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功能实现——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个案【摘要】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我国的人才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以文化和审美为切入点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群体文化艺术素养,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文章以湖南理工学院为研究个案,从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必要性、实现途径、现实效果等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实践;德育
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及思想政治基础。
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作为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组织机构,高校如何发挥自身在艺术教育与实践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已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命题。
一、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现实意义解读
在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既符合中央有关政策导向,也契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
第一,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实践证明,以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通过愉快的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发生作用,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无意识、无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影响,具有学生接受愿望强、接受效果好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并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艺术的德育功效是指艺术作品或艺术环境通过影响人的审美感觉、知觉、意志等,帮助人们形成对社会和人生中美丑、善恶、荣辱的正确认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依赖于向学生直接灌输道德信条、政治目标,而首先是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促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变得纯洁、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为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提供动力和条件。
第三,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艺术教育
与实践的功效不仅表现为艺术形象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对社会实行政治、道德等方面的作用,而且还表现为艺术以文化活动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感、思想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并引导这种精神世界反作用于客观现实,通过“精神一实践”的方式来参与世界,促进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开展艺术教育与实践,不仅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可以使广大学生树立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有助于培育与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在高校开展艺术教育与实践,是传播先进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大学生提升人生境界,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艺术教育与实践,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主旋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素质上得到提高,精神上得到升华,并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的尊重,进而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坚定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理想。
二、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功能实现途径
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找到其与德育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显得尤其重要。
笔者结合所在湖南理工学院近年来在艺
术教育与实践方面的积极尝试,有如下思考:
第一,艺术教育与实践的主题应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艺术教育与实践应全面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明确鲜明的艺术活动主题,提升艺术品位,激发学生内在的真挚情感,体现艺术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二,日常艺术教育应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
始终把艺术教育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艺术教育与德育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全面发展。
第三,艺术教育教学的课程设计应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学校按艺术教育课程的特点,科学规划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由艺术素养必修课程、艺术素养选修课程,艺术素养渗透课程和艺术素养潜在课程组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开设了“艺术基础”“大学美育概论”2门艺术素养必修课程,“音乐艺术鉴赏”“舞蹈艺术鉴赏”等18门艺术素养选修课程,每门课程都明确了教学主要内容、课时安排、考核评估办法,“中国画”“音乐史”等课程还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在各门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中,我们都注重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针对性地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聚焦点”和“兴奋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说教转化为艺术层面的感性表达,从
而突出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如对湖湘“忧乐”文化、求索精神的现代解读与传承,等等。
第四,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应侧重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校内实践平台构建上,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举办的“五星”大赛(歌星、舞星、笑星、乐器之星、主持之星)、经典名剧鉴赏之夜等系列艺术活动。
在校外实践平台构建上,我们主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把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三、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效果分析
从显性层面来看,主要是侧重于其效果的可量化和可测评。
其一是有利于推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强保证。
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早在1996年,学校就曾在全国公共艺术教育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其后,学校把开展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艺术素养教育的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其二是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人文素养。
艺术教育与实践的深入开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人文素养,已成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中最富有创造力的部分,结下了累累硕果。
一是学生在各级各类艺术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
在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湖南理工学院成绩居全国高校前列。
在2005年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学校18项作品获奖,其中舞蹈《风帆起洞庭》现场展演并获得一等奖,学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
对
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的两次调查情况表明,对“大学生艺术素养基础理论应知应会”的掌握了解情况,两届毕业生分别为83%、89%,而他们获取艺术知识的途径90%以上是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
其三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艺术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调整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隐性层面来看,其效果直接表现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艺术教育与实践的深入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审美能力,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正确的美丑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学生自我意识的主导。
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行为。
从湖南理工学院的情况来看,校园里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的风尚日趋浓厚,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投身基层已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自觉行动,一批批毕业生主动申请到西部等贫困地区工作。
学校先后涌现了被誉为“希望之星”的全国学习“_一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集体体育系108寝室、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候林林等一批先进集体和典型个人。
学校也先后被评为“全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并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湖南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学校共17年、其中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永恒、常新的命题,如何在新的形
势下探索新的途径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从人文和审美的视角切入,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应是实现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实现人才目标的重要载体。
成效已显,当贵在坚持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