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集合。
它具有以下内涵: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2、产业是介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之间的中观层次3、产业存在边界(1)产品边界(2)地理边界(3)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产业的分类:(1)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1.生产资料生产部门2.消费资料生产部门(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1.农业2.轻工业3.重工业(3)三次产业分类法(A.Fisher和Collin.Clark)1.第一产业(农业产业)2.第二产业(工业产业)3.第三产业(服务产业)(4)霍夫曼分类法1.消费资料产业2.资本资料产业3.其它产业(8)国家标准分类(GB/T4754 2002)比如C1331: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1959年J.Bain的《产业组织》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此后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形成了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被称为“哈佛学派”。
由于哈佛学派强调市场结构的作用,又被称为“结构学派”主要内容:1、建立了SCP分析框架。
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2、提出了“集中度——利润率”假说3、主张采用结构性反垄断政策通过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的方法改善结构从而改善市场绩效.主要缺陷:1.使用经验研究,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2.对大企业的成长与产业集中趋势的解释缺乏说服力;3.单向的逻辑决定关系与统计结果之间不能完全对应;重要特征: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产生的背景(1)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一些优势产业开始出现“产业空心化”;(2)对大企业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结果导致公众的置疑,(3)“哈佛学派”存在的理论缺陷基本观点:(1)在理论上继承了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张国家尽量减少干预;(2)对“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提出了质疑(3)认为市场绩效和企业行为能决定市场结构;(4)对贝恩设立的进入壁垒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真正的进入壁垒只有政府管制;(5)反垄断政策不应单纯地保护竞争者,关键在于竞争是否能促进社会效率的提高;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比较(1)在SCP三者的逻辑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分歧;(2)在方法论上存在差异;(3)在相应的政策主张上存在分歧;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W.J.Baumol)可竞争市场:指市场内的企业在其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任何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它能作用于所有的市场结构形态。
假设条件:(1)无成本进入(2)进入是完全的(3)没有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决定企业退出的难易程度,只要沉没成本为零,企业就可以无摩擦地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垄断利润会趋于消失,厂商只能获得超额利润为零的可维持价格。
基本观点:强调潜在竞争者对市场中已有企业的威胁会促使在位企业降低成本,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改变市场结构及企业行为;政策含义:垄断并不必然导致福利受损。
在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比强制性的反垄断政策更符合公众利益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的认识1、交易由理性经济人进行,无外部效应,无交易费用,完全合同与完全信息,因此所有制和产权(组织形式)是不重要的;2、企业是已经存在的完整的经济单位3、企业是一个“黑箱”,只表示一种投入产出关系4、企业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认识缺陷:1、对市场的认识模糊不清(有关交换的制度安排);2、忽视了企业内部的制度结构和制度安排,无法解释企业中各个参与者相互冲突的目标是如何达到均衡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3、无法解释企业边界问题;科西的企业理论:企业存在的原因1.企业是对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是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2.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成本的;3.在企业内部可以进行低成本配置资源;影响企业规模的因素1.企业规模扩大,企业家才能的边际收益递减;2.企业内交易增加可能导致生产要素出现非最佳使用;3.规模扩大可能使要素价格上升;企业边界的决定1.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企业规模扩大2.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企业规模缩小3.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企业规模确定Oliver 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理论着眼点在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解决的主要问题1、为什么交易活动在企业还是在市场上进行必须进行选择2、企业为什么会通过纵向一体化来扩大规模假设前提1、交易通过明确或不明确的契约进行;2、交易的主体被称为“契约人”,他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有限理性”,二是机会主义倾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3、交易成本包括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事前成本包括:协议的起草成本、谈判成本、执行成本事后成本包括:错误应变成本、争议成本、结构的建立和运行成本、约束成本交易活动的成本取决于三个因素:(1)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资产的专用性是指投资一旦作出,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将其转化为其他用途。
(2)交易的不确定性(3)交易的频度委托代理的企业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要管理资源的成本足够的低,通过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即横向一体化)也可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代理理论与古典和现代企业组织的形成代表人物:阿尔钦、德姆赛茨。
他们提出了团队生产、测度、监控、偷闲、剩余权利等一系列概念,从而对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1.两权分离的出现使企业制度发生了变化2.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冲突。
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风险偏好的差异3.信息不对称代理成本是指委托人为了设计、实施、维持适当的激励和控制制度所耗费的成本以及由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引起的剩余损失的总和1、企业的特征:团队生产使用几种类型的资源(1)资源不属于同一个成员(2)团队的产出不是各项相互合作的资源的独立产出之和2、团队生产中存在道德风险:偷懒•团队生产中对边际劳动生产率和边际劳动报酬的计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对成员努力水平的观察存在缺陷•事后机会主义动机的存在3、企业的性质•团队成员与团队生产组织者之间是简单的契约关系•企业是用一系列契约代替市场的短期契约,每位成员都可以随时终止契约,“权威、命令、独裁”等不是企业属性,也与企业的效率无关4、监督者的作用❖负责监督团队成员的努力水平❖实现低成本监督5、监督者的条件❖是要素投入者❖拥有剩余索取权❖ 能够观察团队成员的行为❖ 拥有修改团队契约的权力团队生产理论对企业的意义❖ 提高忠诚度对企业的价值❖ 合作(团队精神)对企业的价值❖ 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中监督者与成员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成员可以进行自我监督。
市场集中度:在特定市场上买方或卖方具有的相对规模结构。
指市场上的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绝对集中度产业(绝对)集中度(0~1)x i :表示第i 个企业拥有的资源数量。
除号前面的表示市场中前n 家最大的企业产(销)量之和;除号后面的表示市场中所有企业产(销)量之和CRn 接近于0意味着最大的n 个企业仅供应了市场很小的部分。
相反地,CRn 接近于1意味着非常高的集中程度。
绝对集中度指标的特点• 测量非常简单可行;• 不能包含所有企业的信息• 未考虑产业内企业规模的分布情况;• 无法反映产业内大企业之间的相对规模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H.H.I(H 指数),也称赫希曼—赫菲德尔指数(A.O. Hirschman—O.C. HerfindahlIndex) ,其公式为:22i i 11(X /X)S n ni i HHI ====∑∑(x i /x=S i 表示第i 个企业在产业中的资源占用率;在实践中运用时,通常会将该指数放大10000倍HHI 指数的特点• 包含了所有企业的规模信息;• 具有“放大性”,对大企业以及企业合并导致的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很敏感E.I 即E 指数,又称熵、埃思塔罗比指数(Entropy Index)。
其公式为: 1log(1/)n i i i EI S S ==∑∑∑===Ni i n i i n X XCR 11/(S i表示第i个企业在产业中的资源占用率)该指数在0~log n之间,越接近于0,说明企业之间的规模差异越大,市场越趋于集中熵指数的特点:•包含了所有企业的信息;•重视大企业对市场的影响力;单纯使用市场份额非均等指标——相对集中度相对集中度是反映产业内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的市场集中度指标,常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表示。
基尼系数=L/(L+M )(0~1)基尼系数的特点•能直观反映产业内规模分布的不均匀性;•不能有效反映集中度的变化情况;•不同的规模分布可能得到相同的基尼系数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的关系1.数量关系、2.因果关系影响集中度的因素1、规模经济水平。
影响某产业市场集中度高低的基本因素是规模经济。
在某一特定市场上,规模经济水平越高,大企业的效率越高,其竞争能力越强,在市场上所占市场份额也就越大,市场集中程度越高。
2、市场容量。
一般来说,市场容量越大,企业扩张的余地越大,新的企业也越容易进入,大企业所占份额就可能变小,从而市场集中度就会降低。
反过来,市场越小,竞争越激烈,企业扩张的余地越小,新企业越难进入,而大企业会凭借雄厚的实力设法兼并挤垮弱小企业。
市场容量如何影响市场集中度3、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应用4、法规政策。
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对合并与联合规制的放宽“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框架:S→C→P集中度(市场结构)与利润率(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系统的正相关关系;贝恩实证研究结论:在高度集中的市场上,产业集中度与盈利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主要问题•集中度并不能成为垄断市场权力的唯一指标,当引入其他指标之后结论更加不可信•对集中度与绩效的统计关系的解释,可能并非是合谋而是效率导致的(David Ravenscraft,1983)•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不稳定2、“芝加哥学派”的效率假说•框架:P→C→S•集中度是利润率的结果而非原因,高效率的企业更能够占据有利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市场集中度。
•但是高效率的企业也可能并不一定会得到高利润,比如在能够自由进入的市场上,高集中度并不容易维持价格行为一、限制性定价(阻止定价)•限制性定价是一种短期非合作的策略性行为,在位厂商通过当前价格策略影响潜在厂商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其进入决策。
分为静态限制性定价和动态限制性定价1、静态限制性定价:指市场上已有的在位企业将价格定在足以获得经济利润,又不致于引起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
假设条件:(1)在位企业都谋求长期利润的最大化(2) 潜在进入者相信它进入后,在位企业不会改变其产量(3)在位企业很容易串通起来实施阻止定价特点:(1)牺牲短期利益来获取长期利益(2)在位企业仍可获微利静态限制性定价的决定因素:•市场的初始规模•潜在进入者的平均成本•非价格进入壁垒如果一个企业在长期内确定价格(或产量)来减少或消除招致新企业进入它所在市场的动因,那么这个企业采取的就是保持垄断地位索取垄断高价动态限制性价格高低的决定因素•折现率•风险偏好•非价格进入壁垒•时滞•市场需求增长•成本结构掠夺性定价又称驱逐对手定价,意思是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和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