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及其实施方法【中文摘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中的要求,必须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口语交际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比例。
并加以优化。
从而,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和发展合作的精神。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意义方法在小学初级阶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应该特别重视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
发挥学生强烈的语言好奇心和很好的语言学习能力!在一年级实施口语交际教学,不仅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基础和更高的起点。
还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教育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然而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做到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口语交际又往往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生活技能和可靠程度。
孔子说,一言可以兴邦, 一言可以丧邦。
历史上曾有人说过一句话“消灭一个民族的最好方法就是消灭他们的语言”,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汉语是我们生存的灵魂,也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用汉语创造我们的文化,用我们的文化丰富自己!可见母语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在人的一生中,口语交流是人类吸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在小学初级阶段积极开展口语交际教学,让学生具有能够和不同角色的人交往、倾听、理解和评价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交流、沟通、表演中获得成功,形成创新、进取、向上、自信、乐观、开朗和积极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体验生活、丰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一、认识“口语交际教学”进入实际教学环境的口语交际与日常的口语是有区别的。
1、全面性。
平常,学生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才能进行不同的场合与文化、风俗口语交际行为。
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就能够全方位、系统的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
2、反思性。
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反思,即是学生在学习口语交际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有语言感知、概括进而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反思,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巩固和发展母语的语感,成为离校后学生交流的基础。
3、思辨性。
口语交际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表达自己、成功而愉快的与他人交流,成为热情的和有批判能力的语言使用者。
口语交际教学不仅具有能动性,还具有过程交互性。
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将读写教学、戏剧教学、口头练习、普通话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等同于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教学隐含的存在着对思维的全方位和整合大脑两个半球的思维活动。
另外,口语交际教学体现“口脑一致性”和“过程互动性”,既有感悟性、实践性,又是个体表现的、全体合作的;既注重内容,又注重形式。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不仅仅依赖语文课,还应该是跨学科的,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强调口语形式的交流,通过学校不同学科,各种活动的参与和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依据教学大纲,立足语文教材教学大纲是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教学大纲都规定有培养学生的目标、方式、培养的计划等等。
教材只是达到目的的材料。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只规定结果。
教师就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可以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另外设置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评价手段。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不再完全局限于课程内容的限制,创设学习环境,让各位学生可以就当前某首流行歌曲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驳,组内讨论和组外讨论相结合。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并且布置下一次的学习任务,当然是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分组和学生自己分组相结合,做到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相结合,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学习陌生的知识。
对“定课”要精心策划、准备。
三、挖掘教材,创设真实情景在学习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时,教师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准备好对应的字母卡片,请几位学生带上讲台,并且每位学生备有不等的几张卡片,在举起卡片的时候,要求一位学生进行辨读,同时,该学生可以现场求助其他同学。
开始时,是先依次举出卡片,再要求人辨读。
随着辨读速度的加快,举卡片的学生随机举起并且适当加快速度。
辨读的学生继续。
如果仍读错,教师立即纠正,并且当场示范,直到读正确为止。
接下去,举卡片的和其他没有举的互换,再次进行同样的活动。
在学习“a”、“o”的时候,教师形象的介绍,当我们处在雄伟的群山中时,面对大山说:“啊……”同时,多媒体播放动画,画面:“a”从口里出来,逐渐放大,直到消失在屏幕中。
接着出现一群公鸡在报时。
要求学生做表演。
而不是以前的医生给病人检查时,发出的声音。
最后,教师表扬成绩优秀的,勉励表现差的学生,并表扬他们的优点。
最后总结经验。
在儿童时期,一年级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因此,要充分发挥已有优势。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使教学在愉快的相互交流中进行,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习,在愉快的学习情景中体验语感,形成一定的思辩能力。
并且养成互相帮助、合作的精神。
四、实践口语交际,一人不少,各个发挥在重视教材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生活环境的这个免费的资源。
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在指定的商店“购物”,会讨价还价,同时能够把自己购买的物品送给指定的朋友。
在这个模拟的口语交际中,将会看到不同的学生交际的技巧,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不同。
活动进行完之后,再要求学生在班上谈谈自己交往的整个过程,并且相互之间讨论交往经验。
教师总结评价。
这样学生有了一个语言习得的过程。
为语言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是,语言的习得不仅是仅仅在教学中进行,很大程度上语言的习得是在实际生活中习得,只是没有加工而已。
这样习得的语言往往不规范; 语言习得的时间性,生活在人类社会的人群,每天都在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逻辑性差,缺乏说服力和亲和力,日常的口语交往是很少考虑整个谈话的逻辑,因为生活在特定地区的人群往往有不成文的约定,他们不需要花时间组织语言。
不文明性,语言常常夹有不礼貌的地方习俗。
在贵州地区,多数语言都含有侮辱性的词语。
年龄差异性,儿童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特殊人群,自身不可能具有成人那样对语言的选择能力。
他们往往是出于兴趣、好奇心,或者从众心理。
在学校里,我曾经多次听到有学生唱庞龙的“两只蝴蝶”或其他不适合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流行歌曲。
另外,时常出现小孩说话成人化,泯灭了儿童的天性。
语言习得的狭隘性,因为儿童多数生活在狭小的社会空间里,接触的对象只有自己的亲人。
例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
偶尔见到陌生的人,便立即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语言习得的地区差异性,相同地区有共性,异地就存在差异。
因为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儿童父母是经常存在交往的,他们往往在无意识之中把这些习得的语言传给自己的孩子。
而异地的儿童父母之间是很少有交流的机会。
语言习得的阶层性,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往往会形成一定的职业语言。
在政府工作的父母影响下的孩子就与在学校工作的父母影响下的孩子在语言方面就存在差异,有的甚至是矛盾的,并且还具有相互攻击。
例如:农民工子女与城市里的子女就有差异,在日常交流中,时常由于出言不逊,就产生矛盾,甚至伤及生命。
语言习得的民族差异性,各个民族几乎都具有自己的语言文化。
如:在回族同胞面前,我们是不能随便谈论“猪”的。
因此,教师必须考虑语言习得的优势与劣势。
针对特定的情景,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语言的习得和语言的学习是既区别而又联系的。
语言的学习有自己的特点:规范性、逻辑性强、文明性、通用性。
语言的习得重在结果,而语言的学习要求既有结果,又有过程,侧重点在于过程。
语言的习得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和归宿,语言学习是语言习得的加工与必经阶段。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使学生具有系统的语言习得能力,弥补了语言习得的不足。
毕竟,学生最终要走入社会。
口语交际教学是实现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体现多元,综合评价口语交际教学中,也包含有姿体语言。
姿体语言是交际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实际的交往中,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理解和倾听能力,还要具备相应的肢体语言相配合。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是经常在无意识中使用肢体语言,例如:两位学生在说话的时候,眼睛与手的动作总是在发生变化,在吸引谈话对方的注意力。
也只有吸引了对方,才能更友好的交往。
教师也要在场倾听,但不能打断学生的交谈。
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上课时,也在经常使用。
与语言的习得一样,肢体语言也有自身的弱点。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肢体语言的规范性和文明性,指导学生有意识的规范自己的肢体语言。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依据学生的爱好、兴趣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的成员担当不同的角色。
教师准备关于声母的话题,分别要求不同的组进行讨论,讨论每个声母象什么,教师不准备要求每位同学都说相同的形象,而是引导每位学生会说,并且在讨论的时候注意相匹配的肢体语言。
同一组的学生可以在倾听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后,就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但教师必须注意把握,活动的目的一是复习声母字母,二是使学生会说话、会辩解、会领会。
在实际口语交际中会随机应变、尊重和理解他人,达到自己所表达的目的,即言有所示。
教师在评价的用词上,尽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也就是用语要注意对象,语气要尊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任何一方面。
虽然有些学生交谈的语气不理想,但逻辑性强,教师就要有意识的表扬学生的优点。
这种优点不是按部就班,学生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
教师要充分从学生的口语交际之中发掘、理解,并且掌握学生的心态与情景变化的关系。
还要掌握学生最近的情绪,做到化劣为优,优中求稳。
从而为学生口语交际的全面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
教师不能强求,让学生感受到:有老师在关怀我,有同学在关心我。
我一定能行,也会做得更好。
学生自信,认为一定能成功。
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选用精练的语言,师生共享口语交往带来的快乐,感受语言的伟大,形成对祖国语言的归宿感。
参考文献:[1] 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2] 田良臣著《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3] 韩佳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关怀意识的缺失及策略》教育论坛2006年第九期[4] 郝美仙《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内蒙占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6月第19卷第6期[5] 董彩虹《依托教材随文练说—浅论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教学》内蒙占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6月第19卷第6期[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实验稿)[M]l._匕京:_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利_.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