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的小说翻译与翻译小说
万方数据
第!期
付 建 舟 *论 晚 清 的 小 说 翻 译 与 翻 译 小 说
++
的外语水平很低 ! 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很少 ! 很难直接翻译 " 另一方面 ! 当时翻译的目的是直接为现实社会 服务 ! 在翻译时 ! 翻译者往往不全部翻译 ! 只是选取那些具有针对性的内容 ! 很多内容近于重述或重写 # 晚清许多外国小说引进来时 ! 翻译者一般不署 $ 译 % 字 ! 而署 $ 译述 % 或 $ 衍义 % 等字样 & 但这个过程比较短 暂 ! 译述的作品也比意译的作品少 & 宽泛地说 ! 这种译述也可以认为是意译 & 意译是晚清小说翻译的一种 风尚 ! 它与五四时期的小说翻译不同 & 五四时期的小说翻译主要是 $ 直译 %! 后者虽然是一种进步 ! 但不能 因此就贬低晚清文学的 $ 意译 %& 为了避免 $ 直译 % 与 $ 意译 % 术语或理论的纠缠 ! 一些学者以是否 $ 忠实 % 于 原文来衡量译文 & 一般认为译文要 $ 忠实 % 于原文 ! 并以之作为衡量译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 但是 ! 笔者 认为 ! 仅仅以是否 $ 忠实于原文 % 为标准 ! 仍然不能解释晚清的翻译文学 ! 尤其是翻译小说 & 我们要把晚清 翻译小说的特征与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 ! 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 以及翻译小说在特定 的历史时空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 晚清翻译小说不忠实于原著 ! 译述者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 ! 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习 惯对原著进行适当的改造 ! 以便适合本国的读者 & 这就涉及到了晚清小说翻译的一个核心问题 ! 即 $ 中国 代 % 问题 & 在翻译的过程中 ! 翻译者一般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解读介绍西方小说 ! 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小 说中国化了 & 这种 $ 中国化 % 分为两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是表层文化中国化 & 表层文化是指民族文化中显 在的一目了然的浅层部分 ! 如不同文化中的人名 ’ 地名等 # 中西文化的差别较大 ! 晚清的翻译者与读者对 表层文化的接受也很困难 # 如西方文字多是拼音文字 ! 以表音为主 ! 这与以表意为主的汉字很不相同 # 把 西方文字根据读音翻译成汉语 ! 中国读者很不习惯 ! 不得不改为中国体例 # 包天笑在回忆翻译 ( 馨儿就学 记 ) 时总结说 *$ 我是从日文本转译得来的 & 日本人翻译欧美小说 ! 他们把书中的人名 ’ 习俗 ’ 文物 ’ 起居一 切改成日本化 & 我又一切改变为中国化 & 此书本为日记体 ! 而我又改为我中国的夏历 + 出版在辛亥革命以 前 ,! 有数节 ! 全是我的创作 ! 写到我的家事了 & % "#$ %&’ 海天独啸子翻译时更是大刀阔斧 ! 他 在 谈 ( 空 中 飞 艇 ) 的译述方法时说 *$ 卷中多日本俗语 ! 今代以我国文话 & 凡删者删之 ! 益者益之 ! 竄易者竄易之 ! 人物使 合 于 我 国 民 之 思 想 习 惯 ! 大 致 则 仍 其 旧& 至 其 体 例!因 日 本 小 说 ! 与 我 国 大 异 ! 今 勉 以 传 记 体 代 之 & %"%$ !(& 翻译大家严复和林纾则用中国古文翻译西书 ! 他们的译文 $ 桐城气息十足 ! 连字的平仄也都留 心 ! 摇头晃脑的读起来 ! 真是音调铿锵 ! 使人不自觉其头晕 %")$ %&& $ 中国化 % 的第二层次是深层文化中国化 & 深层文化是指民族文化中隐在的核心部分 ! 如民族精神 ’ 民族心理等 & 晚清小说翻译家在翻译西方小说时 ! 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小说 ! 通过翻译转 换成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 $ 中国翻译小说 %! 其间体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向 & 翻译者不是通过 $ 直译 % 的方 式即原原本本地翻译西方小说 ! 也不是原原本本地传递与汉字相应的西方文化 ! 而是通过 $ 意译 %! 既能 传达西方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技巧以及相应的文化 ! 同时 ! 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 以适应本民族的文 化心理结构 & 这种翻译现象在晚清文学翻译界十分突出 ! 林纾 ’ 周桂笙以及其他翻译家都是如此 & 晚清小 说翻译中深层文化中国化的现象比比皆是 !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 一 " 种族存亡意识的突出 晚清 ! 中国特殊的历史处境使全社会都在救亡 ! 那么对有些作品从种族存亡的角度来解释是最自然 不过的 & 如 ( 黑奴吁天录 )! 它本身是描写美国黑人的命运 ! 可是译者和中国读者把它转化为中国人的命 运问题 ’ 中华民族的命运问题 ! 从而掀起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 ( 绣像小说 ) 杂志上刊载了翻译 小说 ( 僬侥国 )+ 又名 ( 汗漫游 )! 即 ( 格列佛游记 ),!$ 僬侥 % 之意为 $ 古代传说中的矮人 %! 但 ( 格列佛游记 ) 不仅仅描述了小人国 ! 而且也描述了大人国 ! 这也许是译作又改名为 ( 汗漫游 ) 的原因 & 后来 ! 我阅览 ( 知 新报 )! 看到 ( 人种兴亡论 ) 一文 + 载 ( 知新报 ) 第八十二期 ,! 才恍然大悟 ! 原来译者命名 ( 僬侥国 ) 有深意存 焉 ! 即译者是在中国处于亡国灭种的历史关头 ! 在优胜劣败的社会进化思潮背景中对 ( 格列佛游记 ) 作了 人种学的解读 & 作者说 *$ 窃尝读严又陵君所译赫胥黎 ( 天演论 )! 有物竞天择二义 ! 因而思人种兴亡之故 ! 不觉大有所感焉 & % 优种不断进化 ! 不断延续 " 劣种不断退化 ! 不断淘汰 & 矮人 ’ 小人应该属于劣势种族 ! $ 考 ( 大荒经 ) 中 ! 有所谓小人国名靖人 ! 又有小人国名僬侥者 %& ( 人种兴亡论 ) 的作者和 ( 僬侥国 ) 的译 者认识到当时人种兴亡的严重性 *$ 我思今日天下人类善于改良者莫如美国 ! 若百年以后 ! 地球各国 ! 谅 万方数据
"##
湖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 卷
无有能当美国者矣 # ! 按 $ 美国殖民国不许亚洲以东之民通籍 % 其故不尽因夺其工党之衣食 % 故相率而拒 我也 # 盖其暗中已择种留良之意 % 实卑视我东亚人在劣种之列矣 % 可不悟哉 % 可不悟哉 # "& 知识分子痛感 种族沦亡 % 大声疾呼 $’ 今我同类欲图自存 % 首宜痛念种族澌灭 # & 这里的 ( 澌灭 & 是指 ( 溯有生之始 % 教化未 开 % 人类大抵皆为劣种 &# 中华民族将会被视为劣种而淘汰 % 这是对全民族发出的警告 # ! 二 " 中国传统道德的制约 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所遵守的行为准则 # 中国传统道德是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无形纽带 # 在晚清社 会转型过程中 % 传统道德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 ) 茶花女 * 有一译本删去女主人公 ( 亚猛 & 怀孕的情节 %) 毒 蛇圈 * 译本第九回后半回增加 ( 妙儿 & 思念父亲 ( 瑞福 & 一节 % 这一删一增 % 均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私怀 孩子与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相背离 % 儿女对父母讲孝心则正好与中国伦理文化相一致 # 吴趼人评点 ) 毒 蛇圈 *! 载 ) 新小说 * 第十二号 " 时说 $( 近时专主破坏秩序 % 讲家庭革命者 % 日见其众 # 此等伦常之蠹贼不可 以不有以纠正之 # & 对这一情节 % 吴氏认为 $( 如此之殷且挚 % 此外若不略写妙儿之思念父亲 % 则以慈 , 孝两 字相衡 % 未免似有缺点 + -- 特商于译者 ! 周桂笙 "% 插入此段 + 虽然 % 原著虽缺此点 % 而在妙儿当夜 % 吾知 其断不缺此思想也 + 故虽杜撰 % 亦非蛇足 + & 这种意见正是建立在中国儒家伦理文化基础之上的 + 张瑛所 译美国威登著的侦探小说 ) 黑蛇奇谈 *( 客店 & 一节描绘了一位女店客 % 该女店客是一个美丽的妇女 % 绝世 丽姝 % 兰麝香流 % 宛如散花天女降凡 + 一个士人打扮的年老客人讥讽地问店伙 % 那妇人花枝招展 % 是名门 淑媛呢 % 还是贵族嫔妃 % 从前不曾见过那宗尤物 + 笔者无法把这段译文与原文对照 % 但从行文及其意蕴可 以判断译者的明显加工 + 从表层的语言文字到深层的价值观念 , 意识形态 % 处处流露出中国文化的痕迹 % 如把美丽妇女贬低为尤物 + 贬低妇女的地位 % 尤其是把美丽的妇女视为尤物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一个显 著特点 + 又如 ) 汗漫游 * 里的小人国 ! 即利利伯国 " 专重德行 % 不重视才能 + 他们所谓的德行不外是诚实 , 公 平 , 和气 + 因为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帮助国王为老百姓办实事 % 没有才能可以慢慢去做 . 如果让那些有才 能而没有德行的人去做 % 他们就会不守法律 % 使老百姓蒙受损失 % 而且他们会处理得不留深刻痕迹 % 具有 很强的隐蔽性 + 正因为如此 % 小人国的刑法 % 治罪最重的是欺骗罪 + 因为有欺骗的事 % 诚实的人必然受害 % 奸猾的人必然得利 + 因此 % 小人国的道德原则之一是 % 以忘恩负义为极大的罪恶 + ! 三 " 道家出世精神的渗透 道家精神是与儒家的入世思想相对应的另一种以出世为主的文化精神 % 其政治理想是 ’ 无为而治 &% 其社会蓝图是 ’ 小国寡民 &% 这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相去甚远 + 一般来说 % 对西方小说很少作道家式的解 读 + 对于内容和精神实质上很相近的作品 % 在翻译时译者用中国的文化精神去理解是很自然的 + 但对精 神内涵与译入文化不同或者根本背离的作品 % 仍然用译入文化去理解就完全是 ’ 误读 &% 例如对 ) 小仙源 * 的道家式理解 + ) 小仙源 * 原名 ) 小殖民地 *% 它讲述的是一个瑞士人洛萍生到海外去开发殖民地 % 船在海 上失事 % 漂流到一个小岛 % 他与妻子儿女在岛上安营扎寨 % 培栽植物 % 驯养禽兽 % 生生不息的奋斗历程 + 它 体现了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活动的冒险精神 % 生机勃勃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 % 追求财富的工商精神 + 虽然 译者在译后 ’ 凡例 &! 载 ) 绣像小说 * 第十六期 " 中说 $’ 是书于纤悉之事 % 记载颇详 % 足见西人强毅果敢 % 勇 往不挠 % 造次颠沛无稍出入 % 可为靴子德育之训迪 + & 还说 $’ 当时列国殖民政策尚未盛行 % 作者著此 % 殆以 鼓动国民 % 使之加意 + 今日欧洲各国殖民政府 % 炳耀寰区 % 著是书者殆亦舆有力也 + & 但是 % 经过翻译 % 作品 却体现出中国上古或中古时期逃避社会现实追求安逸超脱的出世精神 % 把殖民者初开的荒岛变成了类 似桃花源的小仙源 + 陶渊明创作了 ) 桃花源记并诗 *% 构造了一个美丽 , 理想的桃源世界 + 陶渊明的桃源世 界是一个神话般的所在 % 也是一个农耕世界 % 田间道路纵横交错 % 村舍间鸡鸣狗吠互相能听到 + 男男女女 往来耕种 % 老老少少都怡然自乐 + 这里民风淳朴 % 村民热情好客 % 他们邀请外来者武陵渔人到家作客 % 杀 鸡 % 设酒 % 热情款待 + 他们的生活与世隔绝 % 日出而作 % 日入而息 % 人人劳作 % 并从劳动中获得快乐 + 这是一 个法外世界 % 这里没有皇帝 % 没有任何不劳而获 , 靠寄生过日子的统治者 + 村民中没有游手好闲者 % 他们 按照约定 % 自觉劳动 % 他们从劳动中获得生活所需的衣食用品 % 而快乐从劳动中自然涌来 + 这幅图景自然 很吸引人 % 它具有田园牧歌特色 % 人民生活悠然自得 % 一切太平 % 一切和谐 % 似乎是至乐世界 + ) 小仙源 * 描 写的是初期资本主义对海外殖民地的开拓 % 近似于原始形态 % 那种单一的开拓过程和简朴的生活状态很 容易让人把它与中国的 ’ 小国寡民 & 和 ’ 桃花源 & 联系起来 + 这是地地道道的文化 ’ 误读 &+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