要的一种,是未老先衰,并有可能导致猝死的生命征象。
2.生活习惯因素作息时间不固定,生活没有规律,往往会干扰生物钟正常规律,从而影响人体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长期下去,导致机体亚健康。
长期吸烟、过量饮酒、长时间的伏案工作、缺乏体育锻炼、长期睡眠不足、过度疲劳、乱用保健品,以及吸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
3. 饮食结构因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中摄入的高热量、高脂肪类食物逐渐增多.导致了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
据统计,40岁以下的人85%超重。
营养学家提倡每日要吃多种食品,以保证营养所需。
而我们多数人偏食,食物较为单调。
此外,饮食不规律,加上不良的作息习惯,导致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诱发各种疾病。
4. 人际关系因素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变性,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情感交流日益缺乏,交往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物质化,情感受挫的机会增多,对情感生活的信心下降,孤独成了人们在情感方面的突出体验。
缺乏亲密的社会关系和友谊,使人们表现出无聊感、无助感、烦恼感。
大量证据表明,缺乏社会支持是导致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5.环境因素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植被的破坏、气候改变,破坏了生态平衡,各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对人体的心血管和神经系统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里高层建筑众多、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房间封闭、办公场所过于狭小等,均可使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降低。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人体血液中氧浓度和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率都会降低,进而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使人感到心情郁闷、烦躁。
6.遗传因素现代医学认为,人类的健康和大多数疾病都与基因直接或间接相关.都有其相关的致病基因或易感性基因存在,疾病的发生是这些基因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心理、行为.除受社会生活支配和环境影响外,还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其他如子女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除了对父母行为的学习和模仿,也受到亲代遗传因素的影响。
此外,有学者认为,个体特征的差异对亚健康状态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7、其它因素: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卫生设施和社区保健落后忽视预防投资等。
四. 亚健康的应对措施充分认识亚健康状态,既认识其危害性,又能积极应对,有助于阻止其向疾病方向转化。
1.调整生活节律,保证睡眠。
科学的休息是保持身体良好状态的重要基础,经常加班加点,无规律的工作、生活以及过度的夜生活,都会严重影响人的睡眠和体能的恢复。
世界上最伤害健康的事莫过于睡不好觉。
通常情况下,每个人睡眠时间不能少于5小时,或多于10小时。
睡眠不单在时间上有要求,在质量上也有讲究。
睡眠质量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入睡快,第二睡得深。
对于失眠,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要背思想包袱,积极寻找原因并设法消除。
晚上睡眠是恢复疲劳的最好时刻,所以要重视每天晚上的睡眠,减少夜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避免睡前饱食和饮用咖啡、茶叶等兴奋性饮料,睡前适当散步放松。
2.适当运动锻炼。
有规律的适当的体育锻炼是改善和保持身体健康有效的方法之一。
适度的运动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质,增加体力,而且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在减轻心理压力的同时,还可以降低不利的胆固醇和血压,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
但是,运动的形式和运动量应该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和职业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选择,要适量运动。
3.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烟草、酒精和药物的消费及运动是决定一个人健康的主要因素。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主要是指那些不懂得养生、不懂得营养、不讲卫生、性格不健全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威胁人们健康的不仅仅是疾病,更多地是现代文明病、富贵病,又叫生活方式病。
而诱发过度的物欲和消费,是以人的健康消耗为代价,过量饮用酒类、咖啡、饮料等,或暴饮暴食,或过度夜生活导致睡眠不足、体力透支的工作方式,吸烟等等,都可能引起身体的功能和素质的下降,进入亚健康状态。
我国卫生部门提出了建立良好卫生习惯的8条要求,即:(1)心胸豁达,情绪乐观;(2)劳逸结合,坚持锻炼;(3)生活规律,善于闲暇;(4)营养适当,防止肥胖;(5)不吸烟,不酗酒;(6)家庭和谐,适应环境;(7)与人为善,自尊自重;(8)爱好清洁,注意安全。
4.调节心理,保持良好心态。
不良情绪是一种消极的精神心理状态,因此必须通过心理活动进行调节,既不能强行压制,又不能无所顾忌地加以发泄,伤人害己,否则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为严重的不良情绪。
人的情绪状态、心理因素对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很大的影响。
遇到压力要积极面对,对于不良的刺激要善于忘却,不要总是压抑在心中,要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积极处理。
克服性格缺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建立自信心,保持年轻和积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