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仅以两个句式为例以示一般,请注意问句之间的安排及衔接。
句型:【A是B】(一年级)词汇:朋友、学生、新、老……谁是张天明的朋友?你是不是张天明的朋友?张天明的朋友是不是大学生?你的新朋友呢?你的朋友是不是中国人?都不是/都是吗?你的中学朋友呢?你的小学朋友呢?张天明的朋友呢?句型:【A包括B】(三年级)词汇:形式、内容、类型……中国的企业包括哪两种?中国的经济形式主要包括几种?北京市个体户主要经营的副食品是什么?(果脯、茯苓饼、点心)和中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的有哪些国家?中国的企业除了国营和私营企业以外,还包括什么企业?1、建金字塔法:建金字塔法是把句子拆成有意思且容易复诵的小单位。
用这种方法建立起模范句。
如:建立范句:张天明是一个美国大学生。
学生大学生美国大学生一个美国大学生是一个美国大学生张天明是一个美国大学生2、问答法问答法是中文训练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
但是“问什么”、“怎么问”则大有讲究。
其中不仅看出教师备课的功夫,同时也是教师经验的结晶。
就内容而言,一般先从课文的内容问起,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然后再引申发展,最后回归课文。
值得注意的是:(1)提问力避“yes/no”的问题;(2)问出“wh-question”(谁、什么时候、怎么、哪儿、为什么);(3)尽力把“引问”和“正问”以后的“连问”转换为【X——呢】式短问句,如:老师:阿Q是哪儿的学生?学生:阿q是威大(中国/外国)的学生。
老师:你呢?学生:我不是中国学生/我是美国学生。
老师:你呢(指另外一个学生)老师:你呢(指另外一个学生)又如:老师:你跟你的狗关系怎么样(是不是你的朋友)?学生:_______________老师:(指另一个学生)你跟你的狗呢?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他的狗呢?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如:老师:狗是不是人类的朋友?学生:_________________老师:(指另一个学生)你觉得呢?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指另一个学生)你呢?老师:大家一起来(复述)。
再如:老师:我的朋友喜欢的不都是我喜欢的,你呢?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指另一个学生)你呢?一般说来,像“我的朋友喜欢的不都是我喜欢的”这样复杂的句子引出来以后,应该尽量给每个学生再一次“输出”的机会(不要误此良机)。
这里,“呢问法”最经济实用(当然还须兼以“合唱”和“再说”等形式)。
3、否定/肯定法否定/肯定法是训练学生否定(to negate)一个给定句型的能力。
在练习中可以配合该句型的肯定形式来进行。
我们知道,否定词位置的变化导致意义的不同:跑得快不快?跑得不快跑得快跑不快?跑不快就是说,否定和肯定的形式本属于训练的内容。
然而,它们还可以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训练方法。
一则因为他们经济实用(不必再问新的内容),再则可以保证训练的速度。
如:老师:我的朋友喜欢中国饭,你呢?学生:我的朋友也喜欢中国饭。
老师:Negate!(To establish terminologies in previous classes)学生:我的朋友不喜欢中国饭。
老师:你的朋友呢?(指另一个学生)学生:____或肯定/或否定。
老师:Negative /Positive.学生: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否定/肯定法皆以原有句子为基础(重复原句),使用的时机和场合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内容的需要(专门训练否定形式),他最适用于(1)应该重复加强记忆的好句子,以及(2)当老师突然忘记下一个问题的时候(亦即用原句的否定或肯定形式来争取时间,组织应变,避免中断。
4、问句法跟否定/肯定法一样,问句法是训练学生构造一个给定句型的问题形式的能力。
在练习中可以配合该句型的肯定形式来进行。
注意:不是所有的句型都可以引用【V-not-V】来否定。
譬如:【subj+adv+v】的问句形式一般是【subj+是不是+adv/v……】。
比较:*你很喜欢不喜欢中午?你是不是很喜欢中午?同样,问句法虽属于训练的内容,但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因为它经济实用,故可以提高和保证训练的速度。
如:老师:我的朋友喜欢中国茶,你的朋友呢?学生:我的朋友也喜欢中国茶。
老师:Question(about)中国饭。
学生:你的朋友喜欢不喜欢中国饭?老师:回答(指另一个学生)由于问句法也是以原有句子为基础(重复原句),所以使用的时机和场合跟否定/肯定法一样,一般用于(1)应该重复、加强记忆的好句子,以及(2)当老师突然忘记下一个句子的时候(亦即用原句的否定/肯定形式来争取时间,应变中断)。
5、合唱法/点读法合唱法是大家齐说。
它是提高和保证人均开口率的最重要的形式。
如果说语言训练不能不因人施教(单说)因而得牺牲人均开口率的话,那么合唱就是提高人均开口率(或输出率)的唯一形式。
因此,训练不能没有合唱,它可以帮助老师来实现以下教学目的:(1)用来帮助学生记住生词生字;(2)用来矫正发音;(3)把阶段训练推向一个小高潮(高潮效应);(4)把分散的注意力收回训练中来(收拢效应);(5)预示阶段训练告一段落(段落效应)、以及其他等训练的功能。
点读法是在合唱的基础上,点学生让其单独练习以检查他的发音和句子。
合唱、小组唱跟点读法要轮换使用。
6、句型转换法用于练习两个可以互换的句型(主动/被动、formal/informal等等)。
比如:句型A:【A影响B】句型B:【B受到A的影响】老师:“中国学美国的管理,用句型A怎么说?”(手指黑板句型A)学生:“美国影响中国的管理。
”老师:“用B怎么说?”学生:“______________”老师:“文化上呢?”、“经济上呢?”、“教育呢?”7、替换法(1)词汇替换法句型:【A是B】(范句:张天明是一个美国大学生)老师:你呢?学生:我(也是)一个美国大学生老师:他呢?学生:他是一个中国大学生。
(做几次替换练习)老师:我呢?学生:你是一个中国老师(做几次替换练习)(2)成分替换法一句话说全了就可能有“主、谓、宾、定、状、补”六大成分。
成分替换法是利用句子成分的替换达到句型和词汇的练习。
譬如:句型:【A离B adj.】老师:天津离北京很近,离上海呢?老师:天津离纽约呢?老师:南开大学离天津大学怎么样?老师:MIT和Harvard?毫无疑问,用好这种方法,老师要事先准备好一套“成分替换词”,记在心里(至少课前写好,课上一瞟即知),才能避免上课冷场、卡壳或中断。
8、翻译法翻译法最简单:给英文让学生说中文。
这种方法一般忌用,只限于练习词汇。
譬如:“学”指“学科”的时候,老师:“书上说鲁迅是什么家?”学生:“是文学家。
”老师:“怎么说literature?”学生:“文学。
”老师:“那么philosophy呢?”学生:“哲学。
”老师:“linguistic呢?”学生:“语言学。
”9、情景图具法语言教学课上话语情境的引进一般有两种方法:一、言行引入法,二、图具引入法。
前者用语言和动作创造一种情景;后者用图像和教具创造一种情境。
无疑,语言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然而,训练课上设置情景和创造语境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习得者得到准确的用法(了解词语语用意义),更重要的是保证习得者能在有限的时间内(45分钟一节课)获得最大限度的输入与输出。
换言之,情景不仅是习得的目的,而且是训练手段。
我们的原则是:通过手段达到目的——运用“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输入与输出”的方法来达到“在语境中习得语言”的目的。
事实上,正式心目中的这种“在有限中求无限”的原则,促使有经验的教师只选择情景设立时的“图具引入法”,除非三言两语即可设立情景,而不用“言行引入法”。
比较:两种设景法:老师:(对学生A)你是篮球运动员;(对学生B)你是记者,你采访他(学生A)。
开始!三言两语,切入主题。
但要注意: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两人对话。
用于课堂,其他人怎么办?力避拿“情景习得”的理由来牺牲“人均开口率”的大原则。
训练课上,习得者若输出或输入量大减,再“合理”的方法也无济于事。
言行引入法(练习【V出来】)老师:我手里有三样东西,你们看,一个是糖块,一个是巧克力,一个是粉笔。
现在我把他们都放在我的兜里(老师把三样东西一起放在兜里——这是“行”)。
好,你们猜一猜,我现在拿出来的是什么(从兜里拿出来一个,攥在手里——也是“行”)?张天明,你说说!张天明:不知道。
老师:张天明不知道,所以他猜不出来。
大家说“他猜不出来”。
学生:他猜不出来。
这里,言行可谓详矣,设备可谓备矣,然而学生却没有足够的输出机会。
图具法1(练习【V得DR】,老师将下图贴在黑板上)老师:大黑狗在哪?学生:在楼上。
老师:王强呢?学生:在楼下。
老师:王强说:‘大黑,你come down!”怎么说?学生:大黑,你下来!老师:大黑说:“I can’t”怎么说?学生:我下不来。
老师:你觉得呢?学生:_________________老师:question:大黑。
(接以answer)。
老师:大黑“跳”行不行?问大黑!10、足句法一般用于复句的练习。
譬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补足后半句。
如:老师:他会说很多语言,不但会中文,还怎么样?(指另一个学生)学生:而且会____________。
老师:大家说“全句”!11、综合法综合法是上述几种方法的混合应用。
这里要说明的是:训练须有法而又不拘于法。
用什么法,不仅要看句型词汇而定,而且要因学生而异,初教不熟者必遵其法,融汇老成者则可弃其法。
完全视情况和效果而定。
课堂教学也是艺术,初则守法,终必离法。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因此,所谓综合之法,实即炉火纯青之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