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德育教育及对家庭教育启示

家庭德育教育及对家庭教育启示

家庭德育教育及对家庭教育启示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家庭教育家。

他不仅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而且还将它实施与家庭教育中。

他言传身教,精心培养,把自己一生治学处世为人的经验教给孩子们,使他们个个爱国,个个有出息。

这与他日常的德育教育是分不开的。

梁启超对子女的德育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非常成功的一部分。

尤其在独生子女为主的现代社会,梁启超成功的德育教育给今天的父母提供了厚重的借鉴。

一、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内容1.热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梁启超教育子女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孩子们小时,他给他们讲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

他常常让孩子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一边绘声绘色地讲。

孩子们远渡重洋到海外求学后,他也从不放弃对他们的教育。

对学什么和学成后做什么,他都要结合国家的需要通盘考虑,精心策划,希望他们以自己的专长报效国家。

梁启超有九个孩子,有七个留学海外,成绩优异,学贯中西,他们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上流社会,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

但是,他们没有一人留在国外,学成后即回国以所学报效祖国。

2.吃苦的思想。

民国时期,梁家已进入了上层社会,但是梁启超希望子女们养成“寒土家风”。

他常常教育他们要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不要在意物质享受。

当他得知长女思顺抱怨加拿大的生活条件时,就写信告诫她“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

”梁思成夫妇回国后他就告诫他俩要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锻炼自己。

他教导思忠不要消磨志气。

“一个人若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灭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样会消磨志气。

”在孩子面前,他给自己定下诫律,说:“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

”梁启超要他们热爱生活,勤俭节约。

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但问耕耘”的敬业思想。

梁启超总是教导儿女们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1927年2月16日,他在《给孩子们书》中又说:“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傲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
能力去做,做到那里是那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二、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方法1.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思想。

梁启超不仅是孩子们的父亲,更是孩子们的朋友。

在家中,他从不摆出一副家长面孔,强迫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他对儿女温和亲切,是他们的朋友。

在家书中,他敞开心扉,什么都谈,自己的想法、工作情况、心理状态、生活困难,都向儿女倾诉。

若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绝不强加于儿女身上而是平等地与儿女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

正因为他尊重儿女的选择和决定,所以他的儿女也能把自己所想做的、所想学的、所想说的全部告诉父母,并征求父母的意见。

这种民主和平等的做法,从他的家书中,可以明显的看得出来。

2.趣味主义的思想。

梁启超是个趣味主义者,他教诲子女,无论做学问还是生活,都要有广泛浓厚的兴趣,只有兴趣盎然,才能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

兴趣,是生活的源泉和动力。

后来,梁启超的九个子女没有一个做官,他们各有专长,是个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3.精神奖励,寓教于奖。

梁启超非常尊重子女的兴趣和选择,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

不管孩子是喜欢学建筑、考古,还是喜欢搞图书管理,他都表示赞同。

孩子有进步,父母一般都会表扬或给物质奖励。

梁启超也不例外,他的奖励都是亲手写的字,从无钱财之类。

他曾经根据谢国桢老师给梁家学生的成绩评分,奖给一子二女每人一副小对联,儿子思达因为成绩突出另加两幅字。

思达兄妹将父亲的字作为座右铭,高悬室中。

梁启超用这些字作奖励,正是他“精神奖励,寓教于奖”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4.在孩子的学习和做人方面严格要求。

有一次,次子思永和一位小朋友扭打起来,虽然是那位小朋友的过错,但梁启超仍然严厉地批评了思永,并提出三个问题让思永反思:一是有没有必要打架?二是怎样与对方和好如初?三是再碰上这类事应该怎么处理?在思永给
出了满意回答后梁启超才让思永吃午饭。

之后,梁启超还亲自带着思永前往对方家中向小朋友道歉。

5.在孩子生活上以“爱”相扶。

梁启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他时常给他们写信,称他们是“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对岸一大群孩子们”、“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

但是,为了培养孩子,他又很能控制自己的感情,鼓励他们向上。

梁启超对孩子们的爱变成一种力量,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三、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研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这个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时代,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合格的家庭教育,怎样教育子女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

1.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梁启超极其重视这一环境的营造。

首先,他和两个妻子的感情非常好,一生和睦。

梁启超与第一位夫人李惠仙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对第二个妻子王桂荃,梁启超像对结发夫人李惠仙一样尊重。

夫妻的深厚感情,为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他极疼爱孩子们,称他们都用昵称,如称大女儿思顺为“乖乖”、“宝贝”,小儿子思礼为“老白鼻”。

吴荔明记称:“当年在家吃饭时,除了梁家几个较小的孩子不上桌吃饭,每天都有一大桌人吃饭,大多是亲戚寄养在这里的孩子。

2.挚爱不等于溺爱。

梁启超将忧患意识巧妙地融入家庭教育中,他要求孩子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独立自强,遇到困难不悲观不气馁,在困苦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磨练人格。

梁启超的子女不负父望,艰苦奋斗,终于走向了成功。

3.教育就是教子女做人。

梁启超非常注重他们的道德培养,一再要求他们生活朴素,热爱生活,注意结交益友,做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

4.平等地对待孩子。

梁启超爱孩子们,和他们平等相处。

他从不摆父亲面孔,高高在上。

他通过家书和子女交流想法感受。

他尊重孩子们,让他们自
由选择兴趣和职业,绝不强迫孩子干自己不愿干的事,学自己不愿学的专业。

家庭德育教育及对家庭教育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