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国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基础教育必须高瞻远瞩固本强基。
作为基础科目的语文教育,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及早改变旧的教育观念,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习惯的培养,为他们将来成
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营造有利条件。
以下笔者结合语文教育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思想认识模糊。
认为“创新”专指科学发明创造,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
这种模糊的认识,导致部分教师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殊不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学
科密切协调,需要教师积极参与。
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就应帮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
语文学科,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广阔、自由与创造的空间。
因此,语文课堂也理所当然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二、应试教育羁绊。
应试教育的评价把考试分数看得很重,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学生考分的好坏成了优劣的惟一条件。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种应试教育评价观,势必造成师生共同追求分数的教学运行态势,从而使学生步入题海,加重负担,疲于奔命,学生语文能
力和特长发展受到压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火花没有产生的余地。
三、操作定位过高。
应当明白,新与旧是相比较而言的,以什么作为比较的参照系,决定了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持有的态度。
那种把“创新”含义定位为“世界首创”的认识,显然是以人类历史作为参照系的。
对“创新”含义的定位过高,直接引发了教师的畏难情绪。
其实在创新教育中,“新”的比较参照系是被界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
班级同学没说过和没做过的也可以看作是新的,甚至在学生个人历史上没有说过、没有做过的也可以看作是新的。
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道习题,都应视为有较高价值的“创新”。
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并不是无从下手。
由于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更新,同时也要求语文教学的观念需要创新,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
才有存在的必要。
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实行了
创新教育,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我想可以从以下
几方面去实践:
一、营造开放型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
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
了。
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是“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加汗水、日光加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
改进。
我们必须要考虑:(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
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四)改变陈旧的评价方法,建立新的评价观念。
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创新教学观念,确定宏观的大语文观念
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和旧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上、教学方法上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上,目前在一些学校和教师身上仍旧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或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就像《师说》中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绝对正统的本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
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
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
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三、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
立足课堂,向四十五分钟要方法。
课堂仍是教师进行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
创新教育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重“鱼”不重“渔”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有限的课堂及相对有限的材料,向学生传授学习语文、分析语言现象的方法。
换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和书本的教学内容,放眼广阔的社会生活,着眼于整体的语文创造力的培养。
在每一堂语文课中引导学生将社会生活和课外阅读材料融入进来,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且不同对象的不同体验本身就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班内班外,校内校外活动,将语文课堂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更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
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