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冲突与挫折第一节大学生的心理冲突一、心理冲突的概述(一)心理冲突的概念心理冲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目标或反应同时出现,两种对立的情绪、行为倾向、价值观同时存在,由于莫衷一是而引起的紧张情绪。
心理冲突是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挫折感的重要来源。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通常也会有数种动机并存。
当同时有几个动机,其性质、强度相似,作用方向不同,相互矛盾,难以取舍时,就产生了内心的矛盾冲突。
由于个体生活的多层面性,每个层面都要作出一定的判断选择。
心理冲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面临的困扰。
(二)心理冲突的形式心理冲突的形式多种多样,按性质可为以下四种;1、双趋式冲突双趋式冲突是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需要目标同时出现,由于条件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出的动机冲突。
中国古代所谓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说法,就是属于此类冲突。
2、双避式冲突双避式冲突是指个体回避一个威胁性目标的同时,又面临另一个威胁性目标的出现。
它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心理困境。
3、趋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指个体的动机为满足某一需求指向一个目标的同时有受威胁而需要回避。
它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
4、双趋双避式冲突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冲突形式,几乎比比皆是。
面对一个问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而每种选择都是一个趋避式冲突,个体难于选择其中之一。
这种冲突在大学生分配时,有明显的表现。
不同的用人单位,有各自的优势,又有各自的不足,无论选择哪一个单位,毕业生们所面临的都是双趋双避式冲突。
二、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冲突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达到真正的成熟。
既存在积极面,又存在消极面。
因而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矛盾和冲突是再所难免的。
大学生心理冲突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种(大学生心理卫生 郑日昌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2月版 P39)(1)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2)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冲突(3) 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冲突(4) 性成熟与性心理的冲突(5) 情绪冲突 第二节大学生的心理挫折一、 挫折的概念(1) 挫折的内涵挫折(Frustration)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从定义可以看出,挫折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1、挫折情景,指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景因素。
如考试不及格,比赛为获得名次,受到同学的讽刺、打击等。
2、挫折反应,即对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
常见的有焦虑、紧张、愤怒、攻击或躲避等。
3、挫折认知,即对挫折情景的知觉、认识和评价。
三方面的涵义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
对于同样的挫折情景,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体验。
即便是没有挫折情境或事件发生,而仅仅由于挫折认知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挫折反应。
挫折的分类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经把挫折氛围以下三种(申荷勇、高岚著:《心理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1、 缺乏挫折缺乏挫折主要是指当我们无法拥有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挫折感受。
一般说来,在缺乏挫折的范畴下,可有物质、能力、生理条件的缺乏、经验的缺乏和感情缺乏等。
2、 损失挫折损失挫折主要指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东西而引起的心理挫折。
失恋、离异、亲人死亡等都属于严重的损失性挫折。
3、 阻碍挫折阻碍挫折主要是那些在我们需求和目标之间所出现的阻碍或障碍,从而给我们所带来的心理挫折,这种阻碍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观念的、社会的。
二、挫折的主要来源当趋向既定目标的进程受阻或被延搁时便会出现挫折。
形形色色的阻碍不论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都可能影响一个人趋向某一目标的努力。
从挫折的来源主要有客观的和主观来源。
(一)客观来源自然环境常常存在这样一些障碍,像自然灾害、交通阻塞、拥挤的生活环境和噪音的干扰等。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人最大的挫折是感到孤独无力与被疏远。
这是因为科学和经济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城市人口集中,但邻里往来却很少,人与人之间感情疏远。
再加上竞争激烈,人人必须不懈奋斗,由此而常感到孤独,久而久之与真正的我疏远了,人异化了。
最后无法控制自己而导致强烈的挫折感。
生活变故如突发事件,亲朋好友的聚散离别、生老病死;居住或学习、工作环境的变迁;失恋、评优落空、人际矛盾等。
(二)主观来源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等带来的阻碍和限制,成为挫折的主观来源之一。
如女同学会因为自己长得黑、胖,男同学会为自己长得矮小、瘦弱而烦恼。
或为个人不善言谈,不讨人喜欢而自责;为本人缺乏特长,不受重用而黯然神伤;为自己没有毅力恒心,半途而废而悔恨。
很多时候,内心的冲突也导致了挫折的产生。
挫折作为一种内在的主观体验,它与一个人的抱负水平有关系。
三、挫折的情绪反应人在遭受挫折时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
它或许只表现为强烈的内心体验,或许表现为特定的行为。
情绪性反应表现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焦虑、攻击、冷漠、退化、幻想、固着。
以下分别论述。
(一)、焦虑人在受到挫折后,情感反应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的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等感受所交织成的复杂的心情,概括称之为焦虑。
焦虑是挫折后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
适度焦虑,如考试前适度紧张,对提高效率、发挥潜能有一定积极作用。
而过度焦虑是有害的,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发展成焦虑症。
(二)、攻 击(aggression)个体遭受挫折后,常常引起愤怒的情绪,为了将愤怒情绪发泄出去,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冷 漠这是一种与攻击相反的行为反应。
当个人遭遇挫折时表现出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似乎毫无情绪反应。
其实,冷漠并非不包含愤怒的情绪成份,只是个体把愤怒暂时压抑,以间接方式表现出来而已。
这种现象表面冷漠退让,内心深处则往往隐藏着很深的痛苦,是一种受压抑极深的反应。
(四)、退化又叫倒退或回归。
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如有时我们会看到老年妇女钱被偷后,在大街上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五)、幻想指个体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摆脱现实的痛苦,并在此虚幻情境中寻求满足。
幻想偶尔有之,并非失常,而且任何人都有幻想,青少年的幻想尤多。
但是,一旦形成了以幻想来对付现实中的挫折,希求从幻想中得到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的习惯,将是十分危险的,可能形成病态的行为反应。
(六)、固 着固着是个体受挫后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一般而言,个体受挫后需要有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来摆脱所遭遇到的困境。
但是有人在重复碰到类似的困境后,依旧用先前的方法,盲目地解决已经变化了的问题,“碰鼻子后还不知转弯”便是固着的最好解释。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冲突与挫折的承受与应对一、 挫折的承受(1) 挫折承受力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对挫折可忍耐、可接受的程度,又称耐挫力、容忍力。
挫折承受力较强者,往往挫折反应较轻,受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较弱者,则容易受挫折的消极影响,甚至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同一人对不同的挫折情境承受力也不相同。
例如有的大学生能够忍受学业的失败,却不能忍受恋人的背弃;有的人能从容对待人际交往中的不合群、孤独,却不能忍受丝毫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挫折承受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之一。
(二)、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1、生理条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对挫折的承受力受遗传及生理条件的影响。
一个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一般对挫折的承受力比一个疾病缠身、有生理缺陷的人高。
2、过去经验在婴儿、幼儿期所受的刺激,可使成年期的行为更富于适应性和多变性。
相反,极少受到挫折,一贯顺利、总受赞扬的人,就没有足够的机会学习和积累对待挫折的经验,他们的自尊心往往过于强烈,对挫折的承受力很低。
当然,任何事情都应有个“度”。
如果青少年期遭遇的挫折太多、太太,也会影响以后的发展,可能形成自卑、怯懦等特征,缺乏克服挫折的勇气。
3、挫折频率如果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刚刚失恋不久,考试又未通过,没几天又心不在焉地把计算器丢了。
接连遭受挫折,频率过高,挫折承受力必大大降低。
4、认知因素认知是指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想法和观点,也就是人的认识活动。
挫折刺激正是通过人的认知而作用于情绪,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行为反应。
由于认知不同,同样的挫折情境,对每个人造成的打击和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5、个性因素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和较稳定的心理待征的总和。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个人兴趣、世界观都对挫折承受力有重要影响。
性格开朗、乐观、坚强、自信的人,挫折承受力强;性格孤僻、懦弱、内向、心胸狭窄的人挫折承受力低。
当人们对某事有浓厚的兴趣,一心钻研,在别人看来很苦的事,他们却乐在其中,挫折承受力就强。
6、社会支持正如人们常说的“一个痛苦两人分担,痛苦就减轻了一半”。
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关心、爱护和尊重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强挫折的承受力。
(三)如何有效地承受挫折1、正确看待挫折,去除不合理的信念心理学家认为,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
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恰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会导致不恰当的情绪和行为反映。
美国心理学家总结了3条常见的不合理信念:(1)绝对化要求。
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其必会发生这样的信念。
通常与必须、应该、等词联系在一起。
例如,我必须表现良好,并受到某重要人物的赏识,若不能如此,我就是一个无能的人。
(2)过分概括化。
指一件事情失败了便推论自己在各方面都无能。
这种不合理信念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导致如焦虑、抑郁等情绪。
(3)糟糕至极。
既认为某事情发生了会非常可怕,是灾难性的,以至于无法忍受生活在如此糟糕的世界。
当考试未通过、失恋等挫折产生时,认真审视一下,是否能在这三条不合理信念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清楚的认识到造成挫折感的不合理信念,是采取积极措施改变现状的第一步。
2、积极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有效减轻心理上的痛苦人在遭受挫折后,挫折情境对人心理上的压力,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并导致心理、生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影响人的正常行为和活动能力。
所以人们在遭遇挫折时,常发自本能地采取某些方式减轻痛苦,恢复心理平衡。
这种保护自我免遭精神痛苦的心理机制被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减轻情绪上的痛苦,从而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为人们寻找战胜挫折的办法提供时机。
防御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在缓冲心理挫折的同时,常常表现出一种自信、愉快、进取的倾向,有助于个体积极迎战挫折;而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则大多表现为退缩、逃避、自欺欺人,虽然也能起到缓解心理矛盾和冲突的作用,但常常会阻止个体面对现实、积极进取,过分使用还有可能引起心理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