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美学评价林学院2003级旅游管理(1)班王锋强摘要:本人从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私家园林的构景要素,布局原则,构景手法等多个方面论述了苏州园林在美学角度所体现出的自然美,和谐美,布局美和意境美等,深入的阐述了苏州园林的美学所在以及其对中国园林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苏州园林私家园林美学自然美和谐美布局美意境美自古就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说法。
明清两代江南私家园林蔚然兴起,苏州园林为最多。
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有园271个,清代有园130个,可见明清两代苏州园林之盛。
苏州园林以私家园林居多,现存的主要有沧浪亭,拙政园,留园,怡园,环秀山庄,狮子林等,其中市区对外开放的园区有24处,拙政园,留园已经被列如了国家四大名园。
可见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苏州园林的美不仅体现在有山,水,花木,建筑构成的自然美和和谐美上,而且也体现在其所构置的意境美上。
从总体上讲,苏州园林的美具有了自然美,而且更胜于自然美,充分的将“天人和一”的道家思想,融合到了园林的建筑之中,使园林的自然美和建筑美,人工美和天然美和谐的统一起来,其美已达到了很佳的境界。
谈到中国园林的构造就离不开山,水,花木,建筑这四个基本要素,苏州园林的美也是有这四个要素所体现出来的。
明代万历年间,文士邹迪光在其私园愚公谷所作的愿记中说:“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
”[1]园林的骨架,“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造园必筑山,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
筑山在园林中极为重要,而且其也是园林美的一个重要原则。
山之美,不仅表现在选石上,同时也体现在山之造型上,二者却一不可。
其中苏州园林的自然美,和谐美表现的更加惟妙惟肖。
[2]有山必有水,清代著名书法家郑债曾说过:“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能生。
”[3] 因而,水是中国园林艺术活的灵魂。
同时水乃万物之源泉,所以水则成为园林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了。
所以要体现园林的美水则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了。
苏州园林地处江南,降雨较多,水在园林中的应用则更加广泛了,其体现的美也就不言而喻了。
苏州园林在布局水景时,特别注意水的活气。
因为水只有有了活力,全园才会有生气,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万物峥嵘的气象。
[4]宋代大大画家郭熙说过:“山水为血液,以草为毛发,以烟为神采。
故山的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美。
”[5] 可见花木在园林中的意义之大。
所以说,花木美也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苏州园林的花木美则体现的更加淋漓。
由于苏州位于江南,降雨较多,气候适宜,可以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
据估计,供苏州园林采用的植物有200余种,非常有利于园林的景物配置,对园林的建造极为有利。
园林是供主人欣赏、居住的,自然而然就离不开建筑。
古人云:“黄茅亭子小楼台,料理溪山煞费才。
”[6]可见建筑在园林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苏州园林的建筑以桥、亭、廊最为突出。
桥除了实用以外,更重要的在于连接风景、点缀风景的作用。
强代词人马致远在其词《天净沙秋思》中说:“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又有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有两句诗:“波光柳色碧宾蒙,曲诸斜桥协画舫通。
”从这几句话中,都可以看出园林意境美、自然美,比离不开小桥。
亭在园林中有着“左右游人,奴役风月”的作用,起着游览景点、点名主题的作用。
厅不仅是主要的官景点也是主要的风景点。
苏州园林的厅的形态多样,极为丰富,有方亭、园亭、六角亭、八角亭、半亭、桥亭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审美意义。
将亭置于半山腰或掩映与绿荫之中,时隐时现,委园中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7]《园冶》上说:“廊宜曲宜长则胜。
”长廊随行而变,倚势而曲,蜿蜒天尽方引人入胜。
苏州园林的廊大多为长廊,而且有自己的特点。
不但其建筑形式多样,有复廊,波形廊等,而且廊上建筑雕琢色彩鲜明,造型别致,美观大方。
其中最为特别的还在于布局,苏州拙政园有一廊驾于水上,上被称为水廊,漫步其上,观赏水景,真可谓其乐无穷。
苏州园林的美不仅在于园林的构景要素之美,而且在于其布局之美。
只有严整的布局,才能充分园林的美。
明代造园家计成再《园冶》中说:“梧荫扎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帐绵山屏,列见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如天工。
”揭示了建园的一个基本原则:园林之美,贵在自然。
[8]因此园林再布局时,应因地制宜,完全遵循自然,并且在建筑材料选择,色彩的选择上接近自然,与自然协调,达到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
其中苏州园林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极佳。
[9]选园者在造园林时,除了总体上按照造园原则外,细节上还采用独特的造园手法。
首先,是主景与配景的协调与搭配。
“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来扶持。
”如苏州拙政园选景山水并重,水约占全园的五分之三,总体布局也以水池为中心,名类建筑临水而立,亭榭楼台倒影水中,相互映衬。
[10 ]其次,构景采用借景、分景、对景、框景等手法。
在苏州园林中,这些构景手法应用颇多。
明代计成说过:“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则园虽别于内外,得景则无远近,晴峦耸秀,继宇凌空,极且所主,俗则屏之,素则收之。
”借景可以可以增大园林空间,丰富园林景色。
如苏州拙政园,在吾竹幽居亭处向西望去可看见远处的北寺塔,与了塔的形象,使这一景色更加美丽,更富有层次感。
分景可以是园林景观虚虚实实,景色丰富,更具韵味。
[11]苏州园林除了构景要素之美和布局美外,其美还体现在意境美上。
苏州园林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曲径通幽。
漫步于苏州园林之中,时不时就会走进一幽静的去处,这里景色优美、风光宜人。
要构成“曲径通幽”的意境,首先,路径必须是曲折的。
走在曲折的路径上,可以赏景,有可以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既扩大了园林的欣赏范围,又达到了障景的目的。
其次,苏州园林的路径都是有去有回的,没有没有沿原路返回的道理,使人们信步走的时候,充分欣赏到园林的美景。
同时,这种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应用极广。
二、以小见大。
由于苏州园林多为私家园林,面积狭小,为达到全面欣赏自然的目的就必须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苏州园林的将者为达到这个目的也煞费苦心:筑山时,用假山营造;理水时,完全遵循自然。
所以在这些小巧玲珑的园中漫步徘徊,常常回有一种身在画中的感觉。
一山一石,小桥流水,于细微中见宏远;一花一木,亭台楼榭,于精巧中见幽深,仿佛天地之宽,山川之迥,皆融于其中了,可谓万里湖山入小园。
[12]三、别开生面。
苏州园林中由于分景应用充分,使苏州园林与众不同,具有了别开生面的特点。
既体现在苏州园林的各园所具有的特色,又体现各园内部景观与众不同。
在饱览了山石之美和游罢万堂楼台之胜以后,来到“又一村”门前,眼前顿觉眼界一新,犹如置身于村野之中,故取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名,并借以点名这是留园内别具一格的一角,也是江南农村风光在再园林中的生动在现。
[13] 这样的布局源于与自然,有比自然更胜一筹,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地步。
苏州园林不仅是一种客观的欣赏对象,而且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融入文人对自然,对社会生活的许多感悟,是有诗情画境与哲理玄思的主客观的混合体,是自然与人的完全组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结晶。
曾经有人这样讲过,假如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一个长廊,那么苏州园林就是这个长廊的漏窗,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其它的传统艺术;假如中国传统艺术是一个大花园,那么苏州园林就是这个花园中的一个小园,在它内,有通向中国其它传统艺术的捷径。
可见,苏州园林不仅具有其独特的无以伦比的美学价值,而且具有中国传统的艺术价值。
苏州园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各种传统艺术文化,具有不可代替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因此,苏州园林于2000年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与保护,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的声誉。
2005年1月10日[1] 选自王缺主编的《广东园林》,2003年第2期(总97期),第15页,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与可持续发展(王少军)[2] 选自选自王缺主编的《广东园林》,2003年第4期(总95期),第5页,苏州名园狮子林文化内涵浅析(高丽华)[3] 选自王缺主编的《广东园林》,2003年第2期(总97期),第15页,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与可持续发展(王少军)[4] 选自胡运骅主编的《园林》,2001年第9期(总112期),第12页,《造园手法》----理水手法(沈福煦)[5] 选自乔修业主编的《旅游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8,第48页[6] 选自王缺主编的《广东园林》,2003年第2期(总97期),第15页,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与可持续发展(王少军)[7] 选自乔修业主编的《旅游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8,第57页[10] 选自胡运骅主编的《园林》,2001年第9期(总112期),第12页,《造园手法》----理水手法(沈福煦)[8] 选自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9,第186页[9] 选自杨晓凯主编的《自助旅游手册:苏州》,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8,第12页[10] 选自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9,第189页[11] 选自胡运骅主编的《园林》,2002年第6期(总121期),第10--11页,《造园手法》(之十二)----组景手法(沈福煦)[12] 选自杨晓凯主编的《自助旅游手册:苏州》,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8,第7页[13] 选自杨晓凯主编的《自助旅游手册:苏州》,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8,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