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寿光蔬菜发展分析

寿光蔬菜发展分析

寿光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分析摘要:寿光蔬菜产业作为全市农业的支柱产业,正向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迈进。

理顺发展思路、综合分析蔬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切实提高蔬菜生产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对进一步推动蔬菜产业乃至整个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优势瓶颈对策一、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自身优势蔬菜产业是寿光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文柱产业。

蔬菜种植规模86万亩,年产蔬菜43亿公斤,产值43亿元人民币。

寿光蔬菜有300多个品种,品种繁多,种类齐全,竞争力较强。

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外,还出口至日韩、香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种植地多集中于南部土地肥沃的乡镇。

每个标准蔬菜大棚年纯收人可达2-3万元,彩椒等稀有品种年纯收入可达近20万元。

寿光市种植蔬菜收人超过当地农业收入的70%。

蔬菜产业近年来逐渐向基地化、商品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土壤肥沃、气候适宜。

寿光处于暖温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有发展农产品的良好自然禀赋。

菜农可利用己掌握的温室大棚技术进行反季节种植。

(二)农民种菜经验丰富,敢于采取新技术和引进新品种。

目前寿光具有国家及省市级蔬菜标准化养种植示范基地785个,无公害蔬菜57类,绿色产品20个品牌。

且当地人力资源丰富,成本低。

产品具有价格优势,竞争力强。

(三)地理优势明显,寿光地处鲁中地区,交通便利,成为东北、西北内陆和南方蔬菜产区的中转站和信息中心。

目前,寿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和中转站。

(四)政府把加快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利杠杆,给予相应技术指导。

政府有关部门对全市农民多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80%"以上的青壮年掌握了1至2门农业实用技术,农民群众人均拥有科技书籍4.7册。

二、蔬菜产业发展的不足和瓶颈(一)信息不灵,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和预测。

蔬菜是时鲜产品,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

菜农缺乏总体的供求信息的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并且不注重市场调查预测,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过剩。

2003年胡萝卜价格一路走高,菜农收益较多。

因而2004年一拥而上大量种植胡萝卜,使得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价格大跌,不仅菜农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二)组织化程度不高,安全生产意识不强。

发达国家基本采用大农场种植方式和机械化统一作业,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因此产品成本低,质量高、药残少。

而寿光菜农多实行"分田劳作"的"小农生产"。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蔬菜生产沿用家庭模式,限制了生产规模并妨碍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其导致在农作物生长方面难以做到统一管理和规范生产。

部分菜农在种植过程中违反农药安全使用规则、化肥施用不当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三)思想保守,缺乏主动出击市场意识。

买方市场较大制约寿光蔬菜产业发展。

出口企业的出口对象局限于固定客户。

企业依照固定客户的定单组织产品出口,一旦其定单减少,企业的出口量将随之下降,直接影响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加工技术滞后,产品结构单一。

蔬菜深加工能力不强一直是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瓶颈。

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创汇产品少。

企业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加工增值链条短,难以获得国际质量认证和卫生检疫认证,应对国际市场非关税壁垒的能力较弱。

企业生产加工品种单一,并过分依赖单一销售市场,极易受到市场制约,经营风险较大。

(五)蔬菜出口存在诸多问题。

蔬菜出口创汇与蔬菜生产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产品出口量低于产量的10%,间接出口多,出口国家较分散,市场占有率不高。

蔬菜出口普遍受制于代理商,多数企业享受不到国家的退税政策。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较弱,产品自主品牌较少。

大多采用贴牌出口,严重影响出口创汇能力。

三、发展蔬菜产业应采取的对策(一)增强科研能力,调整蔬菜产业结构。

改革现行的农业科研体制、科研成果推广体制和科技人员管理使用体制,以适应形式发展需要。

从依靠科技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入手,在理顺关系、强化职能和充分发挥原有农业科研推广体系作用的同时,把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种植大户等推向前台,使其成为科研推广的一支新生力量。

在扩大出口蔬菜生产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要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蔬菜产品的广泛选择和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就必须同时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及花色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对具有出口优势的蔬菜种类各方面应积极在政策扶持、资金投放、信息引导、技术辅导等方面给予支持;企业在加工品结构上也要加大调整,在确保规模效益的同时,快速抢占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制高点。

在传统的保鲜出口和冷冻出口的基础上,积极增加调味调理食品、真空冷冻干燥食品、浓缩果菜汁、蔬菜泥、蔬菜卷等高科技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实现与国际市场的高点对接。

(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与有机蔬菜。

绿色食品与有机蔬菜是今后世界蔬菜产业发展的共同方向。

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制订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优惠政策,加速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国家农业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寿光已建立起"无农药残毒放心菜专营区"。

新建的农产品检测中心也将在促进无公害蔬菜生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有机蔬菜在寿光市起步较晚,种植面积较小,但因有机农业产品具有劳动密集、多种经营等特点,发达国家的自身生产受到限制,必将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此类产品。

因此,寿光市有机蔬菜发展前景较好。

(三)强化质量意识,实施名牌战略。

创蔬菜名牌。

实施名牌战略,对推动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寿光著名蔬菜品牌众多,应大力推广已有的"乐义蔬菜"、"圣园蔬菜"、"王婆香瓜" 、"荣名葡萄"、"独根红韭菜"、"寿光大葱"等一系列知名品牌。

同时大力发展名优新蔬菜品种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和举办寿光大型蔬菜博览会等时机大力推出一批新品牌。

品牌战略和蔬菜产业发展相互促进,使产品有效地扩大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实现蔬菜产销一体化。

充分依托网络信息,推广蔬菜名优品种,提高蔬菜销售率。

依靠网络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有针对性的进行生产。

建立传递快捷的信息服务设施,及时提供生产、市场、供货信息。

建立蔬菜销售产销形势网上专家预测预报制度,为制定指导性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科技信息。

(五)采用标准化生产。

标准化是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和保证的一种规范,对于农产品这些标准涉及生产环境(包括土壤、水质、大气)、生产过程(包括肥料、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间、施用次数等技术规程)、产品品质(包括外观、营养、卫生质量等)和加工包装(包括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的每一个环节。

加工食品的品质包括营养特性和安全卫生特性。

发达国家常使用一览表表示项目品质::包括品名、原材料名、内容量、制造年月日、制造厂家或经营商家名址、使用原材料、适食期限,以及注明相应的保存方法、烹调方法、使用方法、保存温度和原产国家等。

农产品特别是生鲜食品虽然有贮藏难、标准化难、规格化难的特点,然国际贸易却强烈要求规格化、标准化。

我国农产品规格标准只有尽快和国际接轨,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

(六)发展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

由于蔬菜出口总体上供大于求,技术含量又低,出口企业为争夺客户,竞相压价,致使单位创汇利润逐年下降,而外商坐收渔翁之利。

有关部门应牵头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行业协会,建立完善的协商、谈判制度,切实加强对行业的指导和约束,并确立最低出口下限,避免恶性竞争,增加出口创汇。

(七)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大力推广农业核心企业,带头组织农民建立生产基地的方式。

即企业总体确定某一地块为生产基地,农民以土地入股组织成合作社。

公司基地使用土地的费用以股金形式付给农民,并雇佣农民进行劳作,按劳动额支付工资。

企业在接到客户定单后,由公司技术人员监督和管理化肥、农药的使用,保证合同要求的货源质量,盈利后给农民分红。

这样可解决农民直接和公司发生关系后产生的利益冲突问题,也解决了长期耕种某一地块容易产生肥力下降、病虫害多发等问题,还能组织农民共同面对市场风险。

(八)狠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应依托龙头企业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应建立一体化原料生产基地,没有条件建立一体化基地的企业,则由农业部门与企业一起采取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的方式,建立规范的合同基地。

同时还应大力实施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

面对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实际,应当多层次、大规模引进、实验、示范和推广经济效益高的名特优稀新品种,大量采用组培快繁、种子包衣、胚胎移植、实施工厂化育苗等先进技术,尽快与国际种子公司合资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

(九)拓宽思路,产品向多样化发展。

艺术菜果和艺术油灯等产品附加值高、保存时间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艺术菜果是采用科学的技术配方,对蔬菜水果进行艺术化的保鲜处理,使其不但具有传统的可食用性,又具备可供观赏的特点,是宾馆、家庭、办公场所理想的全新装饰品。

艺术油灯是代替传统蜡烛的一种新的装饰灯具,用特制燃料配以各种花草精致而成,造型优美,能创造出古朴清新的艺术氛围。

应进一步优化蔬菜加工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努力提高开发能力与加工水平,着力提高产品品位,以赢得市场青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