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摘要: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二人的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二人虽然是师徒关系,但是由于两人在思想来源、历史思维和政治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两位大师在政治领域内的观点产生了诸多分歧。
通过两方面的比较来说明二人政治思想的不同。
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二人政治思想的比较,来回顾二人在希腊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来了解当时希腊社会主流的政治思想,以此来说明时至今日,二人的政治思想和哲学的思辨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对比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是由于两人思想来源、历史思维和政治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两位大师在政治领域内的观点产生了诸多分歧,于是亚里士多德发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感慨[1]67。
本篇文章将从二人的思想来源及代表作来简要分析二人政治思想的不同。
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思想来源比较柏拉图的思想总体上受到四位思想大师的影响: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
虽然几位大师在不同时期对柏拉图均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对柏拉图产生影响最深的就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
柏拉图将苏格拉底认为是“人类中最智慧的人”[2]。
由于苏格拉底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最终被处死,这使得柏拉图对当时的社会政体极其失望。
由于思想受其影响较深,这也为其后写出《理想国》、《法律篇》等著作创造了条件。
相比较而言,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来源更为复杂。
他的思想不但受到像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这样的哲学家的影响,更受到古希腊七贤思想的影响。
除此之外,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较多内容的阐述都是源于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此可见,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之深。
二、柏拉图的代表著作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政治思想比较1.关于城邦柏拉图在其《理想国》第二卷开篇,借用苏格拉底的话提到“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一个人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3]59,“因此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它城邦”[3]60。
柏拉图强调,“城邦中的劳动者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并且一人擅长一种技能,劳动者应积极工作,工作必须认认真真,不能马虎从事”[3]61。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柏拉图将每个人根据自身能力的不同而各尽其能的状态看做是建立一个国家的基础。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所有的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的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4]1252a。
“当多个村落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以及为了生活得更美好结合成一个完全的共同体,大到可以自足或近于自足时,城邦就产生了”[4]1252b30,从这里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在定义城邦来源地问题上是有些类似的,但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早期的共同体形式是自然的,那么城邦也是自然的。
因为这就是它们的目的,事物的本性就是目的,终极因和目的是至善,自足便是目的和至善。
”[4]1253a亚里士多德强调至善的作用,这是柏拉图所没有提到的,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还提出“城邦在本性上要先于家庭和个人,因为整体必然优先于部分”[4]1253a20,他的这些观点与柏拉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关于妇女财产柏拉图认为,统治阶级的成员,除了不允许有私有财产外,妻子儿女也应该共有。
认为,各种职务男女都能参加,只不过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3]193。
但是柏拉图对妇女的看法是超出当时的观点的,他认为“妇女只是体制不如男人,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着想,女人同样应受到相同的教育,成为优秀的公民,同样能担负国家保卫者的职务,介入统治者、辅助者行列,担任各种公职”[3]188-199。
柏拉图从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考虑,在文中提到“这些女人应该归男人共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
同样地,儿童也都共有,父母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3]196。
在他看来“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他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在一个国家里,绝大多数的人对同一个东西都能说‘我的’‘非我的’这个国家就是管理最好的国家”[3]204。
而亚里士多德极端反对柏拉图的这一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便达到更高程度的同一性,所有人也不可能在同一时刻说“我的”和“非我的”,因为“所有人”这个词有两层含义,在论证过程中会造成混乱。
因此所有人都称同一事物为“我的”固然不错,但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能的。
另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一件事物为最多的人所共有则对它的关心便最少,任何人最主要考虑的是私有的东西,对公共的东西则甚少顾及,如果顾及那也是与他人相关”[4]1261b20。
亚里士多德甚至更尖锐地指出“妻子和儿女的这种公有制似乎更适合于农夫,而不适合卫士”[4]1262b。
而对于财产方面,亚里士多德指出,如果每个人的利益各自分清了,人们就不会相互抱怨,而且由于大家都关心自己的事务,人们的境况就会有更大的改观[4]1263a25。
3.关于政体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比较详细地考察了四种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
柏拉图探讨的第一种不完善政体是荣誉政体。
柏拉图认为荣誉政体是从理想政体演变而来,它是通过统治者、辅助者、生产者三个阶级的相互混杂斗争,在共同分配财富中私人占有公共财富,从而产生这种介乎理想政体和寡头政体之间的荣誉政体。
在荣誉政体中,统治者享有荣誉并以荣誉为重,习惯于倾听,不善于发号命令,不注重教育;贪婪财富,对待奴隶较为残酷,但对自由民彬彬有礼。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虽对这四种政体都持否定态度,但还是相对推崇荣誉政体。
柏拉图指出寡头政体“是一种根据财产资格的制度。
政治权力在富人手里不在穷人手里”[3]331,柏拉图认为寡头政体和荣誉政体同样面临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局面,这就容易导致阶级分裂,由于寡头政体的统治者唯利是图,并且没有能力从事战争和正当事业,随着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最终必然导致革命的爆发。
柏拉图同亚里士多德一样,把民主政体的特征理解为机会平等,每个人都能有从事任何事的自由。
同时柏拉图指出,民主政体有其自身的缺陷,其一,民众在许多政治事务上都是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其二,由于民众往往不能正确地去选择领导,经常受到一些自称是好的民族领袖的人,通过各种欺骗的手段而赢得人民的支持,从而窃取政权;其三,民主政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由和平等,这就会使民主政体的自由走入极端,最终将导致垮台。
在崇尚民主政体的过程中,虽然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处死,他依然认为民主政体比较温和。
柏拉图认为,在民主政体中,随着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冲突和斗争的激烈发展,僭主就乘机夺取政权,从而建立个人的独裁统治。
因此他指出僭主政体是四种政体中最坏的政体。
柏拉图还提到“在僭主暴君式统治下的心灵也必定是贫穷的和苦于不能满足的”[3]373。
柏拉图同时认为,僭主的品格也是最坏的,这点看法与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不谋而合。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还构想了自己的理想政体,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
柏拉图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
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其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
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存在着完全的性别平等。
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而且妇女和财产都是共有的。
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
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
而亚里士多德把政体分为六种: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公民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在此基础上他又将这六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宗政体,包含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公民政体;另一类是变态政体包含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5]。
首先就君主政体来说,亚氏认为君主政体只是一种理想的政体,而不适合于现实,因为他说“倘使若干贤良(好人)所合成的公民集团中有一人的德,出类拔萃,超乎他人,这些人就应当遵循自己所主张的原则让他一人来统治了”[4]1283b20。
但是亚氏同样认识到这样的君主是不可能有的,他说“这样卓异的人物就好像人群中的神社祇,法制只应该规范出身和能力相等的众人,对于这样的人物,就不是律例所能约束的了”[4]1284b10。
因此,君主政体只能停留在理想层面,因为其是不符合当时社会背景的。
僭主政体是君主政体的一种变态形式,虽然僭主政体和君主政体一样同为一人所统治,但二者产生的权力方式却截然不同。
一般来说,君主能考虑公共利益,而僭主则纯粹为了私利执政。
亚氏十分厌恶僭主政体,他形容僭主政体为“谋求的是僭主一己的私利,推行个人统治”[4]1279b6“它不合乎自然和正义,也不合乎人性”[4]1287b39。
并且声称“僭主政体是最糟糕的一种政体”[4]1293b30。
就贵族政体来说,贵族制在希腊最初含义就是指优秀的人进行执政,亚氏说“贵族政体的准则即是德性”[4]1294a10,由此可见,亚氏将道德行为看做是贵族政体的衡量尺度,他认为贵族政体中,贵族统治者有崇尚才德和守法精神两大特点,亚氏把这两点看做是与其他政体的区别。
寡头政体是指少数人统治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说“寡头政体是门第显贵而又占少数的富人执掌着政权”[4]1290b20,亚氏将寡头制列为变态政体,他认为在寡头政体下,统治者太过自私,他容易被人民推翻,但是他对寡头政体也不是全盘否定,他也较为赞成温和的寡头政体。
公民政体,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到“当执政者是多数人时,我们就给这种为被治理者的利益着想的政体冠以为一切政体所共有的名称:公民政体”[4]1279a39。
亚氏所说的公民政体既有平民政体中多数人执政这一特征,又有寡头政体中的财产资格这一因素。
但是希腊的历史事实使得这一政体最终只能停留在理想层面,因为当时贫富对立过于严重,中产阶级无处容身,公民政体只能作为良好的希望,政体无法付诸实践。
平民政体是指多数人的执政。
亚里士多德指出“平民政体是贫穷而又多数的自由人执掌着政权”[4]1290b19。
亚氏按照从温和到极端把平民制又分为五类:一是自由和平等最受重视,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参与公职;二是有低微财产资格限制,只有达到这一数额者才能参与公职;三是强调自由出身和依法治理;四是不强调自由出身,但仍需依法治理;五是极端的平民制,类似于僭主制。
总而言之,平民制的主要特征就是自由和平等。
亚氏反对极端的平民制,同时赞同温和的平民制。
三、总结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大师,他们成就了古希腊时期哲学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