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

肿瘤放射治疗学期末考试

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为45℅,其中外科占22℅,放射治疗占18℅,化学治疗占5℅
根据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类:
1、放射高度敏感的肿瘤
2、放射中度敏感的肿瘤
3、放射低度敏感的肿瘤
4、放射敏感性
较差的肿瘤。

放射治疗的禁忌症(补考)
1、全身情况
(1)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时;(2)严重的全身感染、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未控制者;(3)治疗前血红蛋白<80g/L或白细胞<3.0×109/L未得到纠正者;(4)癌症晚期合并贫血、消瘦或处于恶病质状态,评估生存期不足3至6月者。

2、肿瘤情况
(1)肿瘤情况已出现广泛转移,而且该肿瘤对射线敏感性差,放射治疗不能改善症状者;(2)肿瘤所在脏器有穿孔可能或已穿孔时;(3)凡属于放射不敏感的肿瘤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3、放射治疗情况
(1)近期曾做过放射治疗;(2)皮肤或局部组织纤维化;(3)皮肤溃疡经病理证实阴性;(4)不允许再行放射治疗者。

根治性放射治疗:是指通过给予肿瘤致死剂量的照射,使肿瘤在治疗区域内缩小、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要符合以下条件:1、一般状况好2、局部肿瘤较大并无远处转移;3、病理类型属于对射线敏感或中度敏感的肿瘤。

术后放射治疗,一般在手术后2至4周内尽早开始。

远距离放射治疗:远距离放射治疗亦称外照射,是指放射源发出的射线通过体外某一固定距离的空间,并经过人体正常组织及邻近器官照射到人体某一病变部位的放射治疗方式。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治疗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进一步减少肿瘤周围组织和器官进入射野的范围,使正常组织得到保护,提高了靶区剂量;2、对位于解剖结构复杂、距离重要器官较近、形状不规则肿瘤的治疗,可减少放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3、进行大剂量低分割照射,缩短治疗时间,提高肿瘤的控制率。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必将成为21世纪放射治疗技术的主流。

治疗计划的定量评估,主要是使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

DVH表示的是肿瘤的体积或正常组织接受的照射剂量,是评估治疗计划的有力工具,可以直接评估高剂量区与靶取得适合度。

它不仅可评估单一治疗计划,也可比较多个治疗计划。

缺点是不能显示靶区内的剂量分布情况,因此要与等剂量分布图结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放射性皮炎:一般分为三度:1度为毛囊性丘疹和脱毛;2度为红斑反应;3度为水泡和坏死溃疡。

TD 5/5 最小耐受剂量: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五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
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
TD 50/5 最大耐受剂量: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五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
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0℅
热耐受:第一次加温后引起细胞对后继加温的抗拒现象称为热耐受。

一般热疗的有效温度为42.5-45.0℃。

加温的次数目前主张多分次热疗,由于有热耐受的影响,因此热疗一般为1-2次/周,2次之间间隔要超过48-72小时。

(一)放射增敏剂应具备的特点:1、不易与其他物质起反应,性质稳定;2、有效剂量没有毒性或毒性很低,副作用小;3、有较长的生物半衰期,在体内能保持其药物活性,足以渗入整个肿瘤;4、对不同周期的细胞均应有效;5、对常规分次照射必须有效,较低的药物剂量即可有放射治疗增敏的效果。

(二)放射治疗增敏机理:1、增加辐射的原发性损伤2、抑制损伤修复3、细胞周期同步化
(三)放射增敏剂的种类:1、乏氧细胞增敏剂2、巯基抑制剂3、类氧化合物4、阻断细胞周期的化疗药物5、放射防护剂
综合治疗原则放、化综合治疗鼻咽癌的治疗应以个体化分层治疗为原则。

Ⅰ、Ⅱ期患者
以单纯放射治疗为主,对鼻咽癌灶小的早期患者可采用外照射+鼻咽腔后装放射治疗。

Ⅲ、
Ⅳ期患者应采用放、化综合治疗。

对已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应采用以化学治疗为主的姑息放
射治疗。

面颈联合大野:为两侧对穿大野。

照射野包括鼻咽、颅底、鼻腔及上颌窦的后1/3、咽后
间隙、颈动脉鞘区、口咽以及上颈区,还包括了部分脑干以及上颈区域的全部脊髓。

耳颞侧野该照射野适用于早期鼻咽癌病灶较小的患者或复发鼻咽癌的再程放射治疗患者。

喉的解剖
(1)声门上区:从喉的上界至声带上缘上,包括舌骨上会厌、杓会厌皱襞、喉侧缘、杓状
软骨部、舌骨下会厌和室带。

(2)声门区:包括声带、前联合、后联合以及前联合下0.5-1cm范围内的区域。

(3)声门下区:指声带下缘至环状软骨下缘之间。

声门上区癌:T
肿瘤局限于喉内,伴有声带固定和侵犯以下任一结构:环后区、会厌前组3
织、声门旁间隙,和甲状软骨轻微受侵,如侵及内皮层等。

肿瘤局限于喉内,声带固定,和侵犯声门旁间隙,伴或不伴甲状软骨轻微受声门癌: T
3
侵,如侵及内皮层等。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治愈率为14%-15%
根据肺癌的发生部位分为三型:1、中心型肺癌2、周围型肺癌3、弥漫型肺癌
根据肺癌病理类型分为:1、小细胞癌2、非小细胞肺癌
霍纳综合征(Horner syndrome,又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为肿瘤压迫交感神经节所致,表现为患侧眼球内陷、上睑下垂、眼裂狭窄、瞳孔缩小、患侧颜面无汗和发红等。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由于纵膈内淋巴结转移压迫和肿瘤直接压迫上腔静脉而产生的急性或亚急性综合征。

主要体征是头颈部及胸部静脉曲张、颜面及口唇发绀、面部肿胀、部分患者表现上肢水肿或眼结膜水肿、视力模糊等。

肺上沟癌(又称Pancosat瘤或肺尖癌)指肺尖发生的支气管肺癌,常为低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生长较缓慢,手术不易彻底切除,常选择术后放射治疗。

急性放射性肺病:多发生在肺组织受照射DT30-40Gy/3-4周后,到放射治疗结束后2个月达高峰。

约15%左右的患者因遗传等因素对放射线高度敏感,仅照射DT20-25Gy也会产生此并发症。

放射性肺病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肺受照射的体积和照射剂量2、放射源的能量和分割方法3、肺功能差和一般状况差者4、与某些化学治疗药物合并使用时。

直肠癌发生于直肠齿状线以上至乙状结肠起始部之间,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

肛管长约3cm,其上为齿状线,作为直肠和肛管的移行部分,直肠长约12-15cm
直肠指检是检查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

我国大肠癌分期
Ⅰ期(A期)癌浸润深度未穿出肌层,且无淋巴结转移
Ⅱ期(B期)癌已侵达浆膜或肠外组织,但无淋巴结转移
Ⅲ期(C期)已有淋巴结转移
Ⅳ期(D期)包括所有因病灶广泛浸润、远处转移或种植播散而无法切除者。

正常肝脏70%﹣80%的血供来自门静脉,20%﹣30%的血供来自肝动脉。

而原发性肝癌血供与正常肝脏相反,约98%来自肝动脉。

原发性肝癌分类
(1)微小肝癌(直径≤2㎝)
(2)小肝癌﹙>2㎝,≤5㎝﹚
(3)大肝癌﹙>5㎝,≤10㎝﹚
(4)巨大肝癌﹙>10㎝﹚
按组织学分型:1、肝细胞癌2、胆管细胞癌3、混合细胞型肝癌
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AFP为肝细胞癌诊断中最特异的肿瘤标志物。

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放射性肝炎是主要并发症,照射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管腔狭窄乃至闭塞。

小叶中心区域发生异常变化,肝细胞萎缩、坏死及肝小叶结构破坏致肝功能损害。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胃癌中的粘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不适合放疗。

前列腺癌占欧美国家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死亡率仅次于肺癌。

前列腺淋巴引流主要由三个途径:
1、淋巴结沿髂内动脉走行至恰外淋巴结组
2、淋巴管从前列腺的背侧离开引流至骶侧淋巴
结,然后至髂总动脉周围的髂总淋巴结。

3、淋巴结通过膀胱旁巴结引流至髂内周围淋巴结。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此抗原具有显着的器官特异性,是最重要的前列腺癌标记物。

前列腺癌能手术先手术,首先进行内分泌治疗再放疗。

接受近距离治疗者一般同时满足下
面三个条件:1、临床分期为T
1-T
2a
2、Gleason评分<6
3、PSA<10μg/L
宫颈癌临床分期Ⅱ
A 期无明显宫旁浸润Ⅱ
B
期有明显宫旁浸润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Ⅰ
A 期-Ⅱ
A
期的早期患者Ⅱ
B
-Ⅳ期患者以放射治疗为主
宫颈癌的放射治疗以腔内照射配合外照射的方法应用最为普遍
A点定义为阴道穹窿垂直向上2cm与子宫中轴线外2cm交叉处。

B点位于A点外3cm,B点及其上方组织的剂量与淋巴结引流区得受量有关。

乳腺癌是来源于乳腺组织的恶性肿瘤,在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一位。

男生是肺癌占第一位。

腋窝淋巴结分为三组:位于胸小肌下缘以下的淋巴结为第一组;在胸小肌上、下缘之间的为第二组;胸小肌上缘上方的淋巴结为第三组,即通常所指的腋顶或锁骨下淋巴结。

乳腺癌中内分泌治疗中他莫昔芬的用法是在患者化学治疗完成之后开始服用20mg/d,连服5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