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论

认识论

本体论: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然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的理解。

大体上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认识论: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

不可知论否认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

亦称知识论。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等等。

在哲学史上人们曾用不同的术语表述认识论。

I.康德曾用gnoselogy这个词表述;德语中的认识论一词是Erkenntnis Theorie,曾由康德主义者K.L.莱因霍尔德在他的《人类想象力新论》(1789)和《哲学认识的基础》(1791)中使用过;1862年E.泽勒在他的《论认识论的任务和意义》一书中采用了这个术语,以后它便流行开了。

英语中的theory of knowledge一词,是德语Erkenntnis Theorie一词的英译;epistemology一词则是由苏格兰哲学家J.F.费利尔在《形而上学原理》(1854)一书中首先使用的,他把哲学区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部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

从孔子到孙中山,都十分重视知行问题的探讨,提出许多深刻的思想。

中国古代先贤在研究知行关系时,有的强调知先行后,认为行就是知,知就是行,展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行的意义,提出了带有唯心论色彩的以知为基础的知行统一论;有的强调“行”对于“知”的重要性,认为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提出了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论。

这些理论思维的成果对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行和知的关系问题,是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

[1]人类从它形成开始,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认识。

但是,对认识本身进行认识和研究,并形成作为哲学组成部分的认识论,则是同哲学的产生相联系的。

认识论的任务是揭示认识的本质,揭示认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力求使人们的认识成为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因此,认识论必然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为出发点,而且将其贯穿于全部认识论的内容之中,由此引出不同的认识论结论。

历史上和当代的许多认识论并不是按照认识本身的实际情况来研究认识的,往往用不同的方式对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歪曲的解释。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出发,辩证地、历史地按照认识本身的过程考察认识,才真正科学地揭示了认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也才真正能使认识的自觉性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特点:1)认识的特点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2]2)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3] 3)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4)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一元论: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

“一元论”一词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C.沃尔夫创造的。

19世纪末德国动物学家、哲学家E.H.海克尔开始将它作为哲学用语。

他把基于物种保存原则和进化论的世界观称作一元论,并著有《作为宗教和科学之间的纽带的一元论》一书,还创立了“一元论者协会”。

一元论有两大类: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所有的唯物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因而他们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不彻底的。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了完整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通俗地说,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

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二元论:dualism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

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

他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精神没有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

二元论割裂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也无法将物质和精神绝对独立的原则贯彻到底,即使是笛卡尔,最终还是倒向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补充]二元论:一种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和物质两个实体。

二元论实质上坚持精神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唯心的。

多元论:多元论主张世界是由多种本原构成的哲学学说。

多元论实质是一元论的不同表述形式。

凡是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物质本原的学说。

是唯物主义的多元论;凡是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精神本原的学说,是唯心主义的多元论。

可知论,不可知论: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哲学学说,认为我们的感觉、表象、概念、思想能够正确认识世界。

一般来说,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是物质派生的,认为世界是可知的。

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所说的世界可知只是精神的自我认识,旧唯物主义者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由于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辩证地解决世界可知的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科学地证明了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是否认人们认识世界或彻底改造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学说。

此概念首先由英国的赫胥黎(1825—1895)于1869年提出。

不可知论的思想在古代就已产生,欧洲近代的主要代表是休谟和康德。

其本质是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屏障而不是桥梁,不承认在感觉之外有确实可靠的客观外部世界的存在,不懂得认识过程中本质与现象、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

有时不可知论一词也用以专指针对宗教教义而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上帝是否存在、灵魂是否不朽是不可知的。

诡辩论: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

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玩弄诡辩术的人,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言善辩,道理很多。

他们在写文章或讲话的时候往往滔滔不绝,振振有词。

他们每论证一个问题,也总是可以拿出许多“根据”和“理由”来。

但是,这些根据和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

他们只不过是主观主义地玩弄一些概念,搞些虚假或片面论据,做些歪曲地论证,目的是为自己荒谬的理论和行为做辩护。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

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

”黑格尔的着段话,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

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

诡辩既不同于一般的武断,也不同于谣言。

武断,是根本没有理由,人们一看就看得出它是强词夺理;谣言,它纯粹是无中生有,人们一听就能听出它是居心险恶。

但诡辩在论证其道理时,总是要拿出一大堆得“根据”,所以,在表面上,它很能迷惑一部分人。

诡辩同一般的谬误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别在于:谬误是无意的,而诡辩是有意的。

在世界上谁会有意地要把真理说成谬误,而把谬误说成真理?这就是那些手上没有真理的人。

我国有句古老的俗语,叫做“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手里没有真理的人,他们的周围也就没有群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得施展种种诡辩手法,玩弄歪曲真理与掩盖真理得种种骗人的把戏,为某种言行强行辩解。

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一种反辩证法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绝对存在于(寓于)相对之中。

因此,相对与绝对是辨证统一的。

如果离开绝对讲相对,夸大相对性,就会陷入相对主义。

诡辩论者往往认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质的稳定性,因此也是没有质的区别的。

诡辩论者还片面地夸大主观认识能力地相对性,从而否认了认识地真实性和可能性“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是他们地认识论。

诡辩论者为达到诡辩地目的,所采取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说真理只有一个的话,那么歪曲真理的形式却可以有几十种、几百种,甚至几千种。

列宁说:“哲学唯心主义的变种可能有一千种色调,并且随时可以创造出一千零一种色调来。

”可以这样说,每一种错误命题的提出,都是用了某一种诡辩手法的。

我们要真正制服诡辩论,必须从分析他们的诡辩手法入手。

主观、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里,而反动的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

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主观,客观唯物主义:客观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认为自然规律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人们不能改变客观世界,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客观世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变化的,人们不能违背和利用客观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