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望 月
情人怨遥夜,
怀
竟夕起相思。
远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
• 起句“海上生明月”, 点明“望月”,用平淡朴实 之语构建了高华浑融的气象, 真是意境雄浑阔大,不愧为 千古佳句。
•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由 第一句明月之景转而抒情, 转入“怀远”的主题。
• “还寝梦佳期”,这一句也 是无可奈何之意。无奈中只 好归家睡觉。因为诗人怀有 梦想,想着梦境中能与情人 相会呢。
•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 期”这两句,构思奇妙, 意境幽清。情思悠悠中, 作者用幻想的梦境衬托出 不尽的情思,给人一种惆 怅落寞之感。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
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 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 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 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 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 堪称典型。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颈联是实境与幻觉的交融, 通过对室内氛围的细致刻画, 用往昔爱情生活的美好来反衬 如今室空人散的孤寂与落寞。 就这样,抒情主人公逐渐清醒 过来。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
尾联用汉武帝寻仙不遇之 事,点明天涯阻隔、相见实难, 令人回味无穷。
李商隐这首无题七律写一位 男子对远隔天涯的女子的思念。 全诗围绕着“梦”来抒写“远别” 之情,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从 梦醒时的情景写起,而后将梦中 和梦后、实境与幻觉糅合在一起, 最后方点明由于蓬山的阻隔才导 致了远别之恨。
诗歌赏析
※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河堤听者,江上歌者,两下 有情。 踏歌:一作“唱歌”。踏歌 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 以脚踏地为节拍。
※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双关语写听者知歌者之“有情”。 东边日出——“有晴”——“有情”。 西边雨——“无晴”——“无情”。
谢榛: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措词流利,酷似六朝。” (《四溟诗话》)
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 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 受。”
(《唐人七绝诗浅释》)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 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 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 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 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
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 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 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 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也。
• “披衣觉露滋”,“滋”字写得好, 不仅客观地反映了露水滋生,沾湿 衣襟的情况,而且暗示了彼此思绪 的增长。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灭烛”、“披衣”是两个动作细 节。这两句用细腻的笔法生动刻画 了深夜情人对月不眠的情景。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 “不堪盈手赠”,意思是说, 相思之中,无以为赠,只 有这满手的、盛满真情实 意的月光,但这又如何赠 送给对方呢?
解题
刘禹锡写下《元和十年自朗 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 后,因其诗“语涉讥刺”,再 度遭贬,先为播州刺史,后改 为连州刺史。
又过了十四年,诗人回京担 任主客郎中,故地重游,玄都 观已不复往日盛况。诗人于是 写下这首诗,再次对昔日权倾 一时的弄权小人加以讽刺,表 现出坚定乐观的精神。
诗歌赏析
※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刘郎,作者自指。
诗歌特色
讽刺辛辣,大胆无畏。
沈祖棻:“就此诗骨子里面的, 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 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 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 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 是那些趋炎附势,
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 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 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 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 提拔起来的罢了。
贞元九年(793)进士,
曾任太子校书、渭南主簿、 监察御史等职。永贞革新期间, 与王叔文友善,任屯田员外郎、 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 管理。
王叔文败后,被贬为朗州(今 湖南常德县)司马达十年之久。元 和九年(814)奉诏还京后,再贬为 播州刺史,后改为连州(今广东连 县)等州刺史。
后转任夔州(今四川奉节)、 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官至检 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 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 梦得集》。
侵:一作“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两相对比,心情不堪。 玄鬓:指蝉。相传魏文帝宫 女莫琼树将鬓脚梳得像蝉翼一样 薄,故称蝉鬓。 白头:作者自指。汉乐府 《杂曲歌辞•古歌》:“座中何 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以蝉之艰苦喻己之多难。 《在狱咏蝉序》:“失路艰虞, 遭时徽纆。” 又:“庶情沿物应,哀弱羽 之飘零;道寄人知,悯馀声之寂 寞。”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代蝉兴叹,自鸣冤屈。 屈金粟:“结句得以直说自 己,以前半有‘南冠’‘白头吟’ 句也。”(《唐诗三百首注疏》 引)。
诗歌艺术特色
托物咏志,寄言于外。 用典切当,含蓄工整。 情绪悲愤,不露痕迹。
对比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 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 藉秋风。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唐人七绝诗浅释》)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解题
《竹枝词》原是巴东一带的 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 史时,在巫山一带听到这种民 歌,认为它清新刚健,富有浓 厚的生活气息,于是依声填词, 创作了别具一格的《竹枝词》 诗。本诗使用双关手法描写爱 情,具有民歌风范。
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 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 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 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 一样。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 道士归何处’的结果。这,也就是俗话说 的‘树倒猢狲散’。
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 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 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 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 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诗歌赏析
※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写长安城中人们争相看花时热闹场景。
※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由物及人,写十年人生遭际。
王文濡:“借种桃花以讽朝 政,栽桃花者道士,栽新贵 者执政也。自刘郎去后,而 新贵满朝,语涉讥刺。” (《历代诗评注读本》)
玄都观,道教庙宇名,在长安朱 雀桥西。
•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 时”,这两句直接勾勒出诗 题,显示出作者张九龄浑然 天成的诗歌特点。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 “怨”字用得好,生动细 致地反映了远隔天涯的 情人彼此对月相思的心 理特征。因为思绪万千 而久久不能入寐,只得 怨恨这漫漫长夜,突出 了相思之苦。
•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这两句以“怨字”为中心,围 绕月这个独特意象,刻画了相 思之情。直接承继起首两句, 对仗很工整。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骆宾王(622—684,有生于619、640 等说),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少有 神童之誉。因父殁家贫,求谒当道,任 职长安,历时五年,至高宗永徽初去职。 其后闲居齐鲁长达十二年。
高宗乾封二年(667),再度 入京干谒求售,期间曾从军边塞, 后擢侍御史。
由于他直言进谏,得罪当朝,被 诬入狱,年余始获释。武后光宅元年 (684)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 天,为徐敬业写《讨武曌檄文》。徐敬 业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
玄都观盛况不再,满目萧条。 桃花,比喻昔日获宠新贵。
※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人事变迁,得失逆转。 有意旧事重提,表现诗人不屈不 挠的战斗精神。
诗歌特色
俏皮尖酸,锋芒毕露。
沈祖棻:“和上一首一样,此诗仍 用比体。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 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再就 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 贵,与前诗相同。种桃道士的诗歌创作
刘禹锡现存诗歌七百多首,涉 及题材较广,内容包括比兴体制的 讽谕诗,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反映 时世和个人遭际的感遇诗,模仿与 改造民歌体的竹枝词、杨柳词等。
刘禹锡的诗歌总体上说豪迈刚劲, 老辣犀利,气度森严,故白居易称 其为“诗豪”
(《刘白唱和集解》)。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首联凌空而起,似感突兀,下句则 直接写景,突出诗人忽然梦醒后的 孤寂、惆怅的感受,而梦醒后的空 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颔联用细节描写表现出诗人 梦醒后刻骨的相思之情。因为远 别,故只在梦境中欢聚,而美梦 惊醒后则是更深的思念。强烈的 思念促使抒情主人公不等墨磨浓 就奋笔疾书。
诗歌赏析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因蝉起兴。 西陆:代指秋天。《隋书• 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 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 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 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 行北陆谓之冬。”
南冠:代指囚徒。《左传•成 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 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 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 囚也。’”
解题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 锡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朗州司马, 十 年 后 , 即 唐 宪 宗 元 和 十 年 ( 815 ) 奉诏回长安。
他借玄都观赏花之事写下这首讽刺 诗,对那些永贞革新后新得势的权 贵报以讥讽。诗成后,传诵一时, 但因“语涉讥刺”,引起执政者的 不满,再贬为播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