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就业形势与政策

就业形势与政策

就业形势与政策2012届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实践2011年2-3月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演变计划经济体制:统包统分,包当干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内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改革方案市场经济体制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目前: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教学目的? 了解和认识当前形势下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相关就业政策? 熟悉不同类型、性质企业的用人观? 掌握基本的求职、面试的内容、方法和技巧? 培育基本的职业道德意识?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就业指导与实践? 课程类别:选修? 课程学分:1? 课程学时:20? 课程安排:第2-6周,每周2次课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基本要求第一讲了解当前形势下的毕业生就业政策状况,合理确立、调整、修正就业期望第二讲深入了解、掌握求职的渠道与方法并运用,了解企业的招聘流程和要求第三讲熟悉不同类型、性质企业的用人观,熟练掌握根据不同的企业、岗位的需求,针对性撰写简历第四讲熟悉了解面试基本程序,掌握基本面试技巧,了解职场相关礼仪第五讲掌握了解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一般方法,初步认识劳动力市场,并熟悉相关劳动保障制度和权益维护的基本途径第六讲了解基本的职场生态,掌握求职就业过程中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第七讲熟悉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了解我校毕业生协议书管理的基本程序考核方式考试就业指导与实践第一讲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大学生最不能逃避的课程(五个必须回答的问题)1、我是谁?--2012届毕业生!700万分之一。

2、我想做什么?出国?考研?公务员?大城市还是小地方甚至西部?大公司还是小企业?自主创业?3、我能做什么?如果和我想有差距,如何弥补?4、我了解的就业形势和政策?5、我的资源、环境、人脉能允许我做什么?学习目标:1、通过本章的学习,能清楚地认识到目前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增强毕业生求职的紧迫感;了解国家基本的劳动保障制度;2、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熟悉国家、省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政策和措施;3、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能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的求职进行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4、通过本章的学习,开展基层意识教育,引导和鼓励同学们面向基层就业。

第一节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2月7日联合主办“2011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会议分析预测了今明两年我国就业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 经济蓝皮书分析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2000年至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从每年107万增加到611万,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今年需解决700万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尽管2010年整体就业形势要优于上一年,进校招聘企业的数量增多,招聘岗位计划增加,但要解决700万名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任务还十分艰巨。

为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

一、全国的就业形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的就业形势发展趋势是: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

今后几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每年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

而在现有经济结构条件下,按经济增长保持8%的速度计算,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只有1100万人,供大于求缺口在1300万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锐。

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

2005年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仍未就业的有2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仍未再就业的多数是前几年积累下来的困难群众,大都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难度较大。

同时,到2008年,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还会涉及360万职工,纳入新政策范围的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

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资源枯竭城市的就业问题,解决的难度很大。

另一方面,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

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尤其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阻碍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的“瓶颈”。

同时,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变数,也将对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产生影响。

四是来自新成长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领域转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据预测,未来几年,城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每年都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按70%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可能有200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

农村有劳动力4.97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及从事农业需要的1.8亿人,尚有1亿左右富余劳动力。

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每年要转移就业900万人。

二、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5年是扩招后的第二个高校毕业生高峰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增幅达20.7%。

截止到当年的9月1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实现就业人数245万。

截止到12月底,毕业生就业率为85%,当年登记失业大学毕业生人数为79万。

2006年是继2005年后又一高校毕业生高峰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增幅达22.2%。

2006年全国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总量的22%。

截止到当年的9月1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0.9%,实现就业人数293万,比2005年同期增加48万人。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490万,比2006年增加77万,增幅达18.64%,2007年是毕业生人数增加最多的一年。

截止到当年的9月1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0%左右。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2009年逾610万。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比09年增长了21万人,整体增长趋缓,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4%,和去年基本持平。

2005-2010年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三、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预计将突破700万。

2011年,各级政府将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就业优先”的发展理念,全方位推进就业工作的展开,而且就业工作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都会有所好转,这会为2011年就业形势的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2011年的就业工作也面临诸多压力,如国外不断增设的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内需不足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就业的扩大,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就业造成的不稳定影响,以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失衡性矛盾等情况皆影响着就业工作成果的全面扩大,给2011年的就业前景增添了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

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我国大学生中3800万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

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

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

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

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 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字[2003]14号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现状? 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蚁族”,2009年,学者廉思创造出的“蚁族”一词流行开来,其特点是:“80后”、高学历、低收入、大聚居。

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

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

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

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京、沪、穗、深”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发达城市次之。

如今,在大城市生活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却使“事情正在起变化”: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

? 专家提醒? 大学生创业“冷”变“热”警惕步入误区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尖锐,大学生创业由“冷”变“热”。

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尤建新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创业热”本身是一件新事好事,但也存在着误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