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美文学经典赏析

欧美文学经典赏析

欧美文学经典——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它在反映客观上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来源于中世纪各国用拉丁文演变的方言(Roman)所写的“浪漫传奇”(Romance),即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抒情诗。

•后来浪漫主义运动开始奉这些富于幻想、传奇色彩的文学题材和风格形式为典范。

•1、产生背景•社会政治:法国大革命、欧洲各国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进步与混乱灾难并存的局面。

工业化的弊端。

•哲学思想:以康德等为代表的德国超验哲学对天才、灵感、自我、精神的强调重视以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文学:在与古典主义斗争中吸收了以前文学的一些经验,如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卢梭的作品、歌德的“狂飙突进”之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等。

•2、基本特征:着重于表现作家的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重视诗歌,重视想象。

•浪漫主义诗人想要恢复人的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让炽热的激情、自由的想象来抗拒工业文明、科学理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挤迫。

•用大自然来对照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着力描写和歌咏大自然。

将大自然看作是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突出描写人和自然景物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用自然的美来对照社会的丑,以自然启迪人生并拯救灵魂。

湖畔诗人瓦尔登湖•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束缚,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通俗,是各国传统的民族文学的精华。

•对民间文学的借鉴和重视,不仅对革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作家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思想的增强。

•德、英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就是从搜集、整理中世纪民间文学如民歌、民间传说、童话等开始的。

题材手法等奇特、非凡、夸张,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中世纪基督教和异国的题材,曲折离奇的情节,非凡的传奇性的人物形象,奇幻神秘的景象和绚丽多姿、激动人心的场面、自由的韵律……对抗着平庸丑陋的现实。

雨果•一:歌德:•1)生平和创作•德国最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同时,他还是画家、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美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的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市参议员。

16岁上大学学法律。

22岁毕业,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了10年官。

以后专事文学和科学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领导剧院27年。

1832年去世,终年83岁。

在意大利,歌德完成了《哀格蒙特》(1788)、叙事《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1787)、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等作品。

1794年,与席勒订交,联手将德国古典文学推向高潮。

写出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诗剧《浮士德》第一部(1806)等。

在席勒去世(1805年)和拿破仑战争时期,他的创作活动几乎停止,转而对阿拉伯、波斯和中国文化发生浓厚兴趣。

1814年前后,65岁的歌德艺术青春再度焕发,写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西东合集》),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长篇小说《亲和力》、《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自传《诗与真》等,为世界文学宝库立下丰碑。

•歌德一生曲折而漫长,他有一种强烈的求实探索精神,永不满足,好学不倦,所以直到晚年都能与时俱进,保持朝气•歌德的思想始终充满矛盾。

诗人-官僚,叛逆-妥协,超拔-鄙俗,扩展自我-收缩自我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取材于作者及友人的经历、事件,以维特致其恋人绿蒂、友人威廉信和部分日记连缀而成,用细腻、抒情的笔触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

小说使青年歌德一举成名,也使德国文学第一次获得了世界声誉。

二:卢梭:我把所有一切的书都合起来。

只有一本书是打开在我们大家的眼前的,那就是自然的书。

正是在这本宏伟的著作中,我学会了怎样崇拜它的作者。

——卢梭《爱弥尔》16岁起出逃流浪,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来维持生活,饱尝人间苦难,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

其间结识了华伦夫人,并在她家度过了8年的宁静、甜蜜的生活,醉心于山间乡村的的美丽景色,勤奋自学各门学科,积累了广博的知识。

其激进思想及行为引起封建王朝和僧侣们的的不安,也使其与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学者决裂。

•卢梭创作思想艺术特点:思想:从自然崇拜、感性崇拜理念出发,抨击封建社会的政治、教育、道德、宗教等方面,同时也与倡导科学理性精神的启蒙主流思想有很大分歧。

•艺术:开了一代文风,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突破“理性”限制,崇尚自我、抒发感情;2.讴歌大自然,大大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视野;3.坦诚描写和寻求自我,深入挖掘人性;4.激情、雄辩和细腻准确混合的文风。

5.把描写人的感情放在中心位置。

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尽情倾诉,感伤之情,凄婉动人。

“卢梭是法国第一位情感作家”(法国诗人拉马丁)3. 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色,充满诗情爱意,寄托着追求自由、解放感情和张扬个性的寓意。

“卢梭是第一个使我国文学里充满青翠绿意的作家。

”(法国文艺理论家圣勃夫)莎士比亚:“狂喜吧,不列颠,有这样一个人多么庆幸,他占有了欧罗巴舞台的全部尊容。

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本•琼斯☐在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14世纪的英国文学开始走向繁荣。

☐1588年英国舰队战胜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夺得了海上霸权。

英国历史进入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黄金时代。

☐16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文学在英国达到顶峰。

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戏剧。

☐青年时代,怀抱人文主义理想,对社会人生及人类前景态度乐观。

☐创作基调:浪漫、激越、明朗、优美☐代表作品:《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斯》《十四行诗》雨果:一、生平与创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及杰出代表,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人道主义者。

出生法国东部贝尚松。

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拥护共和。

母亲信奉旧教,拥护波旁王朝。

雨果童年在父母极端对立的政治观点中度过。

雨果青少年时思想保守,成年后转向共和立场。

1851年因反对拿破仑第三的独裁,被迫流亡,在国外侨居19年,1870年回国。

•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是全能的天才,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作品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高举博爱主义大旗,同情弱者,反对阶级压迫,努力探求消除罪恶、改造人性的途径。

是浪漫手法的集大成者。

想象力丰富,夸张大胆,情节大起大落,风格雄浑,语言瑰丽。

巴黎圣母院:(一)思想内容:以浓郁的浪漫主义笔调,出色地描绘了中世纪巴黎色彩斑斓的生活面貌、各色人等;以犀利的笔调对封建禁欲主义的伪善和上层社会的冷酷、残暴、昏庸予以无情揭露;热情讴歌下层平民(如爱斯梅拉达、乞丐王国)友爱互助、勇敢正直的优良品质;宣扬“爱情”、“仁慈”可以制造奇迹,改变人的精神灵魂的人道主义观点。

(二)艺术成就贯穿对照原则1)人物塑造打破了把善恶美丑集中在不同人物身上的模式,而是通过或统一或交错的对比加以表现,并且又有着自身的复杂性。

2)叙事结构和各类描写情节跌宕起伏,描写对比强烈,光明与黑暗的内在矛盾被深刻揭示。

2.心理描写层层深入伽西莫多:丑陋畸形,受尽人间奚落——仇视众人——愈发招人厌恶;爱斯美拉达的一罐水唤醒了他的人性——怀抱绝望的、无所欲求的爱,为她出生入死,达到人性的至美至善,滑稽后面是崇高。

克洛德:童年沉静善良——献身宗教、禁欲——古怪阴沉——见到爱斯美拉达后灵魂骚动、矛盾痛苦——情欲压倒理智——情感受挫——堕落——极恶3.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使小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环境描写奇特神秘,情节编排怪诞突兀,人物刻画推向极致。

悲惨世界:(一)思想内容小说以描写穷苦人民(冉阿让、芳汀、珂塞特)的悲惨命运为中心,揭示当时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改造社会现实的方法途径——以仁爱替代压迫,以道德感化消除弊病,(米里哀感化冉阿让,冉阿让感化沙威)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还以高亢的笔调、磅礴的气势歌颂共和,赞美起义是“真理的发怒”“迸发了权利的火花”。

(二)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结合以不寻常的人物(特殊的身份、传奇经历、非凡或怪诞的性格)和不寻常环境(监狱、下水道、下等小酒店、修道院、贫民窟、夜晚等)表现社会现实。

2.通过鲜明的对比达到批判效果。

米里哀主教:“我赎的是你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帝”——宽恕仁爱,宗教道德的化身沙威警官:“尊敬官府,仇视反叛”,冷酷、刻板——法律偏见的化身冉阿让:乐善好施,济贫扶困,利他博爱,化解人间隔阂德纳第:勒索芳汀,虐待小珂塞特,自私残忍这就是我在欧美文学课上学到的对文学家们的新的认识。

我相信这些文人会在我们心中一直停留下去,他们的劳动成果对于我们真的,是一笔财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