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中国经济史,吴申元主编)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中国经济史,吴申元主编)


二、租佃关系
在地主制 经济下,土地实行租佃经营方 式。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普遍的土地经营 方式。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而形 成的一种经济关系。 有租佃契约,规定双方的义务和责任。由 于双方地位不平等,承租方往往处于不利 状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⒈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松弛, 向自由租佃关系发展。
(六)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古代农业文明的大国,很 早就走在世界前列,并长期保持优势地 位。封建上层建筑几乎“完美无缺”, 无需根本性的变革,生产力则“停滞不 前”。 超稳定结构 亚稳定结构 百年前突然发现自己成为一个落伍者, 急于通过变革赶上,探索自强之路。

第二节

土地的公有、私有和共有
公有
私有
共有
全民所有 国家(国王)所有 国家(政府)所有 个人(家庭)所有 数人合有 股份公司所有 集体所有 公益社团、教会、寺庙所有 部落、宗族、村社所有
⒈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 国有土地 公田、私田 私有土地
名田制 均田制
公田、屯田
公田(未授)、私田 (已授的露田、口分 田)、职分田

(二)赋役制度变革
赋役分立(先秦——魏晋): 田租、口赋、户调 更卒、正卒、戌卒 寓兵于农,耕战结合。

(二)赋役制度变革
赋役混杂(隋唐——明): 租庸调,以庸代役,每日绢3尺。 两税法,赋役合并, 宋代兴“职役”,有雇役法。 明代一条鞭法,计亩征银,但未普及, 且鞭外有鞭。

影响土地买卖的理论假设
从土地投资报酬率考虑 中国土地投资报酬率过低 据傅衣凌研究,福建地区1782——1864 年,地租一般为地价的12%,土地报酬 率大致为8%; 卜凯1922年调查安徽,土地投资报酬率 仅2.5%。

影响土地买卖的理论假设


在北方市场经济不发达地区 产量低,地租低,投资报酬率过低; 地价呈下跌趋势,抑制商人土地投资热情。 在南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 产量高,地租高,土地是一种好的投资; 但供给少需求多,一方面使地权分散化,不在 地主多;另一方面地价过高,影响投资报酬率。
(二)“霍布斯丛林”——社 会契约论



英国学者托马斯 · 霍布斯提出的一种假设: 由于人的自私和利己,人类最初的社会状态是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 为了保护自己,人们共同订约,通过契约把自 己的全部权力交给一个人(或一个集团),服 从其指令,受其保护,即产生国家。 集体行动是自私自利的人通过多次博弈得到的 理性结果。 经济制度变化由集体行动推动,集体行动来自 社会契约。
三、地主制与领主制经济比较
中国地主制经济 集权统一,土地可以自 由买卖 分家析产制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较弱 实物地租为主
欧洲领主制经济 采邑分封,土地不能自 由买卖 长子继承制
农奴人身依附关系较强 劳役地租为主
耕织型自结自足,需外 部独立手工业补充
庄园经济有较强独立性, 内部有手工业
思考和讨论题:

地租理论



魁奈“纯产品”说,土地的剩余产品,构成国 家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 地主收益≥地价利息(或平均利润)+ 赋税 佃农收益≥生产费用 + 生存费用 现代租佃理论:风险预期、监督成本和激励 风险高,生产者努力水平难测,短期分成租约。 风险高,生产者努力水平易测,长期分成租约。 风险低,生产者努力水平难测,定额租。 分成租往往高于定额租,因为地主分担了风险。
(二)奴隶制国家和奴隶社会

⒈奴隶制国家 始于夏,盛于殷商,衰变于西周。 奴隶主要是战俘奴隶,属于国家,由王赐予诸 侯贵族,从事家庭服务和手工业。 ⒉与西方典型奴隶社会有区别 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集权专制与水利有关。 债务奴隶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不普遍。 奴隶制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 殉葬不是奴隶制的标志。

永佃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⑴土地经营从粗放转向精细,土地生产 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对土地的投入,佃 权变得重要。 ⑵人口和土地严重比例失调:人多地少, 农民愿付更高的代价谋求佃权的稳定; 地多人少,地主用永佃权拴住农民。 ⑶土地买卖更加方便。

⒊地租形态



三种形态并存,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是趋 势,劳役地租为补充。 ⑴劳役地租 早期的共耕公田,明清时的杂租。 满足自给自足经济下的劳役需求。 ⑵实物地租 分成制:分租,租率在五成以上; 定额制:定租、铁板租,实际租率也在五成以 上。
逐户登记人口性别、年龄、职业、土地、 房屋、其他财产及变动情况。 四民分籍:民籍、匠籍、军籍、乐籍 (清代:军、民、商、灶四类)。

⒉户籍管理的目的和影响
目的:禁止人口随意流动,便于政府管 理和社会安定。 影响: ⑴便于国家控制人丁,作征派赋役的依 据。 ⑵强化封建依附性,保证社会稳定; ⑶逃户变为流民或荫附豪强; ⑷不利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
⑶货币地租
产量要达到一定水平,多为定额租。 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 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并不同步。 有史实表明,在江南某些发达地区,地 主更愿征实物,而在北方许多落后地区 反多有征收货币地租的,为什么?

⒋土地买卖
目的:小规模的买卖,主要是自耕农,为 自己耕作而买。 大规模的买卖,主要是官僚、商人,为积 财守财,所谓“以本守之”。 不是为卖而买,不是把土地作为商品,作 为资本,通过贱买贵卖去获利。 流转加快。“千年土地八百主”、“百年 土地转三家”、“十年之间再易主”。仍 属封建性流转,卖方大多因破落不得不出 卖。

最后与土地资源的效能发挥,配置(流 动)成本的高低有关。
• 官田的民田化。 • 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 • 公司化经营。
⒉中国土地制度的特点
⑴土地名义上始终属于国家所有。“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实际上却存在各种独立的土地所 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地契是土地实际所有权的 凭证。红契、白契。 ⑵官田租税合一,均归国家;民田税交国家, 租归地主。官田民田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⑶大土地所有者和广大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共 同偏好,是封建社会最危险的不安定因素。 ⑷土地所有权的集中不导致使用经营权的集中, 反而使其更分散,效率更低下。
三、赋役制度
(一)赋役的概念 ⒈赋税:历代政府强制征收的土地税、人 头税、工商杂税的总称,以实物税为主, 向货币税转化。 ⒉徭役:历代政府强迫人民无偿提供的兵 役、劳役和差役,后可折钱折物。 马克思说:“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 础。” 孔子认为,税率什一较合理,过轻是“大 貊小貊”,过重是“大桀小桀”。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
第一节 经济史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史观 历史进程受内在规律支配,即受生产的 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变革制约。 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马克思: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 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 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 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
中国地主制经济与欧洲领主制经济的区 别,对中西经济发展路径有什么影响?
第四节 户籍和赋税制度
一、户籍制度 户籍,也称版籍、丁籍、黄册。 商鞅的“强国十三数”: 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 数,官、士之数,说客、工商之数,马、 牛、刍稿之数。 其中九种与人口、户籍有关。

⒈户籍的内容
⑴魏晋南北朝时的“田客”,明清时残 存的“佃仆”,有主仆名份,依附性极 强,类似农奴。 ⑵唐宋以后的“佃客”、“庄客”,仍 有较强的依附性,有独立经济,无平等 法律地位。 ⑶明清时普遍存在的契约佃户,依附性 较弱 。

⒉永佃制
北宋时出现,明清时有所发展。 是一种自由的租佃契约关系,土地的所有 权和使用权相分离。 田底权、地骨权: 地主拥有土地所有权,向国家缴纳田赋。 田面权、地皮权: 农民取得土地的永久使用权向地主交纳 地租。
名田宅(可以买卖) 桑田、麻田、永业田 (允许买卖、继承)
民赋田、更民田、族 田、祠田、祭田、寺 田、义田、学田
宋以后不 官田、屯田、营田、 立田制 旗地、官庄、皇庄、 王庄、州县学田
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的因素
首先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其次与财政赋税制度密切相关。

• 均田制建立和瓦解。 • 明代官田扩张,占全国土地的1/8,清代约占 1/30。
封建地主制经济


一、土地制度 保障人们在占有、使用、收益、支配土地时所 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一系列制度。 以所有权为核心,土地所有制最重要,但并非 全部。所有制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属于谁”的 问题。 名义所有、实质所有、使用权分离后的所有、 使用权所有、用益物权所有。 研究土地制度的目的:探索其对经济发展的促 进或抑制作用。




(一)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⒈生产力的发展 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农业、手工业有所发展。大 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中的农具、陶器、 残布、纺轮等进步。 ⒉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 墓葬品增加且多寡悬殊。 ⒊阶级和国家的起源 部落联盟、部落战争到国家产生。 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尧、舜、禹

二、移民问题

农业人口的流动,三种移民类型: ⑴推动型:因原籍生存困难,被迫离乡背井,迁 徙边远地区,开荒谋生。 ⑵拉动型:为追求更高收入,从狭乡移至宽乡, 向资源丰富、地价低廉处迁徙。 ⑶分业型:脱离农业,投向工商和其他职业。 与以往的趁食型流民不同,是农民自发的经济行 为。成为发展新生产方式的自由劳动力来源。
(三)布莱克“第三次革命” 论
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 第一次革命:在一百万年前,从原始生命 进化出人类; 第二次革命: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社 会; 第三次革命:全世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 民族和不同的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 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