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摘要】农村人口既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潜在消费群,也是我国未来劳动力资源的重要输出渠道。
本文从农村人力资源的大解放开始入手分析,讨论了如何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这是农村人力资源能够顺利转移的基础条件。
然后讨论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方式,我们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以城市新工人的形式直接市民化,另一方面加速中小城市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市民化。
最后文章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能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人口素质;人力资源转移人口由人和口组成,人是劳动者,口代表消费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归因于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虽然从第一代农民工到新生代农民工,农民不断从农业领域解放出来,以较低的劳动报酬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大量的农村潜在的过剩人口①仍然没有被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但增强农村人口的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扩大内需;而且还能为国家源源不断的输送大量劳动人才。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业企业化、农村城镇化后,农民也将以市民的身份出现,农村劳动力的大解放,必然存在一个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问题。
劳动市场的逐步形成,对农民自身的软件要求提高,也就是对人口素质的要求提高。
提高人口素质成为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
提高劳动素质关键在于教育。
人口素质提高后,大批劳动力如何被社会吸纳,社会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劳动力,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否需要调整。
为此,可以从三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农村人力资源的大解放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简称hr)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
简单说,能够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农村人力资源特指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文化素质不高,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在此,扣除了从农村走出来的、经过正规教育培育出的大学生等高文化素质群体。
我国存在的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是农村人口转移的制度性障碍;我国的家庭承包制是农村人口无法转移的现实阻碍。
因此,要解放农村劳动力,必须尽快转变二元体制,增强户籍流转自由化。
另一方面,合理调整家庭承包制,在土地自由流转的基础上,尽量集中土地,集中经营。
要彻底解放农村的劳动力,必须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
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就是生产方式的改变。
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农业生产专门化和机械化,二是农产品的链性组合,延长生产链,使得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
农业的产业化使得大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变为非农领域的劳动者。
农业的产业化之所以会释放大量的农业劳动者,主要是农业的企业化带来的生产的专门化和机械化的成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真正应用,必须依靠农业的企业化这个载体。
科学技术的管广泛应用使得脑力劳动代替了大部分体力劳动。
农村生产力的提高解放了大多农民,土地束缚的劳动者逐步减少,大量劳动人口被迫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走向非农产业。
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世世辈辈在土地上滚爬摸打的农民来说,产业转型面临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劳动技能问题。
因此,促进劳动者产业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素质。
二、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
它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只要是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农业劳动者进行行业转移的前提。
如何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有以下几种思路。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夜大形式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教育事业的意义有目共睹,但是谁来办这个教育呢?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投资比例较小,而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成人教育投资几乎为零。
因此,要提高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预算,只有政府扩大农村教育投入,免费或半免费的教育才有可能吸引广大农民兄弟前来学习。
在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一种稳定制度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学会有效利用资源。
大学生村官大多是优秀的学生组成,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生村官带领下的成人再教育机制。
我们可以建立志愿者机制,让更多的大学生深入农村为我们的农民讲学。
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一方面我们达到了农民受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为大学生了解农村,了解农民创造机会。
从成本收益角度来说,这是一件成本低,效益高的事情。
但是这一体制必须由政府号召才能获得成功。
第二,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应对各种工种和高技术工种的能力。
这种职业培训是在一定文化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速成的特点。
这要求政府结合企业为广大农民提供职业培训渠道。
第三,鼓励民间办学。
鼓励有识之士到农村开办技能培训学校,深入村庄,贴近农民。
农民的素质提高了,由农业领域转移到非农领域的基础就做好了。
三、实现农村人力资源转移我们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并且劳动素质有了一定提升之后,面临的就是如何进入非农领域的问题了。
农村人口的大量向城市的转移,实际上是人口城市化的过程。
我们认为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农民工”的形式直接市民化;二是加速城市化进程,间接把农民市民化。
1.以城市新工人的形式直接市民化一直以来,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严格限制了农村的口流动。
威廉·阿瑟·路易斯曾经考察了印度、埃及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现农村存在大量隐蔽性失业人口,这部分劳动力在二元经济体制下被重重束缚在了土地上,挡在了二、三产业的门外。
近年来,我国不断出现民工荒,我们认为,出现的民工荒主要是结构性民工荒,即我们不缺乏劳动力,而是由于劳动市场的限制,我们的就业者和聘请者走在了两条平行线上,两者没有偶遇。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强化劳动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劳动市场,完善劳动市场体系。
只有建立健全劳动市场,我们已经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劳动岗位。
我们一直在说,未来经济的支柱不在农业,而在二、三产业,这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说我们经济的着力点。
但是,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急需劳动力,从人口的角度来说,未来经济的战略高点应该是农村人口的大转移。
就是人口从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人口的产业化转移有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已解放的农业劳动者以农民工的形式直接进入大城市的非农产业转变为城市的新工人阶层。
建立健全劳动市场体系,就是为了农村劳动者直接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我们管这个过程叫做直接市民化。
但是毫不客气的说,大部分转移过来的劳动者将会成为社会工人阶层的最底层。
即使这样,有好多农村剩余劳动者也没有机会进入大城市成为底层。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他们不得不走第二条路径。
2.加速中小城市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市民化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解决农村大量劳动力的第二条路径就是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城市化本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定居和工作,由农民变为市民的过程。
因此,加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扩大城镇化建设。
尽管我国城镇人口比重逐年上升,但是我国的农村人口比重仍然高达54%,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
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加速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很明显,我们的城市化方针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就是各大模块均有发展的策略。
但是,为了城市化的良性进展,我们应该更注重在防范大城市病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事实上,新农村建设暗含了小城镇建设的思路,新农村必须是城镇化的农村。
只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起来,我们解放出来的大多劳动者就会被当地的二、三产业吸纳。
这也会完成农业人口的大转移,农村人力资源的大开发。
加速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轻工业到服务业,都适合在中小城市发展。
中小城市发展本身也会带动房地产业的繁荣发展。
这些企业和行业的生根、发芽必然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
我们的农村相对剩余劳动者也会被就近吸纳。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出现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方面会加速城市化,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农业领域的人才流失。
第一,农村老龄化加剧。
由于青壮年转移到城市,出现村庄青年空巢现象,农村老龄化急速加剧。
或许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暂时的老龄现象,但是我们不加强引导,尤其是农村生育政策的放松,农村的老龄化会成为社会难以面对的现实。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新农村建设的框架下,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农业的稳定性令人堪忧。
我们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部分是20岁到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
现在,在某些省份和地区,由于农民工大量进城,许多村庄出现了只见老弱病残,不见青壮年的现象。
现在好多地方的农业骨干劳动力仍然是老一辈农民,他们年龄已经在50岁左右。
对于农业劳动者出现断层的现象有的学者也早已指出,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农业领域的人力资源断层必然殃及农业的稳定性。
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建立大型农业企业,进行农业的专门化和机械化生产,培育大量高技术农业劳动者。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们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顺应时代潮流,合理规范的开发农村人口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
注释:①马克思认为有三种相对过剩人口形式,即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
(李仲生.人口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文献:[1]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知识产权出版社.[2]吕世辰.农村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汤兆云.人口社会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4]马骁骁.从人口老龄化看中国未来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原因的实证分析[j].研究与探索,2010(5).[5]叶祥松.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联模式[m].上海三联书店.[6]张秀生,胡春娟.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20(3).[7]查瑞传.人口数量和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1995(6).[8]刘家强.人口经济学新论[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9]李仲生.人口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0]温勇,尹勤,帅友良.人口统计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11]叶香丽.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视角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4).[12]达即至,宁海林.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j].城市问题,2006(5).[13]樊纲,武良成.城市化——系列公共政策的集合[g].中国经济出版社.[14]张愷悌.苏联农村人口流失的若干问题[j].作者简介:苏旭峰(1984-),男,山东滨州人,现就读于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