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料作物病害

油料作物病害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我国油料作物生产状况.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有油菜、大豆、花生和芝麻。

油菜和芝麻产于长江流域各省,大豆和花生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大豆的主产区在我国东北地区,花生的主产区在山东半岛。

油料作物病害.油料作物病害种类很多,目前我国报道的有油菜病害17种,大豆病害30种,花生病害31种,芝麻病害13 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油菜:油菜菌核病、油菜病毒病、油菜霜霉病;.大豆: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花叶病、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灰斑病;.花生:花生青枯病、花生黑斑病、花生褐斑病、花生根结线虫等;.芝麻:花生茎点枯病和芝麻病毒病;油菜菌核病Rape sclerotiniose.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上的重要病害,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

.一般年份,发病率为10~30%,流行年份可达80%,减产10~70%,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症状.油菜各生育期均可发病,尤以开花结果期最重;植株地上部的叶片、叶柄、茎杆、花、角果等部位均可发病,以茎杆发病损失最大。

.苗期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成白色,组织湿腐,上生白色菌丝,病斑绕茎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菌核;.成株期受害多从植株下部衰老叶片开始发病。

病斑初为圆形、水渍状、暗青色。

干燥时病斑部呈纸状,易破裂穿孔。

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可造成全叶腐烂,病部可生出白色絮状霉层,形成菌核。

病害常从叶片蔓延至叶柄和茎杆。

.花瓣极易感染,产生水浸状病斑。

病花瓣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可引起新的病斑。

发病植株正常植株发病植株病原物.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核多为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外表无绒毛。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浅色至肉褐色,喇叭口状,直径2~6 mm左右。

子囊盘表面为子实层,由子囊和侧丝构成。

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

菌丝无色、分枝、具隔膜。

核盘菌.菌核形成适温为15~25℃。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柄的适宜温度为10~20℃,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15~18 ℃。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

在长江流域地区,病菌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可安全越冬,但是夏季的湿热条件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在水浸条件下,一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子囊盘的形成需要散射光,无光或光照不足时,只能形成子囊盘柄,不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对温湿度适应性较广。

在5~30℃,孢子萌发率超过50%,24小时内可萌发。

.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64个科396种植物。

.自然寄主有36个科214种植物,常见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病菌致病性有分化,不同菌株的致病性有差异;病害循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病残体,以及混杂在种子中越夏(冬油菜区)和越冬(夏油菜区)。

.春季,在旬平均气温超过5℃、土壤湿润的条件下,土壤中的菌核陆续萌发,油菜抽薹开花期间、旬平均气温8~14℃时,大量形成子囊盘。

子囊孢子从成熟的子囊盘喷射出来,随气流传播最远可至数公里。

.子囊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表皮细胞间隙或伤口、自然孔口侵入,在寄主体内发育成菌丝。

菌丝也可以用同样方式直接侵染寄主。

在寄主体内,菌丝可以分泌多种果胶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草酸等,分解和杀死寄主细胞,导致发病;.在田间,通常是子囊孢子侵染花瓣,带菌花瓣脱落至叶片引起叶片发病,叶片病斑扩大蔓延至茎或茎沾附病花瓣、病叶片而诱发茎发病。

发病因素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越冬菌核数量、2~4月(花期)的气候条件、以及栽培条件、品种抗病性。

越冬菌核数量:越冬菌核多,引起初侵染的子囊孢子数量大,发病重;气候条件:降雨量、雨日数、相对湿度、气温、日照和风速等气象因子与病害的发生均有关系,成熟前20天内大量降雨,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因素;栽培条件:轮作与连作,播种期,水肥管理;品种抗病性:分枝习性,木质化程度,叶片蜡粉,开花期。

防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主体,结合农业措施进行的综合防治。

1 农业防治:1)选用抗耐病品种:甘蓝型、芥菜型油菜抗病性较强;2)减少菌源: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少田间菌核的积累,尤以水稻和油菜的轮作防病效果最佳;无病株留种;及时处理病油菜残体,以减少越冬、越夏菌源;3)适时播种,合理施肥:根据品种的特性、气候条件,适时播种移栽,缩短与子囊盘发生期的吻合时间,减轻发病;合理施肥,促苗壮;4)改善田间小气候:长江流域地区,春季多雨,应深沟窄畦,降低田间湿度,改善通风和通光条件;及时摘除病叶,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2 药剂防治:在盛花期和终花期各喷药一次。

菌核净、多菌灵、炭特灵、甲基托布津等;3 生物防治:多种寄生性真菌对菌核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如木霉(Trichodermaspp.)、盾壳霉(Coniothyriumminitans)、黏帚霉(Gliocladiumvirens)等,可以寄生菌核,防治效果可达40~80%。

有较强的生物防治潜力;油菜病毒病Rape virus diseases.又名花叶病。

我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南方冬油菜区发病比较重。

.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流行年份发病率高达70%以上,减产65%;含油量降低7%左右;症状不同油菜类型上症状差异很大;1 甘蓝型油菜:叶片症状有黄斑型、枯斑型和花叶型三种1)黄斑型:先在叶面上产生淡黄或橙黄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然后在病斑中央出现黑褐色枯点;2)枯斑型:叶片正面产生淡褐色枯斑,中心有一黑点,枯斑周围略褪绿;3)花叶型:新生叶上,支脉脉明,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有时出现疱斑,皱缩;茎杆上产生长短不等的黑褐色条斑,蔓延后成长条形枯斑,植株矮化,结实不良;2 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典型症状苗期产生脉明和花叶,叶片皱缩。

重病株常在越冬期死亡,轻病者株型矮化,或不能开花结实,或成熟前枯死;甘蓝型油菜花叶(左);白菜型油菜脉明(右)甘蓝型油菜苗期皱缩(左),抽薹期矮化、丛生(右)甘蓝型油菜茎黑褐色条斑甘蓝型油菜茎褐色条斑芥菜型油菜花叶(左);矮化和茎缩(右)病原物.主要为芜青花叶病毒Tu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

.其中,芜青花叶病毒TuMV是最重要的病毒,在长江流域该病毒占80%左右;.CMV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生较多;.TMV引起发病的较少,主要发生在华北和广东;1.TuMV:.病毒粒体线条状;钝化温度为55~65℃,稀释限点为1:7×103,体外存活期为3~6天;.可由汁液传播或由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毒;.在普通烟和千日红上表现为枯斑,心叶烟上表现为透明斑;.寄主有芜菁、萝卜、油菜、白菜、芥菜和甘蓝等十字花科及菊科、茄科、藜科和苋科等植物。

我国油菜上已发现TuMV-CR1至CR12等12个株系;2. CMV:.病毒粒体球形;钝化温度55~60℃,稀释限点为1:1~3×103,体外存活期为2~5天,.可通过汁液传播或有16种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毒;.在普通烟、心叶烟及黄瓜上均表现出花叶症状;.寄主范围广。

能侵染葫芦科、玄参科、豆科等多种植物;3.TMV:.病毒粒体杆状;钝化温度为98℃,稀释限点为1:5×107 ,体外存活期为29~100天;.可以由汁液、土壤和大型针线虫传播;.寄主有茄科、十字花科、毛茛科等200余种植物;病害循环.冬油菜区病毒在十字花科蔬菜、自生油菜和蔊菜等杂草上越夏。

.秋季首先传播至早播的萝卜、大白菜和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再传入油菜地。

.油菜子叶至抽薹期均可感病。

冬天病毒在植株体内越冬。

春天又显症。

.TuMV和CMV主要由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毒,病毒汁液也可传播。

传毒蚜虫主要有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等,获毒、持毒和传毒的时间都很短;发病因素油菜成株期病毒的流行主要取决于苗期感病程度。

油菜品种、播种期、传毒蚜虫和毒源数量及气候条件是直接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

.品种:各种类型油菜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显著。

抗病品种数量较少;.播种期:错过蚜虫的发生期可以降低病毒病的危害;.传毒蚜虫:油菜角果发育期的发病率与苗期迁飞的蚜虫总量成正相关;.毒源数量:秋季比油菜早播的十字花科蔬菜是油菜病毒病的重要毒源作物。

冬油菜区的主要毒源作物是萝卜和大白菜。

毒源作物的发病率与油菜的发病率成正相关;.气候条件:苗期发病程度还取决于气温和降雨,冬油菜区秋季月均气温达到15~20℃有利于蚜虫迁飞带毒;降雨量也是决定蚜虫的迁飞,而迁飞蚜虫数量及其活动能力与油菜发病呈正相关;防治选育与推广抗病品种、减少侵染源、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等综合防治措施,防治的关键是预防苗期感病;1 选育抗病品种:不同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2 适当推迟播期:根据预测预报,预期病害大流行年份可推迟播种10~15天,有避病作用;3 治蚜防病:减少油菜地附近蚜虫向油菜地的迁飞、用地膜覆盖避蚜;大豆病害.我国已经报道的有30余种大豆病害;.最严重的病害:大豆胞囊线虫病、病毒病、疫霉根腐病、霜霉病、灰斑病、锈病等;.由于耕作制度、气候条件的不同,病害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新的威胁;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 disease.大豆胞囊线虫又名大豆根线虫病或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是全世界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发生普遍而严重。

轻病田一般减产10%,重病田可达30-50%,甚至绝产。

有的地区可以导致连续多年不能种植大豆。

.在我国最重要的发病地区是东三省的大豆产区。

尤以东北干旱、砂碱地发生严重。

症状.胞囊线虫寄生于大豆根上,受害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均可表现症状。

.植株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明显矮小,节间短,叶片发黄早落,花芽少,不结荚或很少结荚。

.地下部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甚至整个根系发根状。

须根上有许多白色至黄色小颗粒(雌虫)。

.被害根很少结瘤。

由于胞囊撑破根皮,根液外渗,致次生土传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使植株提早枯死。

Symptoms induced by HeteroderaglycinesFemales of Heteroderaglycinesfeeding on roots病原物.大豆异皮线虫Heteroderaglycines,属异皮科异皮线虫属。

.大豆胞囊线虫一生中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雌、雄虫异形,雄成虫线形,头尾钝圆,尾端略向腹侧弯曲。

雌虫柠檬形,头颈部较尖,先白后变黄褐色。

后期雌虫角质层变厚,呈深褐色,体内充满卵,这种含有大量卵的雌虫尸体称为胞囊(cyst)。

胞囊壁上有短锯齿状花纹,呈不规则横向排列。

具突出的阴门锥。

肛门和阴门位于阴门锥的顶端。

Egg and juvenile of HeteroderaglycinesEgg andjuvenile of Heteroderaglycines.该线虫寄主范围很广,大多数为杂草和豆区不常见的植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