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摘要】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对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轨迹、文化形态进行了回顾,概述了少数民族电影的艺术成就,揭示了民族性和电影艺术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中国;电影;结合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取得了重大成就。
仅1949年至1965年的“十七年”时期,我国出品了40多部少数民族电影;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迅猛发展,1978年至今,共有约200部少数民族电影问世。
这些影片涉及到了生活在我国境内的近40个民族,全面关照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
其中的佳作如《五朵金花》(1959)、《刘三姐》(1960)、《阿诗玛》(1964),被誉为“三大经典”。
它们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精品,也成为民族艺术宝库中的艳丽奇葩。
这些少数民族电影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为民族性和电影艺术特性的成功结合。
“十七年”时期:打造经典,形成风格1949年至1965年的“十七年”时期,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一个高峰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中,民族性以电影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其民族性可概括为如下的几个方面:一是对包括民族传说、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风民俗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再现,凸显各民族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主题。
如《刘三姐》、《阿诗玛》两部影片分别取自壮族和彝族中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其本身的民族传奇性就具备了审美价值。
在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语言的展示上,“三大经典”为观众提供了难忘的少数民族记忆。
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方面,除“三大经典”外,《草原上的人们》(1953)、《达吉和她的父亲》(1961)、《冰山上的来客》(1963)、《景颇姑娘》(1965)等影片的音乐和主题歌也载入了中国电影史册和音乐史册。
这些民族音乐经典,表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强化了影片的民族特性。
在民风民俗的再现上,主要表现为对少数民族的情感再现,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
以“三大经典”为例,它们都采用了“对歌”这一少数民族常用的感情表达方式。
如《五朵金花》中金花与阿鹏第一次相遇,用对歌的形式表露爱情,表达得坦诚、直接、自由。
影片这样的描绘,比较符合白族青年表达恋情的方式,凸显了民族特色。
颇具典型性的少数民族爱情独特表现方式在其它影片中也较为常见,如《哈森与加米拉》(1955)用“追姑娘”等习俗表现哈萨克族的爱情,《草原上的人们》中表现了“敖包相会”式的蒙古族爱情,《芦笙恋歌》(1957)中用“抢花头巾”表现了拉祜族青年男女特有的择偶方式。
少数民族独特的视觉奇观是其民族性的另一重要方面,这种既适合电影视听表现又具有较强民族特色的魅力奇观,为“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赢得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如《内蒙人民的胜利》(1950)中顿得布“套马”的场面,渲染了茫茫草原中策马奔腾的雄浑气势,具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性;《哈森与加米拉》中哈萨克族的“刁羊”场面不但凸显了民族特色,还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情趣。
这些影片中民族性和电影特性的结合,还表现在叙事方式上。
它们突破了少数民族传统的艺术语言方式,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民族的审美价值。
少数民族的艺术语言方式主要为歌、舞、音乐及民族史诗,而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在叙事方式上进行了不同于本民族叙事方式的间离,使用了许多非少数民族叙事特性的表现方式,更好地表现其民族特色。
其中类型元素的运用最为显著。
喜剧类型是每个民族都乐于接受的类型之一,如“三大经典”之一的《五朵金花》,利用男主角阿鹏寻找恋人金花时却遇见多位名叫金花的姑娘而形成了一个个喜剧性的情景。
另一种类型元素是惊险样式类型。
惊险样式影片是“十七年”电影中最具类型特征且成就最为突出的类型片,如在影片《神秘的旅伴》(1955)中,惊险样式的设定使得彝族姑娘小黎英的旅途充满了艰险与恐惧,对安全的寻求拉近了她与化装成赶马人的瑶族民兵连长朱林生之间的距离,惊险的旅途成就了这对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于是观众看到了瑶族、彝族与众不同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听到了沁人心脾的彝族情歌。
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视听元素,为当时的观众带来了新鲜的审美感受。
另外如《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冰山上的来客》等优秀少数民族影片也是通过使用类型化的叙事手法来表现其民族特色和美学价值的。
改革开放后:突破窠臼,提升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生产数量激增,艺术质量也有相当大的飞跃,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形成了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第二个高峰。
新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在表现民族风土人情等一般民族性上获得了新的突破,如《婼玛的十七岁》(2004)将少数民族的地域风光表现提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
影片中所展示的哈尼梯田已超越了自然风光本身,它被赋予了一种精神象征意义,就像哈尼族人的心灵一般,在美丽、古朴与宁静中渐渐苏醒,接受着现代文明的洗礼。
在保持一般民族性的同时,新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也开始对少数民族的历史进行探究,力求再现真实的民族历史,使其具备独特的民族性,同时又产生历史厚重感,深层次拓展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的主题。
电影《松赞干布》(1988)表现了公元7世纪初,藏族著名政治家、社会改革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吐蕃王朝并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997)表现了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成吉思汗成为蒙古部落的首领并统一北方建立蒙古汗国的雄壮历程;《东归英雄传》(1993)展示了清朝乾隆年间,游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蒙古部落挣脱沙俄奴役、回归祖国的民族大迁徙的壮举。
这些影片不但真实再现了民族历史风貌,还对藏、蒙古两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社会心理结构、民族精神等作出准确的描述,原汁原味地揭示出潜藏于内的人文意味,使影片获得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邃的文化意味。
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电影的另一重大突破体现在用“他者”的视点去巡视某一民族的特性,表达人类共同思考的命题。
如《猎场扎撒》(1986),影片记录了蒙古族自古以来在狩猎时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破坏这一准则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悲剧性后果,但其用意并不是为了再现这些蒙古族习俗,而在于揭示人与人之间为生存而斗争的残酷性的悲剧。
再如《青春祭》(1985),影片记述了一位汉族女知青到傣乡插队的一段生活回忆。
透过汉族女主人公的眼睛,影片审视了傣乡的生活形态,探索了傣族的心理结构。
但是,影片并未落脚于对傣族这一单个民族的表现,而是将其升华——表述了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对那种古朴、温馨、自然而又充满诗意的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而蒙古族题材的影片《黑骏马》(1995)也是对淳朴的蒙古族生活进行“他者”视点的描绘,表现了蒙古族热爱生命、宽容善良的民族精神。
创作者以此来寄托对生命原初的淳朴状态的缅怀,对寻找人生价值、提高人生见解进行新探索等,力图表达出超越民族界限的、共同的生命体验。
在少数民族视觉奇观呈现及类型化叙事层面,改革开放之后的少数民族电影也有了新的提升。
上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产电影的表现手段逐渐增多,电影类型也日趋复杂。
少数民族电影中使用的对本民族叙事方式间离的类型元素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塞夫、麦丽丝导演的一系列表现蒙古族历史的影片,引入了动作类型来表现蒙古族骑士的马上动作,营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
如《骑士风云》(1990)、《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1995)等表现蒙古民族的“马上动作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悲情布鲁克》中5位蒙古族勇士那段堪称“马背上的芭蕾”的“醉马”动作,为少数民族电影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些年来,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也开始应用于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更加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段。
如《嘎达梅林》(2002)中,用数字技术营造出千军万马在广阔的草原上厮杀的悲壮场面,这种有着独特民族感怀的视觉体验给观众留下永久的震撼;而《天上草原》(2002)中用数字技术对音乐加工,使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更加生动、贴切,更好地完成了对蒙古民族的心理描写和精神刻画。
回望60年来少数民族电影的重大成就,少数民族电影在深刻展现民族性的同时,也成为了歌颂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1]尹鸿,凌燕. 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星星. 再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精髓[J]. 中国民族,2001,(12)[4]王志敏.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概念界定问题: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云南影视正在崛起,无论题材、获奖率,还是省外剧组的大量涌入、炽烈和煦的文化氛围,云南影视近年来正以傲然姿态表达出重拾〈阿诗玛〉、〈五朵金花〉那段辉煌的信心。
尤其当〈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两部纯正的云南电影夺得多项大奖之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焕发出来的光和热给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注入无穷活力,在某种程度上,"云南现象"或许将成为未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最重要的标杆……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新高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电影一度引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风骚:〈山间铃响马帮来〉、〈芦笙恋歌〉、〈阿诗玛〉、〈五朵金花〉等等经典历久弥新,后两部电影更是被评论界一致推为中国电影百年十大经典之一,十席经典,云南独占两席,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评价,这恰恰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永久魅力。
云南为什么不能延着这条光辉的荆棘路再次向前?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陷入沉寂,但进入新世纪之后,云南电影再次发轫。
由云南红河州联手中国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诺玛的十七岁〉获得第十届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随后在世界多个影展上频频斩获。
这个讲述红河哈尼族十七岁少女"怦然心动"的故事预示了少数民族融入外部世界的可能与希望,同时更像是一种期待:少数民族电影理应走向世界。
谈到这部片子的成功,红河土生土长的编剧孟家宗认为是"从一个民族自身出发触摸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状",有评论认为,〈诺玛〉的成功正是源于民族视觉与外部澜绶⑸ 鲎驳男穆防 蹋 纱诵纬赡持置匀说奈幕 洳睿 壑谖尴藁匚丁?接下来的〈花腰新娘〉再夺十一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大奖,它所展示的红河花腰彝族风情实在令人惊讶:烟盒舞、海菜腔、女子舞龙队……尽管故事简单,且思想性与艺术性都逊于〈诺玛〉,但传达了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的怡然自得,这种自信在以往的少数民族电影中实属少见。
两部片子引起中国影坛的高度关注,赢得一片叫好,如果算上即将开机的反映红河瑶族风情的〈咬指〉,三部片子将构成"红河三部曲"――这是红河少数民族生存现实的精彩亮相;如果再算上反映傈僳族、傣族抗英斗争的〈石月亮〉、田壮壮屡获大奖的〈德拉姆〉,反映云南东北高寒山区农民生活的〈好大一对羊〉,云南少数民族电影正在快速进入高峰期,联想电影之外的〈云南印象〉等大型原生态歌舞的成功、70多剧组对云南的偏爱、6大影视基地的建立,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同样在挖掘民族文化潜能过程中呈现出了非凡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