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本理念,构建学生成长的乐园课题组成员王世观教育是民族震心、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教育以学生为本。
学校作为社会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影响着社会的未来。
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具有远大理想、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里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我校建校十年来,在市教育局的直接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实现着超越式发展,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和肯定和赞誉,成为襄阳市义务教育的一面的耀眼的旗帜,市教育界名副其实的“窗口”。
2010年5月28日,学校正式更名为襄阳市实验中学,成为我市唯一一所实验中学,开创了我市教育史上的先河,标志着学校的发展又上到一个新层次。
学校特色教育成绩突出,素质教育硕果累累,中考成绩更是连年位居全市榜首,有多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大赛中获奖,为省市重点高中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学生成绩优异,行为习惯好,综合素质高,社会评价好。
而培养学生的“秘诀”,就在于我校坚持“用精细的管理发展学校,用适应学生的教育打造教师,用赏识的眼光培养学生”的办学宗旨,坚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成长”的理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
围绕学生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快乐的学习氛围,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权力打造学生成长的乐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一、用赏识的眼光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教育是充满的阳光的事业,是一种心与心的教育。
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引导、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从而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
(一)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因此,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把赏识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赏识这个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健康和谐成长。
1、欣赏、认可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我们不能用十全十美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更不能求全责备,而要用肯定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身上都有优点,包括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这样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发现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其次,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相信自己也能够和其他同学一样获得应有的进步。
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认可每一个学生。
2、关爱每一个学生。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就得学会热爱学生。
爱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母亲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
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前提。
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这样学生才能在和谐里健康成长。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爱学生,关注学生,以所有的学生为本,追求的效率是“人才多样,个个能成才”。
学校的发展不能体现在少数学生发展上,只有所有的学生发展了,才能肯定学校发展了;只有所有学生真正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应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本着对所有学生负责的态度,用爱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满腔的热情与爱心去面对学生,培养教育学生,用爱来平等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热爱别人的孩子的是神圣。
”一名好老师最重要的素质是发之内心深处的爱心,爱生如子,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他们来自何方,无论他们的家庭背景如何,无论他们的成绩好坏,不能厚此薄彼。
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更要多鼓励,多关心,多指导,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鼓励和帮助他们不断进步,从而在学校内真正形成一种无差别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得到和谐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相信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教师的真情付出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举止言行,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情感触动,触及学生心灵。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于喜爱的老师,往往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执教的学科中,爱学,乐学,甚至为博取老师的表扬而努力,进而不断进步。
而老师也会因为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而更加倾心于教育工作。
3、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进行,提倡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
因此学校要求教师真正改变观念,逐渐摆脱课堂上的权威地位,由原来的“权威一服从”变成“指导一参与”的新型师生关系,要从高高的讲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沟通、合作、对话,构建健康和谐的师生交流方式。
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把学习变成一种证明自身价值的自觉活动。
4、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还应该科学正确地评价学生。
科学地评价是指全面地、积极地、发展地看待学生,分析学生。
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因此,我校不断完善学生成长档案评价制度,评价内容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创新能力、实际能力、个人特长以及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
及时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长与快乐,找到自信,发现不足,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促进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如月的“文明学生评选”,每学期进行的“星级学生”评选,“体育竞技月”、“艺术展示月”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展示,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我是星,我能行”。
(二)一切为了学生,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教育是一种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
教育必须要对学生负责,必须要对每一位学生的一切负责,因此,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服务全体学生的意识,在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中,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和措施,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目标,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进步尽心尽责。
二、优化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操我校坚持“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思想,从关心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身心健康出发,细致入微,春风化雨,引导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1、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队伍建设为保证,以常规教育为抓手,以强化“三为”教育(为祖国、为自己、为父母而努力学习的教育)为手段,形成了学校“一二三四五”的德育工作思路:围绕一条主线(爱国主义)、突出两格教育(高尚的品格、健康的人格)、养成三个习惯(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稳定的心理习惯)、培养四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社会竞争能力)、优化五条教育途径(学校教育、自主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生活教育)。
要求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渗透到教育活动中,实现活动育人;渗透到学校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渗透到环境优化中,实现环境育人;渗透到教育服务中,实现服务育人。
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营造“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的德育氛围。
2、抓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我校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也是从细处入手,从起点抓起,让良好习惯的养成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一剂良药。
一是抓行为习惯。
学校每学期第一个月为行为习惯规范月,开学用一周的时间抓好入学教育,教育学生从各种细小处做起,如: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上下楼梯应右行;见到果皮纸屑主动拾起等。
坚持开展文明细胞、文明班级创建和争当“十好学生”等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不同特点,提出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对起始年级,针对学生学习习惯正处于形成期,加强了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细化到阅读习惯、解题习惯、思考习惯的养成;对中高年级,针对高年级,针对其习惯处于修正期,加强了习惯指导教育,及时指出不良习惯的症状及修正策略。
通过举办讲座、经验交流会,让成功的学习方法成为共同的学习资源,使良好的学习习惯植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3、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感。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
我校在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净化、亮化。
美化的同时,要注重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学校无小事,处处受教育”,我校建设了50米的文化长廊,在长廊里宣传每个班的好人好事,好的班风班貌;在学校的花坛中、草丛中和走廊上,配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以尊重的态度对老师”,“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关心集体比关心个人为重”,“生命我们无权选择,人生需要自己创造”等标语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环境似乎随时在提醒着学生:说文明话,干文明事,做文明人,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宣传栏、黑板报、读报栏、光荣榜、各具特色的文明教室布置、国旗下讲话、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
如今,我校校园环境处处会“说话”,已成为一本能影响学生观念、规范学生行为的无字教科书,同时也成为我校素质教育的窗口。
4、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学生干部一律采取竞争上岗,班级管理实行值日班长制,学生自己制定班级、班约及班干部职责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
如:学生干部根据《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对各班每日工作进行检查,量化打分,每天一公布,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培养自己做人的尊严感、责任感、道德感,逐步达到自主管理,学会做人。
5、德育教育活动化。
学生在校期间,每月开展一个德育主题活动,每周坚持选拔伸旗手、护旗手活动,坚持开展好“廉政文化进校园”、“孝行、雅行教育”、“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比”等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