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论《浅谈对中国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姓名:李伟系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081612学号:0联系方式: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几个特征摘要: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
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专业性等几个渐次的变化,我们可以获知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些规律。
关键词:中国舞蹈历史发展娱人娱神作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舞蹈的起源以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为滥觞,其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图腾舞蹈文化到巫术舞蹈文化、百戏舞蹈文化,再到独立的舞蹈艺术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舞蹈艺术的形态。
本文在梳理中国舞蹈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对中国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加以阐释一中国舞蹈早期的娱神”特征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最初的形态只具备了“娱神的单项功能,其原形结构则为原始的“宗教礼俗”。
这些特征从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可以略见一斑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时的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猎仪式”等领域。
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图腾仪式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如彝族十二兽神”的舞蹈记载:“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执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吹奏虎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节是由为首的女巫带头表演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以象征祭日十二兽的降临?”我国各民族之所以有众多的模拟鸟兽的舞蹈,与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基因是密切联系的。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从这里可以寻求到其文化原形结构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形态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
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
对于这类中国舞蹈题材来讲,发展到唐代以至顶峰,主要有《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和大武》、唐代的《立部伎》《坐部伎》十部乐等古代大型的综合性艺术据《吕氏春秋》记载,《葛天氏之乐》就是远古时期一个部落的乐舞,该乐舞共分为《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八个乐段,每段都表现鲜活的主题,表现了先民们对丰收的祈求、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的赞美三既“娱神又“娱人的双重发展特征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前进,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的相继建立,舞蹈也逐渐地告别了它的原始形态,如果说原始社会先民们的最初舞蹈是生命形态的原始记录的话,那么,到了奴隶社会,先民们不自觉地从原始时期的那种神秘崇高的生命形态中走出来,并从全民性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和宗教政治活动。
至此,中国舞蹈就在“娱神与“娱人的双重纵深发展。
这类舞蹈主要表现在周代的巫术舞蹈、傩舞蹈和汉代的百戏类舞蹈巫术舞蹈是巫术祭祀仪式中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舞者和祭祀者希望通过祈祷、献祭等行为,求得与神灵的相通,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如商代的《隶舞》就是为求雨而作的一种祭祀行为。
傩舞也是一种以驱鬼逐役为目的的祭祀仪式,历经历史的洗礼至今也盛行在我国民间,后来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傩戏”在汉代,百戏”是一种包含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滑稽戏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的演出形式,民间舞蹈成为宫廷乐舞的主要内容,舞蹈通常融于“百戏”中表演。
主要有巾袖舞剑舞刀舞棍舞建鼓舞巴渝舞等舞蹈过程中的以舞说戏、依戏作舞的表演,成为了中国早期戏曲艺术形式的源头四、舞蹈发展的程式性与专业性特征唐代舞蹈在整个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中具有很高的历史成就,以其宏大的演出规模,纳多国、多民族的舞蹈演出模式,以及雅俗共赏的姿态赢得了世人的喜爱,从宫廷的最高统治者到民间的老百姓无不好之,达到了一种顶峰时代。
宋代舞蹈在历史的转折面前,独辟蹊径,以其独特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舞蹈的划时代历史,那就是具有程式性特征的“队舞”,绘制了一个新的舞蹈形式。
王建《宫词》有云:“青楼小妇砑裙长,总被抄名入教坊,春设殿前多队舞,朋头各自请衣裳。
”就是有关队舞的历史文献记载。
由于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舞蹈作为戏曲艺术表现的手段之一,戏曲表演的程式性特征决定了舞蹈表现的舞姿身段的固定性,形成了宋代戏曲舞蹈的高度程式性和综合性的美学特点自远古到明清,中国舞蹈在新旧世纪交替的过程中,承传着舞蹈的精髓和内涵,融合在当代的社会火炉之中,中国舞蹈从明清戏曲舞蹈综合性的形式中走了出来,直接凭借人体身段去表现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精神情感,将中国舞蹈推向了新世纪的辉煌。
中国当代舞蹈是以专业性的舞蹈作品和专业舞蹈表演而著写舞蹈历史内容提要:中国舞蹈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问题,但只要一谈到创新,就会出现完全摒弃传统文化的现象,一谈到继承又会出现对传统文化的全部承袭和继承的选择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把这一老问题提出,重新从文化学、美学、和哲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作者将以本文阐述自己对中国舞蹈的继承发展观。
关键词:人亡技绝登峰造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张扬国魂民族的灵魂国风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也是舞蹈资源大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征的民间舞蹈,它们像各种不同的方言一样,浸透着各自独特的韵味,各自的地域特征、民族信仰、生命哲学。
那深藏的民族魂魄都为自己的舞蹈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而中国舞蹈的风格正是这诸多舞蹈精神的综合。
在当今政治环境宽松,艺术氛围繁荣的形势下,要使中国舞蹈真正健康的发展,我们更应该自觉的把中国舞蹈的继承问题、发展的方向问题,中国舞蹈的民族性与如何走出国门的问题重新提出,从历史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和哲学的角度加以更深层的研究一、中国舞蹈的继承在于发展有学者称,舞蹈为“艺术之母”、“文化先导”或文明的“母体先声”,中国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形成中国舞蹈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历史上著名的《六舞小舞》都是这一时期的伟大创作,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七国乐舞汇集京都,为舞蹈提供了空前的促进与交流的机会,汉代的乐舞继承了秦代的乐舞并有了更大的发展,当时盛行的“百戏”中七盘舞巾舞袖舞建鼓舞巴渝舞等都再次把中国舞蹈推向了一个巅峰。
唐代是一个极度“开放”的朝代,它首先继承了隋代的乐舞,并留用前朝的艺术家,沿用了旧的乐舞制度,把隋朝的《九部乐》加上一部《燕乐》变成《十部乐》《十部乐》除《燕乐清商乐》是汉族乐舞外,其他八部都是来自中外各地的民族、民间舞。
它们是《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疏勒乐高昌乐[1]由此可见早在遥远的唐代对于历史文化的“去伪存真”“吸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发展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都已摆在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探索里了。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最成功的文化发展方略就在于重于继承而后再谋发展。
在以尊重先祖文化的旗帜下发展了先祖文化的精神,所谓的“去伪存真”“吸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准线在于先祖文化精神,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可能使几千年的文明史依然带着鲜明的黄皮肤的色彩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是一项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工程,这部工程中我们能够在那些濒临灭绝的舞蹈中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怎样顽强的凝聚于那看似简单、原始的舞蹈动作中。
然而继承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继承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当我们的血液里真正流淌着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精髓以后,一个有天赋的舞蹈家要去讴歌他所处的时代,那种深厚的文化风骨就会自然的蕴藏于他的每一个舞蹈动作中。
从周代六舞小舞到汉代的七盘舞巾舞袖舞建鼓舞巴渝舞》,甚至于上古时的巫舞,到近代我国大革命时期的铜棍舞绫子舞狮子打东洋胜利果等都无不说明了要使自己的舞蹈真正为当代社会所承认,就必须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作支撑,因此继承的目的全在于发展二中国舞蹈的发展在于继承关于艺术的发展问题“比起美学来,艺术有着远为古老的历史,甚至在人类还没有文字,当然也没有美字以前它已经有几万年的历史2曾经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一位学者时,那位学者在评论敦煌壁画时说:“世界上有很多艺术品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我对敦煌壁画的评价就是这样的。
”艺术进化论者认为艺术是象别的事物一样是从同质到异质的变化,“把原始时代的艺术和现代原始部族的艺术看作为文明人与野蛮人联系的桥梁3而十八世纪一些哲学家则同进化论者大不相同,他们认为艺术是至高无上的精神生产,因此就根本不可能存在着原始人的艺术或艺术的任何一种原始形式”。
考林伍德却认为:“艺术原始性的学说是和十九世纪广泛流行的认为艺术是种贵族的活动背道而驰的?”“我们发现那些根本不可能对科学和哲学有什麽高深见解的儿童却不断的表示了一种高度的艺术能力??,而同样情况也适合于野蛮人和原始部族。
野蛮人在讲故事、唱歌、绘画、雕刻和舞蹈方面的能力和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识和控制能力比较起来是完全不相称的?4康德虽然曾说过猿人有变人的可能,并且在晚年实际上也倾向于进化论,但还是对一些艺术现象的不解而发出这样的感慨:“艺术达到一个界限不再能前进,这界限或早已达到而不能再突破;并且这样一种技巧也不能传达,而是每个人直接受之于天,因而人亡技绝,等待大自然再度赋予另一个人同样的才能。
”5其实艺术是技术、技巧与思想、灵魂的维妙结合,而思想和灵魂是受着艺术家所在的时代、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的底蕴、个人的艺术修养素质、艺术家即时的情绪等诸多的复杂因素制约的。
艺术品一旦问世,又直接受到时代、社会的检验与认可方能得以成功。
因此即使是同样的作品也会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时代精神需求而得到取舍的不同命运;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也常常有无法再超越自己的现象存在,因此一个艺术作品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现象是常有的梅兰芳的时代造就了梅兰芳,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无论如何也诞生不了第二个梅兰芳了,曹雪芹的时代创造了曹雪芹,而我们的时代只能创造当代的艺术家。
传说中战国时期的玄天二女〔旋波与提谟〕舞蹈时如轻烟旋绕,似羽毛随风飘摇,身体象丝絮般柔和,在铺着香屑的地面上跳舞竟然能不留足迹,又如能穿木屐跳舞的西施、“善为翘袖折腰之舞”的戚夫人、“身轻如燕,能作掌上舞的”赵飞燕,还有“一舞剑器动四方”的公孙大娘,首演《霓裳羽衣舞》的杨玉环等等,由于时代科技的局限,我们只能通过文字的描述,而不能通过镜头去目睹他们的风姿,但我们可以断言他们在他们的时代创造的光辉的艺术业绩是不可能被后来的人超越的。