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5-10-12基金项目:联合国社会性别基金项目(Project N o.00040647)、中国妇女研究会2005年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郑百灵(1957-),河南偃师人,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校(院)刊编辑部编审,研究方向为哲学与社会学;高莉娟(1972-),江西上饶人,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李丽华(1967-),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女性主义思潮。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生育性别偏好研究郑百灵1, 高莉娟1, 李丽华2(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03;2.江西科技师院,江西南昌 330013)摘要:生育性别偏好的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是从政府、市场、社区、家庭等层面分析性别不平等的状况及其对性别偏好产生的影响;各层面中存在的传统性别文化制度如继嗣制度、婚居制度、养老制度、继承制度、社会分工制度等制度的紧密交织强化了上述机制形成的男孩偏好。
关键词:生育性别偏好;社会性别视角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79(2005)0620040206On the Study of Sex Preference and G ender PerspectiveZHE NG bai 2lin , G AO Li 2juan , LI Li 2hua(1.Jiangxi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Nanchang ,Jiangxi 330003;2.Jiangxi C ollege of Science &T 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China )Abstract :G ender Perspective of Sex Preference are analyzed.The situation of gender inequality and its ef 2fect on Sex Preference are analyzed from such aspects as g overnment ,markets ,communities ,families ,and s o on ;in every aspect ,traditional gender culture systems such as inheritance ,living style after marriage ,support 2ing the older ,division of labor in s ociety ,etc.strengthen the “boy preference ”mechanism.K ey w ords :Sex Preference ;G ender Perspective 一、社会性别分析及其视角社会性别分析(gender analysis )是目前国际学术界非常重视的新的研究视角,指用社会性别与发展(gender and de 2velopment )的理念、方法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它是旨在实现社会性别公平和平等的思维方法。
它是由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发展学研究所的奈娜・卡比尔与一些决策者、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合作创立的。
卡比尔认为,将社会关系分析法狭义地应用于一个具体的制度时,它会突出在单个制度中,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如何产生和延续的。
将它广义地应用于特定环境中的一些制度时,会发现社会性别和其他不平等的现象是如何通过不同制度之间的互动而交叉存在,从而对个体造成具体的不利处境[1]。
生育性别偏好看似个人和家庭的决策问题,但与社会大背景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是个人和社会互动的产物,这是本文使用社会性别分析框架的重要依据。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生育性别偏好的归因分析多着重行为分析,即是哪些行为造成了高出生性别比的结果,如男孩偏好的观念驱使人们采取瞒报漏报女婴、溺死女婴、进行性别鉴定流引产女婴等行为;90年代中期以后是多因分析,如有观点认为是计划生育政策刺激了男孩偏好,有观点认为B 超技术的广泛运用是首要原因,还有观点认为生育率下降使得人们求质量,以及歧视性性别偏好和人口管理工作的疏漏等因素。
所有分析都认同“男孩偏好”因素存在,第38卷第6期2005年11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xi N 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V ol.38N o.6 N ov.2005都肯定是“男孩偏好”观念导致了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结果,即观念借助技术(受孕技术、避孕节育技术、性别鉴定技术、人工流产技术)或其它手段(传统鉴定性别的方法、钻人口管理的漏洞等)引发行为(性别选择或瞒报、漏报、溺婴等),加之一些外因(计划生育政策对数量的要求、人口工作监管不善等)诱发导致结果(出生性别比异常)。
由此表明了个人的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要根本解决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社会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观念。
过去的研究是将性别偏好作为个人的态度或某些群体的行为,较少宏观层面的整体分析,以致于在实际工作中“逮”一个原因解决一个问题。
过去的研究也对传统性别文化作了分析,但往往因为对象太虚渺,只能期待时间的慢慢消解,以致于实际工作中无从入手或期待更长远的努力。
目前,社会性别概念开始进入我国的人口工作中,多用在生育健康优质服务的倡导中,笔者认为这一视角可以在更多领域中运用。
另外,社会性别培训和倡导对于社区新生育文化也有很大的实际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政府、市场、社区、家庭等层面分析性别偏好产生的机制,从而对个人或家庭的性别偏好做出多层面的整体分析,并建议通过社会性别培训和倡导,提升意识,改变性别不平等状况,从而改变人们的生育性别偏好。
二、生育性别偏好的政府、市场、社区和家庭层面分析(一)政府层面政府的行为在人口控制方面的成绩是功不可没的。
中国农村人口发展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基本处于高增长阶段,70年代以后农村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妇女总和生育率、多孩次生育比例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70-80年代由政府引导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的计划生育工作的作用尤为显著。
但在90年代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时,政府计划生育工作的作用受到了很多挑战。
在生育偏好方面,对控制出生性别比没有找到有效的根治措施。
尽管如此,国家在出生性别比上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
过去人们误认为谈论出生性别比问题就会否定计划生育成果。
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出生性别比问题是一个禁区,从而也减缓了对出生性别偏好的研究进程。
到90年代初,这个问题才作为社会科学公开研究和讨论。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我国于1982年提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其后制定了一系列人口政策。
有观点认为是中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出生性别比偏高。
其实不然,主要原因还在于: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农民生育目的主流是“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各占34.2%和29.6%。
农村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助相结合”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农民的实际需求实现不了。
2.扶助奖励政策不到位。
这些政策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有的过时,有的比较原则和过于笼统,有的相关部门的改革措施不配套,有的缺乏操作性强的实质内容,因此起不到应有的鼓励作用。
3.医疗监管不够。
4.相关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立法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如部分规章超过立法权限,政府规章与部门规章或地方性规章不一致造成执法困难等。
这就造成了人们有生育男孩的动力、手段和机会,也会弱化扶助奖励政策的作用。
当然这些都是一些外在的条件,应该说人们生育性别偏好的观念是最主要的内在因素,但这些外在因素在刺激并促成内在需求。
如果能够在现实中减少对女性的歧视,提高妇女地位,那么,将弱化人们的出生性别偏好,出生性别比失衡状况一定不会如此严重。
(二)市场层面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但已有研究很少联系男女不平等状况对性别偏好产生影响的现实。
特别是就业市场的性别分工、美女经济、B超的鉴定、终止妊娠的新技术的广泛普及、地下贩卖女婴等无不对性别偏好产生着间接而又恶劣的影响。
例一:两性就业的差异[2] 在业人口性别比女性男性1990年12245.0%55.0%1995年11945.7%54.3%(表一:在业人口性别比) 失业人口性别比女性男性1990年74.357.4%42.6%1995年5863.3%36.7%(表二:失业人口性别比) 农林牧渔业劳动者服务性人员商业人员专业人员国家机关、党政和社会团体人员199047.9%51.6%46.7%45.3%11.5%200048.5%53.8%48.9%45.3%27.8%(表三:女性占行业人员比例)14第6期郑百灵等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生育性别偏好研究 由表一可见,女性在业人数虽然在升高,但绝对数是少于男性的;由表二可见,失业人口中不仅女性多于男性占大部分,而且是呈增长势头,而男性是在下降的;表三可见,女性从事服务业升幅最快;虽然机关事业单位的女性增长比较快,但绝对数是非常少的。
由此可见,男性在资源的占有和分配上是处于优势的。
虽然就业市场的性别结构有了调整,但是带给妇女的更多的是挑战。
下岗女工总是多于男性,而再就业的少于男性。
在一些“三资”企业,通常从事劳动强度高、条件恶劣的多是女工和童工。
例二:愈演愈烈的美女经济[3]所谓的美女经济,就是利用女性的美貌、身体以及性的特征等来刺激消费,以达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目的的一种经济现象。
近年来,“美女经济”在我国愈演愈烈,以至于达到泛滥的程度。
“美女经济”的泛滥,对于女性,对于全社会至少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首先,美女成了商家的摇钱树,利用美女来招引、刺激甚至挑逗消费者,其实质是把女性物化、商品化了。
第二,会导致以貌取人,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比如就业方面,会扰乱劳动力市场的用人标准,一些企业公然将女性人力资本的价值与美貌挂钩,造成性别歧视和容貌歧视。
第三,对未成年人产生危害。
它向孩子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信息,以为通过“美”的捷径照样可以达到理想目标,影响到未成年人的价值观。
男性作为观看者处于主体的位置,女性则成为被观看的对象处于客体位置。
被观看的女性按照男性的审美需要来展示自己,这样的观看无疑具有“单向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之间是一种主动与被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其结果必然强化女性的从属地位,强化了两性的不平等。
除了上述让人感觉女性常易被轻视、伤害的社会现实外,B超的使用是直接引发性别选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