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主化班级管理

自主化班级管理

自主化班级管理【摘要】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一直认为班主任理所应当的是班级的主人,班级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应该由班主任来管理。

在这种管理理念的作用下,班主任成了表面上高高在上而实际上身心疲惫的个体,而学生也成了听任安排、缺少主观能动性的“顺民”。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班级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诸多变化,其管理理念和实践都需要有新的突破,学生的生命成长也需要有更好的环境和更多的自主空间。

新形势下班级管理的宗旨应该是以班级为载体,提供和创造学生主动成长的机会,以此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自主化班级管理就是为了实现上述宗旨所做的一种有益探索。

本文就是从自主化班级管理的内涵、重要性、要求、采用的措施这几个方面对如何实施自主化班级管理这一问题展开具体的阐述。

【关键字】自主化班级管理一、自主化班级管理的内涵(一)、实行班级自主管理的目的我们都清楚地知道,被动的教育管理老师太累,学生太苦。

老师整天把自己拴在学生身上,还担惊受怕,唯恐出乱子。

学生呢,对老师也不领情,干嘛老盯着我,我能做好。

自主化班级管理就是还学生一个自主成长的空间,给老师一条解放的途径,变被动教育管理为主动发展,从而达到班主任专业而轻松、学生独立而自主的双赢境界。

(二)、自主化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教育,相信他们能够管理好自己、发展好自己。

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三)、班级自主化管理的心理学基础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自主化管理的心理学基础,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马斯洛“五个需要”层次理论。

让学生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我们自主化教育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

(四)、自主化班级管理的管理学基础自主化管理的管理学基础就是现代管理学最新研究成果。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可以自制并能自动激发的,管理者的作用就是调动被管理者个人主观能动性,激发个人内在潜力,发挥个人创造性,实行“人本管理”——其精华就是自主管理。

(五)、自主化班级管理的本质自主化班级管理的本质就是老师对班级基层组织(学生个人及小组、学生社会团体、班级)充分授权、放权,协调学生成长环境,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充分发挥学生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育管理方式,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教育管理的思想,一种教育改革的理念。

(六)、自主化班级管理实施的最终目标课题研究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管理、学会做人,同时把老师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做一个幸福、自由、健康、专业、纯粹的教育工作者。

说具体点,就是让学生生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社交自主、文化建设自主、文娱活动自主、社团组织自主、成长发展自主,并让老师从以往繁重的日常管理中解脱出来,留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把班主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变成一种真正的脑力劳动,从而更专业、更纯粹。

二、实施自主化班级管理的必要性(一)、班级管理自主化是现代班级管理的要求现代班级的管理理念应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生命化教育,其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是实现学生充分而自由、主动而生动、全面而独特的发展,是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真、善、美的本性,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这就需要班级管理者放弃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定式,摒弃以训斥、命令、控制等为标志的刚性管理手段,代之以接纳、发现、引领、支持、帮助、对话、促进、协商等人性化管理手段,遵循学生的身心、个性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情感世界,使班级管理走向人格化、人性化,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班级健康发展的保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广大学校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日益复杂的学生管理,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和压力,素质教育的美好理想与学业考试的严峻现实等等,这些问题最后都会涉及到班主任。

现在的班主任每天都有许多应接不暇的事,要处理学生的各种棘手问题,要接待家长的来电来访,要应付学校多样的活动检查等等。

学生现状、家长要求和学校考核这些都对班主任构成了长期的心理压力,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这些班主任只有直面现状,去认真研究班级的发展,谋求新的思路和对策,使自己从繁琐的班级管理中解脱出来。

班主任可以通过合理地分工,让他们各显其能,各尽其才,使整个班级“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既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使班级管理工作更系统化、科学化,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班级管理中的自我教育着眼于培养自己主体精神,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不是片面地、单纯地检讨自我、约束自我,而是追求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实施,因而能够悦纳自己,充满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种自我管理过程是把德育当作主体人格的提升,当作健全人格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学生培养自主的意识与能力的过程中,他们学会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同时,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由自律反观他律,可以感受他人生活与工作的方式,他人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他人管理时的辛苦和压力,通过这种角色换位思考,从而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养成宽容、协作的良好人际关系,学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推进自己社会化的进程。

2、班级中的自我管理不仅是道德规范自我内化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智力的必要途径,自主管理中主体意识的不断激发必定需要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自主意识的水平越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尤其是自觉性、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越能得到发展,其学习的独立性也就越明显,一般说来,独立学习者总是主动地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去探求知识,形成技能,这是现代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此可见,班级自主化管理不仅是现代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自主化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弊端分析。

素质教育提倡要创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终极目标,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然而,当前阶段班级管理基本仍以班主任的“行政管理”、“外控管理”为主。

行政管理是班主任凭自己的经验、行使学校赋予的班主任权利的管理模式。

这是一种压制型管理,班级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班主任的个人经验和学生被“驯化”的程度。

外控管理即教师用制度、目标来控制学生。

这种管理有利于规范化、程序化,但制度一旦形成,便强调统一、集中,缺乏弹性,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扼杀学生的个性。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一些班主任似乎已经习惯于教育管理中的“人治”,在他们看来,一个班级风气的好坏完全是由班主任个人素质的高低所决定的,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关系不大,因而班上的大小事务都由自己说了算。

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家长式”与“一言堂”与其说是“管理”,倒不如说是“强制”。

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学生只有被动服从的义务,而没有主动参与的权利的话,从表面上看来,虽然这个班级也可以秩序井然、纪律良好,但潜在的负面效应却令人忧虑,其代价往往是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受到制约、创造精神受到束缚和自育自律的能力受到压抑。

不难想象,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与时代所需求的人才必然大相径庭,显然,这与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勿庸置疑的事实警示我们:以上这些管理模式无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滞后于教育的巨大变革,已经极不适应对现代学生的管理了。

可见,改革班级管理的方式,营造和谐的班集体已势在必行。

四、自主化班级管理的要求(一)对教师的要求1、调整班主任的角色。

教育理论认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但在班级的实际工作中,往往过分强调班主任的作用,把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变成主体作用,甚至包办作用,班主任“有为”,而学生“无为”。

班主任成为全班的“家长”,学生只有“听话”、“服从”。

久而久之,逐步把政治领域的专制主义引入班级管理,形成一种表面统一、严谨,却缺乏内在活力和个性的“克隆”班级。

这样只能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因此,在班级自主化的改革中,首先应强调班主任的“无为”,即:避免包办或过多地干预学生,要留给学生更广阔的自由发展和调节空间。

应抛弃那种“警察加保姆”式的管理方式,把对班级高度集中管理改为宏观调控和指导。

班主任一方面要指导组织形成班级内部运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协调好班级与学校、社会的关系。

在这一工作中,班主任应该是一个策划者,而不是强制决策推行者。

应该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处理、或通过班级自主运行机制可以调节处理的问题,班主任不必进行干预。

确实需要班主任进行干预的问题,也要尽量以指导调节的方式,在指导中教会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育、培养一批同学,以最小的干预达到最好的效果。

应克服“长官意志”强迫命令形式,不能动不动就“叫家长来”、“到办公室去”……或以此相威胁,这样只能显示班主任的无能。

(二)、对学生的要求一般认为,德育教育要实行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三位一体化教育管理模式,但我们认为真正的教育不仅是三位一体,更是四位一体,即“学校——家庭——社会——学生”。

理由很简单,学生是教育的内因,忽视了学生内省意识的教育行为是强制和被动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落实班级管理自主化(学生自主教育管理),就是要突显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班级管理自主化中的管理,是实行全员管理还是专人管理,学生(班级)自主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激发学生内心的自律意识,养成独立思维、平等待人、民主决策的现代公民意识。

那么学生自主管理是实行全员管理(就是好多人认为的给每个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还是专人管理(班干部管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尤其是高年级,一定要考虑学生过去的习惯如何、自我意识如何、价值取向如何、优势如何等问题。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现在班级的设立都是既强制又随机的,班主任的任命也是一样。

那么班主任能否面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认真思考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五、进行自主化班级管理采用的措施在开展自主化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主要突出“信”“放”“宽”“引”四个字:一、“信”——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信任是成功的基石”,既然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师不要认为学生缺乏经验,就什么都不会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