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论题库及解答1

认识论题库及解答1

认识论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群众的观点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是()A具有思维能力的人B能够适应环境的人C具有创新能力的人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3. 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

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A自然性B社会性C实践性D主观性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A认识与实践的过程B认识与实践的结果C对实践结果的反馈D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5.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主观和客观关系6.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人与物的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7.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A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B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C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8.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强调的是()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感性认识的作用D理性认识的作用11.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性12.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A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B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C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运动C实践D世界16. 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动物、植物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与此概念相对应,这表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C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工具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17. “熟知不等于真知”这句谚语表明()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质的区别18.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实践B从实践到认识C从经验到理论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9.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表明了非理性因素的()A指导作用B动力作用C诱导作用D激发作用20.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A事物本身的复杂性B认识本身的复杂性C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D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21. “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

这句话表明()A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B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C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2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写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23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B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C承认抽象真理和具体真理的统一D承认感性真理和理性真理的统一24“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真理论B客观真理论C形而上学真理论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25列宁说过:“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这句话表明()A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B真理是不能把握和认识的C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D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26在平面中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在球面中,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在凹面中内角和小于180°。

这说明()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27“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这句名言指()A真理和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的检验C真理和权威是相互联系的D只有服从真理才具有权威28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要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这句话揭示了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符合人们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经得住思想的批判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答案1. B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2. D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与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不同,唯心主义所说的主体基本上指思辨着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又有其各自的具体界定。

旧唯物主义所说的主体基本上是肉体凡胎,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本质的自然的人。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界定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在各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一语破的的抓住了关键,故为正确答案。

3. B社会性是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人与自然界中的动物特别是高级灵长目的区别,就是人具有社会性,实质上是社会动物,人的存在和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

选项A、C、D也是认识主体的属性,但不是本质属性。

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

4. D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主体以观念的方式或实际的方式把握或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在认识或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是直接地发生相互作用,而是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故正确答案选D。

5. A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因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不是自然界中任意两个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而是由主体发起的,主体指向客体,反映客体,变革客体,改造客体的关系。

主体把握客体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观念地把握客体,这就是认识活动。

二是实际地客体,这是指实践活动。

故只有A选项为正确答案。

6. D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7. C在主体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无论主体有怎样特殊的知识结构、认识定势或价值取向,主体的认识都来自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8. A本题考查的是认识的本质和作用。

本题重点是分析题干中的两个互相作用的关系:“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说的是客体是人类认识的源泉,人的感觉、人的认识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而存在,表明的是音乐(客体)对于人(主体)的作用;“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的是美的对象不是对任何人都能引起美感的,这取决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突出表明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综合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关系,本题的答案就是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9.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马克思所说的这句话是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解读,故正确答案选C。

10. B间接经验是通过获取他人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来提高自身经验的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强调书作为间接经验(文明传承)的载体的重要性。

11.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根据恩格斯强调的“改变自然界”。

12. C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13 C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