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灾难有多远?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依然还很渺小,实际上,我们每<a name=baidusnap0></a>一个人</B>离灾难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远。
海啸可以预警,地震无法准确预报下一个沿海大地震海啸可能发生在美国西海岸中国会一直安全吗?灾难随时可能发生海啸可以预警,地震无法准确预报由于地震发生前能够测量到的、可用于参考分析地震是否会发生的依据性数据太少,地震的预测问题至今基本上没有解决,目前,我国科学家正在向预测的方向努力。
由于地壳的微妙变化发生在地底下,很难观测,并且地震发生概率小,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可靠的科学依据判断地震是否会发生、何时发生,现有的一些观测还停留在观察动物反应等经验判断上。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学专家符力耘研究员指明,目前有人在研究模仿动物感应地磁异常变化而判断地震发生的仪器,但现在仪器的灵敏度还远远达不到动物感官的水平,另外,还有科学家在做关于地震的基本理论研究,希望以后可以借此进行地震预测,但离目标还很遥远。
尽管如此,海啸却是可以预警的地震发生以后,我们可以很快知道震中在哪里,并且可以很快测出地震规模的大小,也可以很快知道当地的破坏情况。
一般来说,海里发生大地震时,只要震源不是太深,都会伴随着海啸。
海啸波浪传播的速度基本上是固定的,从震源开始,什么时候会抵达什么地方,可以预先计算得到。
因此,地震发生后,相关单位就可以发出海啸警报。
可惜的是,这次海啸波及而造成灾难的几个国家,自己没有建立这样的预警系统;而国际社会发出的海啸警报,又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
下一个大地震海啸可能发生在美国西海岸美国著名地质专家麦肯诺在对国会议员所做报告中指出,类似印度洋的海啸,绝对有可能发生在美国西海岸。
如果从北加州至南加拿大海底的“卡斯卡迪亚隐没带”发生强震,则加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都会感受到地震。
研究预测,如果美国西部海底发生类似印度洋的强震,将会造成西岸这几个州地面持续强烈震动4分钟,届时河流可能会逆向倒流,导致内陆地区洪水泛滥。
道路、桥梁和隧道都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
据了解,俄勒冈州海底曾经在300年前发生大地震,造成陆地大地震,大海啸席卷陆地城镇和森林。
那次地震连远在亚洲的日本都受到影响,当时在日本所掀起的海啸,把几个渔村整个吞噬。
美国西岸海底大地震,大约每300年至10OO年发生一次,由于上次俄勒冈州海底地震发生在300年前,因此美国西岸又再度进入地震周期,随时有可能发生大规模地震和海啸。
中国会一直安全吗?这一次,由于众多岛屿的阻隔作用,中国东南沿海很幸运地没有受到地震和海啸的破坏和威胁。
但事实上,中国并不能一直保证安全。
东海和黄海面对的,正是太平洋板块的西北构造带区域包括菲律宾群岛和日本海域,中国实际上一直处于地震和海啸威胁地范围内。
假如这么大的地震发生在太平洋,中国同样受灾,唯一的应对措施就是在海啸抵达之前让沿海居民撤离逃避。
现在,日本由于处于地震多发区,沿海有防范海啸的堤坝工程。
中国的东南沿海还没有建立系统的海啸防护工程。
近几十年来,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太平洋板块西北边缘,从菲律宾到日本海这一带,地质活动比往常剧烈,在接下来几十年,这种状况有继续保持的趋势。
灾难随时可能发生 2004年8月份,英国科学家在英国皇家学会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巨大的海啸、火山爆发、地震比恐怖袭击更可怕。
”科技虽然发展到了现在这一步,但当巨大的自然灾难来临时,人类依然束手无策。
曾经有人设想,我们可以在巨大的地震爆发前,用核弹引发一系列小地震来释放地底酝酿的能量。
但这都是纸上谈兵。
自然的力量比
我们大多了。
对于地震,首先,我们预先不会知道,其次,即使我们预先知道了,也没有什么办法阻止它,最多只能减少一部分损失。
这次地震灾难,是在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一次大灾难,但把它放在地球演化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又算不了什么。
我们的地球从5万年前到现在,表面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其原因是:板块活动、大陆漂移、火山和地震。
实际上,这次地震只是地球小小地打了一个“喷嚏”而已,我们的地球随时都可能打出一个更“响亮”的喷嚏。
面对海啸仅有反思不够人类对大自然依然无奈停止给大自然“火上浇油”以关爱代替暴力和战争人类对大自然依然无奈印度洋海啸再一次向世界各国发出警示: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依然束手无策,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B>而言,每天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死亡的威胁,战胜自然只是失去理智的愚蠢表现。
面对灾难的严峻现实,仅有反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实际行动纠正人类许许多多非理性的行为,减少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停止给大自然“火上浇油”很多自然界的灾害,都与人类自身的不当行为有关,不少天灾之所以发生,就是对人类不尊重自然的惩罚,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过度消费所产生大量废气废水对大自然的侵蚀,等等,都是给大自然火上浇油,人类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这场海啸的反思上,而要以实际行动,改变许多行为和思维方式,停止一切对大自然的破坏。
以关爱代替暴力与战争这次海啸发生后,世界各国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募捐行动,各国政府也向受灾国家提供了数目空前的资金和物资援助,出现了一幕幕人与人相互关爱的动人情景,展示了国与国之间相互支持的人间真情。
面对这一切,人们真诚地希望:世界能不能永远以这种关爱和同情代替暴力与战争。
然而,人类的美好希望往往被自己所摧毁。
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世界上,一方面,当面临自然灾难时,各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另一方面,当遇到利害冲突时,又兵戎相见,毫不留情。
美国这次对南亚国家受灾国的援助,虽然已达数亿美元,但与其在伊拉克战争中花费的一千多亿美元相比,实在显得微不足道,而死于伊战的平民和士兵已不计其数。
一方面通过援助显示人道,另一方面却发动战争夺去生命,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正反映了这个世界的本质。
印度洋地震海啸对我国的警示尽快加强海啸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目前,我国虽然在海岛和近岸已有海洋监测站和浮标站,但远远不足以对海啸进行有效的监测预报,特别是海啸多发地区台湾海峡、台湾东部和南中国海的海洋监测能力亟待加强。
应该加大对海啸研究的投入我国对海啸研究的投入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国家的各种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也未将其列入。
应尽快开展海啸风险预评估制作重灾区海啸传播图是海啸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须尽快开展工作。
完善海啸应急响应预案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国家海洋局已经编制了我国包括海啸在内的海洋灾害应急响应预案,今后要进一步完善针对海啸的应急响应预案。
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协调和相互沟通针对海啸灾害来势凶猛,往往猝不及防的特点,国家有关部门须加强协作和沟通,建立快速的信息沟通机制,共同做好海啸防灾减灾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应与发达国家开展海啸预警报技术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各国间海啸预警报合作活动,并发挥我国在国际海啸预警报系统成员单位的作用。
开展海啸灾害的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建议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海啸防灾减灾的普及宣传教育;建立与海啸防灾减灾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海啸损失; 参照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对海啸严重地区定期进行海啸防灾减灾演习。
澳大利亚是西方对印度洋大海啸反应最快的国家。
通过帮助受灾国减少损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长远的利
益。
澳大利亚此番救灾的优异表现,能有效修补与印尼等国的裂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与印尼等国的关系。
德国的救灾表现使其在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新的常任理事国中,占据了更加有利的竞争位置。
不仅加大了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同时强调发挥联合国和欧盟等多边组织的作用,并自觉把自己的援助纳入这些机构活动,有力地抗衡了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
对于我国来说,此次海啸的国际救援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较之过度张扬的美、日等国,中国在这次赈灾中尽管积极参与,但显得温和低调,不过,中国从中赢得的国际威望并不亚于美、日等国,中国没有像有些国家那样,逾越人道主义的具体目标,这更凸显中国的人道主义救助色彩。
海啸是个契机,是树立形象、建立新的伙伴关系的机会。
中国的反应很快,适时地担负起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双方紧密联系。
通过这次援助活动,亚洲各国增强了联系,加深了互信,促进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合作,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无疑会因为这次救灾合作而更进一层。
由于受灾地区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而且旅游业的恢复又需要“人气”,所以加强旅游援助、绝对会对当地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特殊经济援助-“旅游援助”已在进行当中。
2005年1月,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旅游界人士与广东省旅游界代表在广州联手举行“东南亚安心旅游说明会”,并共同在“-起到东南亚安全旅游”倡议书上签字,各方表示将积极合作,共同推进东南亚旅游业尽快复苏。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的国际救援已成为一种“和平竞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形象的展示,国际援助规模的不断扩大,--定程度上代表着和平发展、互助合作的时代潮流有了新的发展。
作为以“负责任大国”形象崛起于国际主流社会的中国,不会落后于其它国家。
2005年1月6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召开,中、美、英、日、印度等国和欧盟都积极参加,灾难援助方面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