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4月期文献综述摘要:中国经济史是经济学这一门学科的历史,它是对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的一个完整记录。
对于学习经济学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必要学习中国经济史。
鉴于中国经济史对于学习经济的重要性,而《中国经济史研究》是关于中国经济史的一本核心期刊,本文将对该期刊的2011年4月期文献进行综述,使读者了解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趋势,以此为中国经济史的学者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期刊;综述一.前言《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于1986年,季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杂志社出版的专业性刊物。
该刊物以马列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外比较经济史研究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等。
《中国经济史研究》坚持以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问题即“四新”原则取舍文章,为学术界新老作者提供发表论文的园地。
编辑部加强规范化建设,实行匿名审稿,责任编辑对主编负责制。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主要栏目有:“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现代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经济思想史研究”、“港台经济研究”、“民族经济”、“西部开发”、“理论探讨”、“专题评论”、“学人与学术”、“论著评介”、“青年论坛”、“读史札记”等。
二.《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4月期研究进展1.对经济史类著作的评介李肖[1]运用列举法对《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做出了评价,赞扬了它填补空白、利用新资料和研究方法、多视角评书的优点,也指出了其在资料引用方面的不足。
王旭送[2]运用列举法对《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十二世纪前新疆开发史稿》进行评介,高度赞扬了这项研究成果,主要介绍了该书的构成并从四个方面突出了该书令人瞩目的特色。
李春生、郑海燕[3]从出版社的角度对其出版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第三卷进行评介,主要说明了该书获得的奖项、研究出的成果以及多采用的研究方法,高度评价了这本书,认为这本书把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刘克祥[4]从所获奖项、负责人构成、内容概述、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国近代史1927—1937》做出阐述,说明该书的可读性,高度赞扬了该书。
贺耀敏[5]对《中国近代史1927—1937》进行评价,任务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整个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
蔡国亮[6]在《中国经济史1927—1937》新书发布会上发言中谈到该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认为这本书做到了新资料、新观点、新方法的结合,可以给我们今天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是一本经济史研究者值得认真研读的好书。
2.对中国古代经济史问题的探究彭卫[7]对小麦在汉代推广进行了讨论,并质疑了学界关于小麦在汉代得到推广原因的假设,指出了西汉中期以来小麦比重增大、菽比重降低、人口数量增加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鲁西奇[8]采用考释和讨论的方法,先是对甘肃灵台、陕西长武所出北魏地券的年代、所涉诸人的族属、土地价格等做考释,然后就其所反映问题进行讨论,反映当时泾水上中游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些侧面。
江太新[9]围绕清代土地关系的新变化这个课题对一些著作进行点评,着重强调了对清代土地关系新变化这一问题研究的各种方法,指出做研究应当重视经纬研究,立新要实事求是,论证要有丰富的材料基础。
林荣琴[10]运用图表法以铜、铅、锌、锡矿为中心,讨论了清代湖南矿业兴衰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矿业兴衰的原因认为清代湖南矿业的发展总体上呈现为一个从徘徊、准备到迅速上升,然后急剧下降、再徘徊并略有上升的过程。
石莹[11]从典当业、钱业、票号业对清代前期汉口的金融业的发展进行分析,认为伴随商业的发展,汉口的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展有助于开埠后中国金融业的混合制度变迁与现代化转型。
胡英泽[12]对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鱼鳞册进行自己的研究,认为清代山、陕黄河滩地鱼鳞册具有独特而重要的类型意义,滩地制度的形成是生态环境、土地所有制、社会相互关系不断调试的过程。
谢美娥[13]《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数据以及清代档案中的收成分数,进行量化分析,考察自然灾害和粮食生产收成两种因素对1738—1850年台湾粮价变动的影响,认为两者都对较短时期的几年间的米价升降较有作用,对长期米价变动的作用较弱。
周生春、杨缨[14]从“儒将”、“儒医”两个人词的起源说起,对“儒商”的起源、含义、变化以及其前身进行探寻,从历史资料中总结出“儒商精神”的含义以及其在当代的新的变化和意义。
3.对中国近代经济史问题的探究宋丽智[15]在近代会计思想西学东渐的整体框架下把握住会计期刊这一新兴的传播方式,逐一论述了《会计杂志》中对西方会计思想的翻译与评介、学习与运用等内容,以期更加细腻地梳理会计思想西学东渐的脉络,进一步挖掘其社会影响和历史启示。
龙登高、任志强、赵亮[16]研究了近代中国地权具有的多层次的权益与功能,认为由于农地的权能是多层次的并且事关过去和未来长时期分配,因此,如果没有明确界定的地权及其收益分配,提地流转与交易就会出现障碍而受阻,主张产权明晰。
4.对中国现代经济史问题的探究方前移[17]运用博弈论对芜湖地区围湖造田引起的各个行为主体的群体博弈进行分析研究,对芜湖地区垦务纠纷进行揭露,试图从微观层面管窥近代芜湖圩区社会真相和国家宏观政治环境。
林刚[18]对一些著作中涉及的1936年棉纺、缫丝与面粉工业产量提出了质疑,运用新的估算方法,即列举前人的估计分析不足再提出自己的判断,对以上产量进行了重新估算,并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5.对当代经济史问题的探究张静[19]认为只要存在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极少数农民成为新富农、部分农民失去土地的现象不可避免,并运用表格的方法,归纳数据,说明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的资源配置效应。
常明明[20]对土改后农业技术的改进做出初步探讨,分析了土改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业技术改进的措施及绩效,并指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一方面要一定的组织载体,另一方面还需因地制宜地、切合农民的需求。
赵学军[2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一五”时期国家银行信贷计划制度为个案,将信贷资金计划配置制度建立之因、信贷资金如何进行计划配置及信贷资金计划配置的制约因素等问题作了一个整体的更为深入的探讨。
徐建青[22]运用成本—收益的方法对文革前棉花统购和棉布统购统销时期农民家庭纺织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考察,解释了国家为加速工业化而实行的垄断购销的方法和定价机制为什么造成了一个悖论性的结果。
蔡立雄[23]按时间顺序概述了农村宗族制度的功能转换与发展变迁,并且用模型说明了当代宗族制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波折的过程,不是U型也不是倒U型,而是一个M型结构。
董雁伟[24]运用综述的方法对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探讨的内容进行综述,分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外国经济史研究和经济史研究理论、方法与教学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高度赞扬了这次会议的研究成果。
三.结论中国经济史是这样一门科学,它通过对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相互作用的具体发展过程的研究,探索我国各种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及规律。
经济史科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决定了它和政治经济学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也和历史学联系密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中国经济史研究》这本期刊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基本变迁过程的钥匙,告诉我们人类在经济学的领域内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地步的,也为我们研究和发展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史学方面的资料。
[参考文献][1]李肖.《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评介[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2]王旭送.《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十二世纪前新疆开发史稿》评介[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3]李春生,郑海燕.经济史研究的鸿篇巨著[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4]刘克祥.十年耕耘终有收获[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5]贺耀敏.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一步精品力作[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6]蔡国亮.在《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7]彭卫.关于小麦在汉代推广的再探讨[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8]鲁西奇.甘肃灵台、陕西长武所出北魏地券考释[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9]江太新.对清代土地关系新变化的认识[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10]林荣琴.清代湖南矿业的兴衰[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11]石莹.清代前期汉口金融业的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12]胡英泽.清代山、陕黄河滩地鱼鳞册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13]谢美娥.自然灾害、生产收成与清代台湾米价的变动(1738—1850)[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14]周生春,杨缨.历史上的儒商与儒商精神[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15]宋丽智.近代会计思想的西学东渐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16]龙登高,任志强,赵亮.近世中国农地产权的多重权能[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17]方前移.20世纪二三十年代芜湖湖田垦务的群体博弈[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18]林刚.对1936年棉纺、缫丝与面粉工业产量的重新评估[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19]张静.建国初期乡村地权流转的社会经济效应考量[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20]常明明.土改后农业技术改进初探[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21]赵学军.略论“一五”时期信贷资金的计划配置[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22]徐建青.统购统销制度下农民家庭棉纺织成本收益探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23]蔡立雄.功能转换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制度演化[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24]董雁伟.2010年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暨“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