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 绿色蝈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 绿色蝈蝈》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导学案第18课绿色蝈蝈【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螽斯()吮取()螳螂()嗉囊()狩猎()窸窣作响()挣脱()鸟huì yīn 哑静mìcuàn 夺更胜一chóu2.下边四组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篝火喧嚣却掠惊慌失措B.悬殊莴苣唾液踢蹬开膛破肚C.撇嘴大鄂梧桐宠然大物D.酷爱扰乱糖桨羽冀更胜一筹3.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语境义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贪得无厌,含贬义)B.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模糊,看不清楚)C.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D.他目光温和。

(不严厉,使人感到亲切)【综合运用】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蝈蝈别名为聒聒、螽斯(螽斯儿)、油子等;学名为短翅鸣螽。

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鸣螽属。

一年繁殖一代,以卵越冬。

一只母蝈蝈能繁殖200-450多粒卵每粒重14毫克。

蝈蝈为三大鸣虫之首。

蝈蝈分布于河北、河南、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山西、甘肃、陕西、山东、江苏和安徽等地。

(摘自“百度百科”)(1)你从上面材料中获得哪些信息?(2)与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比较,笔法特点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课内精读】阅读课文(节选),完成下面各题。

绿色蝈蝈(节选)①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

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

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瞠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②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

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

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

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③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

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5.蝈蝈的食物之谜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蝈蝈为什么首先吃蝉的肚子?6.画线句子中两个加点的“它”分别指代什么?“很可能”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7.第①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各有什么作用?8.你从蝈蝈捕蝉这一生活细节想到了什么呢?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下来。

【类文美读】食物链⑴炎炎夏日,一只蝉静静地停在树枝上。

当它正在享受这份清闲、宁静的时候,却不知危险正悄悄地临近——一只饥饿的螳螂小心翼翼地移了过来。

螳螂举起“双刀”正准备享受眼前的美餐,然而它也丝毫没有觉察到一只黄雀已尾随其后。

就在螳螂闪电般向蝉发起攻击的同时,它自己也成了黄雀的腹中餐了。

我们用生物学的眼光来看,这中是一种非常自然而又有趣的现象——食物链。

⑵在广阔的自然界中,生存斗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

各种生物为了生存繁衍,需要不断地避开那些比自己强大的种类,去捕食那些比自己弱小的种类。

而那些强大的或弱小的种类也同样做着这件事——逃避更强大的,或捕食更弱小的。

“一物降一物”,环环相扣,就像一条巨大的链子把由弱到强的物种串起来。

这就形成一条条形形色色的食物链,那就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⑶整个自然界就好像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

只不过这个“国家”中的等级不是人为划分的,而是以弱肉强食的残酷自然法则划分的;等级与等级之间不是地位的高低贵贱的关系,而是食与被食的关系。

这每一个等级也就是食物链中的一环。

各种生物互相制约,使整个自然趋于平衡,任何一环被破坏,都会导致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而造成不良后果。

例如,在草原上,鹿吃草而被狼吃。

如果把狼这一环去掉,照理说草不会有什么影响,而鹿应该生活得更好。

然而事实不是这样。

由于没有了狼的控制,鹿大量繁殖,越来越多,首先遭殃的便是草,它们很快被吃光;草没有了,鹿也难逃厄运。

所以,狼吃了鹿虽然表面上对鹿不利,但实际上对于鹿的种族延续反倒是有保护作用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食物链的重要性,以及它的任何一环都是地球生态环境中的组成部分。

9.文章第⑴段主要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在说明文中具有的表达效果。

本段的主要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

10.从文中找出能够给“食物链”下定义的句子并写在下面,并完成“食物链”的图示。

定义:图示:→ → → →大米11.用原文回答文中第⑵段所说自然界中生物“一物降一物”不断斗争的根本原因。

12.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3.本文主要谈了自然界中生态平衡的问题,请你谈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看法。

【每课一趣】15.请看下面两幅蝈蝈图,再联想其他同类昆虫蟋蟀、蝉等,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你能想象一下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社会和生活收益吗?动动脑,具体设计一下。

边文——名师讲坛1.走近作者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年-1915年),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

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1823年出生于法国贫穷的农民家庭,自幼喜爱昆虫。

成就杰出享有盛誉,代表作《昆虫记》不但展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同时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2.文体主旨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

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出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3.学法导引学习本课,可采用限时阅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课前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法布尔的故事,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献身科学的决心。

课外阅读《昆虫记》,能够做到细心观察身边小生灵的活动,并细致地描写出它活动的全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谋篇立意作者先用欢度国庆的热闹场面引出蝈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从第3段开始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蝈蝈。

进入第4段,开始写蝈蝈的食物习性,一直写到第九段,这是文章的主体。

由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那么蝈蝈为什么最喜欢吃蝉的肚子呢?“是不是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作者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实验和观察。

第7段写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

11段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作者丝毫不做机械呆板的介绍,而是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同时把他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融进里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4.难点突破(1)文章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拟人。

如“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作者在文章中对蝈蝈变换多种称呼有什么作用?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

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是不同的。

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5.写作亮点文艺笔调,灵活生动。

此文遣词造句,生动传神。

比如,“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

又如“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酷爱甜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可读性强。

同时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6.知识补遗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这类文章,用文学笔法来写,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能活跃思维、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倍受青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