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栖爬行动物分类

两栖爬行动物分类

几十个排列成行,如麻蜥 指、趾下瓣:指趾腹面排列成行的皮肤褶襞。
如壁虎
2020/3/9
14
二、重要目特征
1、两栖纲
蚓螈目(Caeciliformes,无足目Apoda)
形似蚯蚓,穴居生活,眼、耳、四肢退化, 皮肤裸露、富含粘液腺,体表有皮肤褶皱 形成的环状皱纹。共约150种。
2020/3/9
15
蝾螈目(有尾目)
2020/3/9
31
2020/3/9
各种蟒蛇
32
2020/3/9
蝮蛇
33
2020/3/9
虎斑游蛇
34
2020/3/9
黄脊游蛇
35
2020/3/9
赤练蛇
36
2020/3/9
白条锦蛇
37
2020/3/9
黑眉锦蛇
38
玉斑锦蛇
2020/3/9
39
2020/3/9
棕黑锦蛇
40
鳄目
结构最高等。2个心室;次生腭发达, 槽生齿;现存25种。
2020/3/9
41
形似蜥蜴,四肢细弱,终生有发达的尾, 多营水栖生活。共约300种。
2020/3/9
16
蛙形目(无尾目)
体形短宽,后肢发达、适于跳跃和 游泳,成体无尾。共约2600余种。
2020/3/9
17
2020/3/9
18
2020/3/9
19
2020/3/9
20
2020/3/9
21
2020/3/9
22
2020/3/9
23
2020/3/9
24
2、爬行纲
喙头目
最古老的现存爬行动 物,体形似蜥。头部
前端呈鸟喙状,成体 无齿。体被小型粒鳞, 头、颈和背脊中央具 一纵列棘状鳞。

龟鳖目
爬行动物的特化类型。身体宽短, 躯干部包含在坚固的骨质硬壳内, 头、颈、四肢和尾外露,但大多 数种类可缩入壳中。硬壳有背甲 和腹甲组成,外覆角质板或软皮。 现存约250种,中国37种。
2020/3/9
26
2020/3/9
棱 皮 龟
27
玳瑁
2020/3/9
28
蜥蜴目
体被角质鳞,颈部明显,四肢发达, 具长尾。共约3000种。
2020/3/9
29
2020/3/9
30
北滑蜥和蓝尾石龙子
蛇目
体细长,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颈部 不显,四肢消失,带骨及胸骨退化。 无活动性眼睑,缺乏鼓膜,鼓室萎缩。 共约2500种。
2020/3/9
12
尾下鳞:
是指尾部腹面
的鳞片,一般
为双行,左右
交错排列,其
数目以对数计,
尾尖最后一枚 为单个。
1、腹鳞 2、肛鳞 3、尾下鳞
2020/3/9
13
三、其它结构
肛前窝:在肛前部分鳞片上的小窝,成一横排, 如壁虎科
鼠鼷窝:鼠鼷部的部分鳞片上的小窝,如草蜥 股窝:股部腹面部分鳞片上的小窝,由几个到
2020/3/9
5
2020/3/9
6
2、有尾两栖动物 体长:自吻端至尾末端; 头长:自吻端至颈褶; 头宽:左右颈褶的直线距离; 吻长:自吻端至眼前角; 眼径:与体轴平行的眼径长; 尾长:自肛门后缘至尾末端; 尾高:尾最高处的距离。
2020/3/9
7
2020/3/9
8
二、爬行动物鳞被
2020/3/9
一、两栖类的外部形态及量度 1、无尾两栖类 体长:自吻端至体后端; 头长:自吻端至颌关节后端; 头宽:左右颌关节间的距离; 吻长:自吻端至眼前角; 鼻间距:左右鼻孔间的距离;
2020/3/9
4
眼间距:左右上眼睑内缘之间最窄距离; 上眼睑宽:上眼睑最宽处; 眼径:眼棕长距; 鼓膜宽:鼓膜最大直径; 前臂手长:自肘后至第三指末端; 后肢全长:自体后正中至第四指末端; 胫长:胫部两端间距离; 足长:自内跖突近端至第四指末端。
9
2020/3/9
10
方鳞:身体腹面近于方形的大鳞,如蜥蜴科 圆鳞:身体背腹面近于圆形的大鳞,如石龙子科 粒鳞:鳞小而略圆,平铺排列,如壁虎科 疣鳞:分布于粒鳞间较大的疣状鳞片,如壁虎科 棱鳞:鳞片上面具有显著突起的棱,如草蜥
2020/3/9
11
背鳞:
是被覆躯干部的鳞片, 除腹鳞和肛鳞外, 统称背鳞。蛇的背 鳞行数以鳞式表示, 以阿拉伯数字分别 表示背鳞在颈部、 中段和肛前的行数 (如23—23—19)
脊椎动物实验六
两栖爬行动物分类
2020/3/9
1
实验目的 掌握两栖纲、爬行纲主要目的特征; 学习常用分类术语和检索表使用。 认识常见的及有经济价值的种类;
2020/3/9
2
实验内容 两栖爬行类代表种类和常见种类识别 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术语和常规测量方法 利用检索表检索识别
2020/3/9
3
分类术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